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时间:2022-12-07 04:59:00

导语: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7〕63号)和《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通政发〔2007〕55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大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全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特制定*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至2010年末,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O.5吨标准煤下降到0.4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5M3/万元;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1.08万吨减少到0.76万吨;二氧化硫(S02)控制在2005年的0.43万吨总量排放水平。

(二)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三)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生产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6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商务和产品市场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调整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

(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新建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研究制订《*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差别电价标准。

(五)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对列入《江苏省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苏政办发〔2006〕140号)和《南通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通政办发〔2006〕14号)淘汰类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限期淘汰。“十一五”期间,关停水泥立窑两台,加快对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在役通用机电设备的淘汰。开展全市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2008年底前淘汰落后“小化工”生产企业l9家,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市政府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

(六)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以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秸秆、垃圾等生物质能发电为重点,加快调整电源结构,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到2010年力争完成风电装机25万千瓦。优化电源配置,突出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加快大唐吕四港电厂建设,提高电力工业装备水平。研究政策措施,鼓励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开发和项目引进,积极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

三、突出抓好重点领域

(七)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抓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在重点用能企业中全面推进创建节能型企业活动,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项目,2008年起,重点围绕建材、化工、纺织、冶金、电力等五大重点耗能行业,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工业锅炉(窑炉)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型变压器等项目共40个,实现年节约105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

(八)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沟河整治、改造工作。“十一五”期间,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以及园区和镇乡污水处理厂建设,滨江精细化工园二期1.5万吨级、滨海工业园2万吨级、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2万吨级、船舶工业带3.5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5万吨,80%以上的乡镇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新增生活COD削减能力7500吨、氨氮削减能力150吨,其中市区3800吨和120吨。2008年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扩建至5万吨,新增COD削减能力1800吨。新建、扩改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

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加快培育尾水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广。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十一五”期间形成COD削减能力300吨。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停止和关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和企业;关闭、搬迁地面水厂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工业、生活排污口。按照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确定排放标准,严格排污口设置论证审批与监督管理,对原未经审批的已设排污口限期清查、整治。严格河道管理和保护,全面开展城乡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建设一批清水通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抓手,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扩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逐步削减农村生活污染。

(九)推进燃煤炉窑二氧化硫治理。全市所有1蒸吨/小时锅炉和燃煤加热炉窑增加脱硫设施。到“十一五”末,全市完成现役燃煤炉窑脱硫任务,形成二氧化硫减排能力约500吨,2008年全市2蒸吨/小时锅炉全面安装脱硫设施,形成二氧化硫减排能力约350吨。新上锅炉、窑炉全部同步安装脱硫设施和低氮燃烧,脱硫效率不得低于80%。“十一五”期间,供电公司发电工区现役发电机组必须加强脱硫运行管理,提高脱硫效果,确保总脱硫效率不低于90%,并实施脱氮、脱硝改造。“十一五”期间,城市建成区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进而全面淘汰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经济开发区加快集中供热能力建设,集中供热覆盖到每个企业,全面淘汰工业锅炉;滨海工业园、滨江精细化工园2008年完成集中供热建设,淘汰现役工业锅炉。

(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优化城市、企业用电方案,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提高电力终端使用效率,引导用户科学、节约用电,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十一五”期间建设1万千瓦能效电厂,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千瓦能效电厂。

(十一)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对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和节能减排项目优先供地,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实施更为严格的供地限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新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实际投入经济开发区、城北工业园不低于250万元、滨海工业园不低于200万元,其他不少于160万元。

对进入“两区五园”的工业项目,单体固定资产投资额少于3500万元人民币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使用标准厂房,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和标准厂房集中。加强工业用地管理,积极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建设,鼓励上马不新增用地技改项目,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工业(农业)示范园区。推进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化工行业,大力推广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三废”的综合利用和副产品产业链延伸技术;建材行业,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建筑渣土、生活污泥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水泥、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构筑绿色建材产业体系;纺织行业,运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推进废水的循环利用和废渣的资源化处理,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引导各类工业园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

(十三)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争取到2010年达到省级节水型城市标准,建成2个节水型社区、4个节水型企业(单位)。在火电、化工、纺织、建材、食品、机械等六个行业实施节水行动,强制淘汰落后的用水设备和用水工艺,力争六个行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2010年前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重

点用水企业实施定额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与产品。对年用水量5万吨以上的投资项目,要组织水资源论证或用水评估,节水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严格淘汰明令禁止的用水器具;对现有建筑中安装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改造。加快市区和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争取到20lO年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2%以下。

(十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认真贯彻落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对建材、印染、冶金、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根据《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本),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使更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得到政策支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利用粉煤灰、建筑渣土、江河淤泥、工业废渣等固体废弃物作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材,把窑业取土与水利建设相结合,注重开发淤泥节能砖等本土生产、利废与节能一体的新型自保温墙材。确保新墙材生产量占墙材生产总量的比例达到90%以上,城镇使用新墙材的建筑房屋竣工面积占当年总竣工面积的比例达98%以上。到2010年全市基本完成“禁粘”目标,乡镇基本完成“禁实”目标。大力发展散装水泥,进一步提高水泥散装率,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十五)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提高综合利用率。大力度推进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力争2008年建成并投产,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

利用,新建、改造一批垃圾中转站,到2010年每个乡镇建成(改造)垃圾中转站,全面构建并实施“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十六)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十一五”期间完成60个项目的清洁生产审核,力争实现节能3万吨标准煤、削减COD200吨。2008年完成15个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审核项目,实现节能O.8万吨标准煤、削减COD50吨。对超标排污的企业和虽然实现达标排放但排污总量仍然较高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运用政策性资金,支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污染物“零排放”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开展IS014000认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幅度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指导督促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五、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十七)启动科技促进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围绕化工、纺织、建筑等重点行业,实现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并实现转化应用,开发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育扶持一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着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和技术交流合作,全面建立我市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体系。

(十八)加快“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半导体照明、建筑节能、新能源及其应用”等六大节能技术开发与应用。着力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等四大减排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在市级科技计划中优先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争取资金、政策和要素支持。

(十九)积极培育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通过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能力。按照择优原则,着力扶持两类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一是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省内同行前列的节能减排产品研发制造示范企业,二是能耗和排

放指标属省内、市内同行先进、其技术经验模式可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体系。

(二十)加快建立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和培育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发展,促进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转换机制,创新模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节能服务单位为企业和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积极发展环境服务产业,推进环保咨询服务和污染治理市场化、设施运行社会化和监测服务网络化,培育污染物减排服务市场,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加快引进和培养节能减排科技人才,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六、依法强化监督管理

(二十一)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继续推进列入“南通市百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的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指导督促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时期实现节约4万吨标准煤,2008年实现节约O.8万吨标准煤。抓好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发挥检查监督考核促进作用,全面落实18家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责任。突出抓好省控、市控污染源的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完善提高”工程,提高稳定达标排放率。对排污单位污染防治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环保部门可强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单位改造或管理、运营,费用由排污单位承担。加强对环保计量仪器的管理,开展污水流量计、在线COD监测仪等环保计量仪器的检定,确保污染减排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推广基础管理扎实、技术改造有力、淘汰落后坚决、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的重点耗能排污企业先进经验,着力培育一批能耗排污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开展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重点耗能企业要贯彻执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完善能源计量体系。

(二十二)严格建筑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节能示范工程每年不少于1个。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步伐,将建筑节能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老楼改造、屋面平改坡等城市改造相结合。形成建设环节闭合管理,确保节能设计实施到位。新建、改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50%标准,到“十一五"末逐步达到节能65%标准,并积极推广太阳能、地热、水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新建多层住宅小区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并预留管道。强化新建民用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全过程监管,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从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建筑能耗、节能措施等信息。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定额制度。对现有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按计划进行节能改造。

(二十三)强化交通节能减排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普及低能耗、高技术公共交通车辆,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调整公路、水路运力结构,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速老旧汽车、船舶的淘汰,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积极推广汽车、船舶等运输工具节油技术;提前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国Ⅲ标准,执行《江苏省在用点燃式发动机轻型汽车稳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地方标准,全面推广机动车尾气“简易工况"检测法。积极开展船舶污染治理,所有船舶安装油水分离净化设施、配备垃圾收集回收箱,实行垃圾上岸集中处理。

(二十四)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中推广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绿色照明产品等。亮化工程要优先采用LED等高效照明产品,应用率达到90%。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

(二十五)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以及小型沼气工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灶、秸秆气化炉等,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风电、太阳能以及垃圾、秸秆发电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鼓励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

(二十六)全面建设节约型机关。机关团体应该成为全社会节能的表率,带头节能。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积极推进能耗计量和监测,定期进行能耗公示,实行节奖超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制订和实施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抓好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降低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推广绿色采购、绿色照明,推行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循环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率先更换政府机构不节能灯。规范公务用车。定期收集办公电子废弃物,由具备资质的单位统一安全处置。研究制定政府机构节电、节水、节油等标准体系。

(二十七)加强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抓紧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颁布的《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供电公司发电工区发电机组的脱硫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监测;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组织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

(二十八)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及监督。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市场化步伐,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实行向环保、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对未按规定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行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在投运一年内实际处理能力负荷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75%。

(二十九)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每年组织1~2次节能减排工作大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

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七、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三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完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结合我市实际,适时开展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如实反映高耗能企业分布、生产经营及能耗等情况,实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统计机构,制订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加强统计监测。切实做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任务贯彻落实到镇乡、园区以及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三十一)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新建项目主要产品能耗不得超过省制定的产品能耗定额指标,重点建设项目能耗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或耗电200万度以上投资项目须由节能主管部门组织

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其合理用能作出评估,达不到行业节能标准和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要求的,有关部门不予核准。对新上化工、印染、制浆造纸等项目要严格限制,对于产业政策确定的限制类项目,其新增COD和二氧化硫总量必须通过老企业减排的两倍总量来平衡,实施“减二增一”。

(三十二)严格执行节能和环保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水泥、火电等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包括高耗电产品电耗限额标准),以及轻型商用车等5项交通工具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抓紧制订和完善主要耗能产品、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健全重点行业能耗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加

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力度,强化社会监督、举报和投诉处理机制,开展专项市场监督检查和抽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节能、节水、节油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产品认证,将节能节水产品列入政府强制性采购范围。严格执行国家36项节水、节材、废弃产品回收与再利用等标准。

(三十三)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6〕152号)和《关于明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的意见》(苏政办发〔2005〕93号),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审批的管理。把能耗标准和总量指标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前置性条件,对能耗标准和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乡镇和工业园区,不能按计划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乡镇和工业园区,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违法违规审批造成严重后果的乡镇和工业园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按规定执行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和向社会公布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不到位即投入试生产、超期试生产不验收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分批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参照“三同时”管理模式,对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试行验收。选择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工程,开展工程环境保护监理试点,加强施工期间的环保监管。

(三十四)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健全能够反映资源环境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供给成本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鼓励燃煤电厂实施脱硫改造,对正常运行、脱硫效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给予脱硫电价补贴。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费和征收标准。废气排污费征收标准从0.63元/当量提高到1.26元/当量;污水排污费从0.70元/当量提高到O.90元/当量。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安排一定比例污水处理费用于污泥处置,并确保专款专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征收标准,扩大不同水源及不同取水用途水资源费之间的差距,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适时提高阶梯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幅度。进一步修改完善城镇垃圾处理费管理办法,提高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

(三十五)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l000万元的节能减排资金,其中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不少于100万元,用于支持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节能项目、示范工程、循环经济项目(清洁生产)的补助,相关工作部门和个人的考评奖励等工作经费;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不少于550万元;其他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和补贴等。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发挥专项资金对墙材革新、建筑节能、用散推砼的支持和调控作用,对研究开发的科技含量高、利废效果好、节能效果显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可从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的开发技术补助资金,实行技术或项目扶持。每年开发一批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和开展技术招标活动,并从墙改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给予支持。从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增加发散网点及其设备添置。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引导作用,促使新墙材、建筑节能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和应用。

(三十六)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优化结构”的总体原则和思路,加大信贷调整力度,严把信贷资金闸门,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研究建立重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推广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并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与金融信贷直接挂钩。

(三十七)加强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管监察体制,加强节能减排队伍建设,加大节能减排管理力度,完善节能减排监督体系,强化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环境监察(监测)工作,依法开展节能减排环境执法和监察(监测)。建立节能减排专家队伍,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论证、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市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监察现代化以及环境信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危险废物监管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八、增强全民节约意识

(三十八)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制订节能减排宣传方案。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组织媒体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省、市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我市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支持节能减排。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培训,开展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活动,选择若干节能减排先进企业、机关、商厦、社区等,建设节能宣传教育基地,提高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为进一步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十九)表彰奖励一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市政府对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组织媒体宣传节能减排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