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

时间:2022-10-20 02:42:00

导语:政府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府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36号文件)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明确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逐步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今后几年,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的要求,落实“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推进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对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城乡统筹就业,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今后几年,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巩固和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基础建设,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增加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再就业人数,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稳定性,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重点做好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有就业意愿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强就业管理和失业调控,通过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逐步消除长期失业现象。

(三)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和考评体系。把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将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作为主要责任目标,列入考评体系,实行逐级考核,定期公布结果。近几年,对县区政府重点考核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安置“4*0”人员、控制失业率和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等项指标。各县区要继续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到基层,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二、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四)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注重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紧紧围绕我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就业岗位落到实处,使建设项目和劳动用工紧密对接,建立“三同时”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即项目审批立项的同时签订用工协议,在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签订专项培训协议,在项目投产运营的同时签订用工劳动合同。综合经济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发展与促进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政策。

(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进一步制定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推动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等各类所有制经济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

(六)促进灵活就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积极鼓励劳动者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和派遣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鼓励有能力的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快完善和落实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七)坚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改委、建设、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结合我市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支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展有特色品牌的劳务输出工作。

(八)按照公平准入、便利服务的原则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各部门要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严格管理,搞好服务。市、县区工商、建设、规划、市容和房管等职能部门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为注册小企业选择生产经营场所提供条件,妥善解决好自谋职业人员的经营场地问题,有条件的县区可为下岗失业人员安排相对集中的经营场所。各有关部门要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明确行政、事业性减免收费的具体项目和标准,结合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

三、加大政策落实和扶持力度,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九)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国有、城镇县(区)以上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关闭破产、改制企业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对县(区)以下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原则上不发《再就业优惠证》,但对符合就业困难群体条件的,经过认定可以发给《再就业优惠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免费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持《退役军人证》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和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根据贷款人的申请需求不超过2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根据吸纳再就业的人数和经营项目规模,按照每人申请享受小额贷款的额度,可以扩大到不超过每人贷款额度4万元的贷款,贷款规模不超过10万元。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和《退役军人证》的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贴息。

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银行要按不低于担保基金3倍的规模及时发放贷款。

2、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同时,对上述企业中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内,按季“先缴后补”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20*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3、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企业标准依据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定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执行),在当年新增加的岗位中,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两年,给予50%贴息。贷款到期的,银行可根据贷款人申请展期的要求或符合贷款展期条件的,给予一次不超过一年的展期,展期不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51号)已经明确的有关规定执行。

4、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中“4*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计算年龄的截至时间到2007年底)灵活就业后,本人申报就业并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根据其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凭证,给予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补贴标准按其实际缴费额的2/3,直接补贴给申请者本人,补贴办法另行制定。

(十)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人员和虽然不属于“4*0”人员,但就业再就业确有特殊困难的人员,作为就业困难对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1、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公益性岗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20*年底以前给予按季“先缴后补”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

2、各县区可根据实际对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工作的,在20*年底以前给予适当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没有生产经营收入的单位最高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他用人单位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标准不超过300元/人.月。

(十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做好辖区内中央和省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将这些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当地的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对中央和省管理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时核发《再就业优惠证》,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

(十二)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发生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再就业优惠证》实行年检制度,凡逾期未年检的《再就业优惠证》自行废止。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的,依法严肃查处。各级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再就业优惠证》在本省范围内适用。

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改进就业服务,强化职业培训

(十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技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就业再就业工作。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工作机制。

(十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继续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并取缔非法劳务中介行为和组织;进一步完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职能,增加服务项目,简化并优化就业服务业务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照介绍成功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实际人数给予按季结算职业介绍补贴,补贴标准按省现行规定执行。

(十五)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按照“金保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市、县区、街道(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劳动力资源、求职和招聘就业信息要实现联网,有条件的要向社区延伸。市、县区劳动力市场要定期分析和职业供求、职业技能培训和市场工资价位指导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和职业介绍的成功率,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周到、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十六)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实施“一对一”的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机构,要进一步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不断完善其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手段,加强基础管理。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质量。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机构要落实专职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要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确保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落实;社区劳动保障协助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由再就业资金列支尽快过渡到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安排。

结合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各县区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信用社区建设,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全市各街道(乡镇)都要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零失业社区和信用社区活动,主城区要先行开展这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广。

(十七)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对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按照不同培训项目和技能要求,分类进行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方式采取个人报销补贴和对定点培训机构补贴两种方式,具体补贴标准和办法另行制定。面向社会,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及时将培训任务或项目向社会公开,引导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

充分发挥“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创业培训补贴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继续实施“双万人培训工程”,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并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充分利用电视远程培训等手段,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

各级政府要将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服务纳入就业工作范围。国土资源、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制定帮助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切实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所需资金与征地费用统筹安排。

(十八)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各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逐步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供公共服务。为参加职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贴标准和办法另行制定。

五、开展失业调控,加强就业管理

(十九)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市和各县区都要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登记失业率超过全市年度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一个百分点时为失业警戒线。登记失业率达到失业警戒线时,劳动保障、统计、发改委等部门要对失业状况进行调研,找出失业源头的行业和地区,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具体失业调控方案。各县区要按照失业调控方案要求,把各项调控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二十)继续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充分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从事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桑拿、按摩、氧吧,建筑业中从事工程总承包的除外),千方百计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对于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等部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十一)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国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必须依照有关政策制定确保职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职工安置方案并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职工安置方案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严格审核并监督落实,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深入宣传各项政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操作要公开透明。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的监督指导。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二十二)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切实加强对企业裁员的指导。企业要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妥善分流安置职工,减少向社会排放。企业因整体退出、主辅分离、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以及其他原因需要裁减人员的,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对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特殊人员不得裁员。对于企业成规模裁减人员的,要制定被裁减人员的就业安置方案,并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企业职工总数10%(含10%)或年度内累计超过15%(含15%),需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

(二十三)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地区和条块分割,建立面向全社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违反《劳动法》行为。

(二十四)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全市城乡劳动力调查,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数据库,加强失业登记统计工作。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员,均可到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纳入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准确掌握全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二十五)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办法,探索和建立失业保险金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二十六)进一步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础管理。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加强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二十七)妥善处理并轨遗留问题。各县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按照《*市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实施意见》(政字[20*]3号)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并轨工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并轨人员在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企业新裁减人员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没有实现再就业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二十八)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及时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积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七、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九)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根据就业再就业工作形势的需要,市政府决定,将市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相应调整。各县区政府也要对联席会议制度和成员单位作相应调整,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三十)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政府监察部门要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定期检查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对就业再就业政策不落实、不执行或落实执行不到位的举报投诉,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情节恶劣、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要追究责任单位或部门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

(三十一)各级政府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省政府冀政〔1998〕31号文件确定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财政和社会资金筹资渠道不变,所筹资金与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资金统筹使用。此外,各级财政还要合理安排资金用于劳动力市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再就业资金管理,规范落实再就业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实施从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到政策落实的全程管理,提高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再就业资金效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指标体系,运用量化考评方法,对重大支出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切实加强再就业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再就业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推动再就业资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透明化。

(三十二)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协助政府制定政策,团结各方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他们组织各类培训、开展多种形式服务和提高创业就业服务能力给予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

(三十三)各新闻单位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把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到群众、企业和基层单位。继续树立和宣传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基层单位切实落实政策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依托企业、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和单位,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引导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社会帮助下,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

(三十四)上述扶持政策自2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政策审批的截止时间暂定到20*年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果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有关税收政策按新的税收政策执行。本《实施办法》下发后,以前有关政策与本《实施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本《实施办法》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确保本《实施办法》精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