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保局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意见
时间:2022-10-20 02:40:00
导语:劳保局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县区、察北、塞北管理区劳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发展改革局、教育局、监察局、财政局、民政局、建设局、农业局、商务局、人民银行各支行、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局、物价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总工会、共青团、妇联: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张政[20*]3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根据省劳动保障厅等20个部门《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意见若干问题的通知》(冀劳社[20*]10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对象的认定和管理
(一)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以下简称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实施意见》规定的相应扶持政策:
1、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即:协议期满出中心、但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仍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进中心、仍与原企业保持劳动关系,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处于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和就业转失业后非本人原因没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且仍未再就业的原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
2、国有企业关闭破产、改制重组需要安置的人员。即依法破产、按程序改制的企业中,仍未再就业的人员。
3、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即: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为集体所有制的县(区)以上的城镇集体企业中,按规定程序下岗,且仍未再就业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为集体所有制的县(区)以下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中经过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处于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和就业转失业后非本人原因未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且仍未再就业的原集体企业失业人员;企业依法破产、按程序改制,且仍未再就业的人员。
4、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二)办理《再就业优惠证》需提交以下相关凭证和证明材料:
1、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2、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需提交由企业出具的下岗证明和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就业情况证明。
3、县区以上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需企业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编号、下岗原因、时间等内容的证明和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就业情况证明;县区以下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中下岗时间在5年以上,夫妻双下岗,曾获企业以上劳模(含企业劳模),单亲家庭,工伤残和年龄偏大(女40岁,男50岁以上)等就业困难的人员需企业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编号、下岗原因、时间等内容的证明和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就业情况证明。
4、国有、集体企业失业人员需提交《就业失业登记证》、失业保险机构出具领取失业保险金起始年月时间的证明,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就业情况书面证明;非本人原因没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需提交原单位和失业保险机构出具的非本人原因没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证明,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就业情况书面证明。
5、关闭破产或改制重组企业需要安置人员,需本人提交领取的经济补偿金或企业未能安置的凭证复印件和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就业情况证明。
6、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需提交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低保证复印件和公共职业机构出具的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证明。
(三)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且未就业、并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下列人员,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实施意见》规定的相应政策:
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包括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
2、具有本省户籍的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
(四)《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申领程序如下:
1、《再就业优惠证》的申领办法:准备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本人持相关凭证和证明材料到居住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领取和填写《再就业优惠证申领认定审批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经核实张榜公示5天后,报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经认定符合条件者,由劳动保障部门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未设立街道劳动保障工作事务站和社区居委会的独立工矿区,经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其下岗失业人员可通过企业向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中央、省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当地申领《再就业优惠证》。
2、《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申领办法: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本人持《居民身份证》和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本人持《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
3、《实施意见》下发前已通过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被用人单位招收等途径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人员,不再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由省劳动保障厅统一印制,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在全省范围内适用。
(五)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管理。
1、《再就业优惠证》的审核发放。为严防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发生,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再就业优惠证》申领程序、严格审核发放,及时录入到数据库管理。对出租、转让《再就业优惠证》的,没收其《再就业优惠证》。对用人单位或个人伪造、租借《再就业优惠证》骗取国家扶持政策和资金的行为,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对社区居委会、企业、劳动保障机构等违反规定,随意扩大发证范围的,取消其审核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发证机构违反有关规定变卖或滥发《再就业优惠证》的,要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管理。《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采用实名制,限持证者本人使用,持证人享受政策后,政策执行部门和提供就业服务机构,要及时在相应证件上标注享受政策扶持的内容、金额、时间和落实政策的部门等。从事个体经营的,证件由本人保管;被用人单位录用的,证件由用人单位保管。《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由发证机关实行年检,逾期未参加年检的自动作废。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在办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要先行核对《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数据库,并协助发证机关收回《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建立劳动力资源(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失业登记证》采用全省统一编号。《再就业优惠证》的申领、填写、发放、使用、年检等情况要全部录入全省统一的《下岗失业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系统);凡享受各种就业再就业政策的,都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审核、认定,确保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3、各级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卫生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和卫生等部门在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营业执照》、《卫生经营许可证》和减免税额等手续时,要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核实下岗失业人员身份和《再就业优惠证》;各级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季将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情况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通报。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将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详细情况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享受政策情况。市劳动保障部门汇总各部门情况后,定期通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
(六)《实施意见》规定的扶持政策自20*年起开始执行,审批截止时间为20*年底。对此前已享受扶持政策的企业和个人,各县区要进行复核。对已享受到期的,要及时办理终结手续,不得重新发放《再就业优惠证》、重复享受扶持政策;对未到期的《再就业优惠证》通过年检后,继续使用,各县区要按《实施意见》规定做好与新政策的衔接工作。
二、加强对从事个体经营人员的政策扶持
(七)个体经营的税收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可凭《再就业优惠证》及税务机关规定的有关材料,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享受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政策。具体按《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转发〈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张财字[20*]157号,以下简称《税收政策通知》)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劳动保障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张国税发[20*]52号,以下简称《税收政策实施意见》)执行。
(八)个体经营的收费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可凭《再就业优惠证》享受相关免收费政策。各县区要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涉及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全面认真清理,工商、税务、卫生、民政、劳动保障等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免交的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具体项目和标准,并将其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严禁各级管理执法机构借管理服务之名,向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集资、摊派,或强行推销报刊等行为。各类中介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涉及的服务性收费,要按照平等自愿原则及最低标准收取。坚决纠正各种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强行服务、强制收费的行为。具体办法按*市财政局、*市物价局转发《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物价局关于贯彻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张财字[20*]77号)执行。对拒不落实免收费政策的单位和个人,由监察部门查实后通报批评,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追究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
(九)从事个体经营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组织起来就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分别凭《再就业优惠证》、军人退出现役的有效证明、《就业失业登记证》,经街道劳动保障机构(或其委托的社区居委会)审核,当地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向经办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均可享受财政贴息。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具体办法按《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张银发[20*]66号,以下简称《小额担保贷款通知》)执行。
(十)从事个体经营的场地。市县区城市管理、规划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规划城市建设、建立商贸市场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适当安排经营场所。在整顿市容市貌时,要帮助解决好再就业者的经营场地问题。新办贸易市场的经营摊位,可按不少于30%的比例安排给下岗失业人员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下岗失业人员安排生产经营实验和培育性场所,支持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十一)简化审批程序。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指导,切实转变职能,明示办事程序,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办理各项手续的具体时限,提供政策咨询和开业指导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市县区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设立专门窗口,统一办公时间,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次办完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社会保险登记、享受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和其他有关手续的“一条龙”办公。
三、实施对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
(十二)就业困难对象的认定。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属于就业困难援助对象,享受《实施意见》规定的相应扶持政策。
1、“4050”人员。即女40周岁、男50周岁以上,计算年龄最晚至2007年12月31日。
2、市级以上(含市级)劳模、企业军转干部、单亲家庭、夫妻双下岗(失业)人员、现役军人配偶、烈士直系亲属、工伤致残未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和残疾人中下岗失业后就业特别困难的人员。
3、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城镇“零就业家庭”(无固定就业收入的家庭)中的“3545”(女年满35岁、男年满45岁,年龄计算至20*年12月31日)下岗失业人员。
4、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失业人员。
上述人员可持《居民户口本》、《房产证》、《再就业优惠证》和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到居住地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或委托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提出申请;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负责核实情况并报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认定。认定后需在其《再就业优惠证》上注明“就业困难对象”,并将就业困难对象的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要掌握就业困难援助对象的就业情况,建立专门台账。
(十三)实施岗位援助。为鼓励用人单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凡安置上述就业困难对象的岗位,均可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1、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按《实施意见》规定享受与其劳动合同期限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其社会保险费(养老、医疗、失业)补贴办法,由提供公益性岗位的单位凭《再就业优惠证》、劳动合同、工资表、社会保险缴费凭证等相关材料,到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审核手续,由同级财政部门复核后,将公益性岗位单位缴纳部分补贴给用人单位。对从事公益性岗位超过3年的,各地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社会保险补贴期限。社会保险补贴具体办法按《*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定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张财字[20*]161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通知》)执行。
2、岗位补贴政策。市县区可根据实际对公益性岗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安置的就业困难对象,在相应期限内按不同工作岗位提供适当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按《实施意见》执行。对有生产经营或其他收入的用人单位,要保证按时支付安置就业困难对象的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补贴办法,由安置就业困难对象的单位凭《再就业优惠证》、劳动合同、工资表凭证等相关材料,到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审核手续,由同级财政部门复核后,补贴给用人单位。
(十四)开展就业援助。各县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一对一的专人帮扶,积极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凡是由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首先满足困难对象就业的需要。对愿意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对象,及时为其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
四、采取措施,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
(十五)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的,可按以下程序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1.向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申报就业,并凭《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社会保险缴费凭证等相关材料,向街道劳动保障机构提出社会保险补贴申请。
2.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登记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后,出具灵活就业证明,并为其向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3.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季将其实际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险种费额的2/3补贴资金,划入劳动保障部门的经办机构,直接支付给本人。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3年,具体补贴办法按《资金管理通知》执行。
五、关于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十六)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政策。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符合《实施意见》规定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定并出具《企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享受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政策。具体办法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十七)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符合《实施意见》规定条件的,可向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具体办法按《资金管理通知》执行。
(十八)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贷款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符合《实施意见》规定条件的,可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的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04]51号)执行。
六、完善就业服务
(十九)免费就业服务。市县区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免费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职业介绍服务;对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应免费提供享受扶持政策的帮助指导和相关服务;对就业困难对象还应免费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市县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制定免费就业服务年度计划,并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行职业介绍补贴与免费服务绩效挂钩的管理制度,对各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免费就业服务的对象规模、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市、县(区)政府要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根据其开展免费服务的绩效拨付资金。
(二十)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市县区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积极为求职者提供诚信就业服务。鼓励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广泛收集岗位信息,积极开展职业介绍。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提供免费服务的,可按其实际介绍就业成功并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人数,凭《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劳动合同、工资表、社会保险缴费凭证等相关材料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具体补贴办法按《资金管理通知》执行。
(二十一)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市县区要将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费和运转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按照“金保工程”的要求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建设统一的数据库,保证就业服务信息与失业保险信息的相互衔接,并逐步实现就业服务信息与其他各类社会保险信息的有效联动;优化业务流程,统一数据标准,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失业保险业务经办服务体系;推进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信息联网,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建立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的分析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建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制度,做好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上报工作,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网站作用,开展政策宣传和信息查询服务,完善网上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职能。
七、强化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二十二)实行培训机构定点管理。广泛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开办的职业培训机构,为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含创业培训)。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标或资质认定等办法,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率高、社会认可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定点机构,并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将定点培训机构名单向全社会公布。定点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由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二十三)职业培训补贴。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一般采取个人报销补贴方式。对垫付不起培训费的个人,职业培训定点机构要积极落实帮扶措施,可由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先垫付培训补贴资金,对要求职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帮扶培训,合格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申领50%的培训补贴,另一半培训补贴待培训者在半年内实现就业后,凭本人提供的劳动合同复印件再行申领。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和具体办法按《资金管理通知》执行。
(二十四)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要积极主动地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将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对象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其中: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就业困难对象,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给予全额补贴,对其他就业困难对象按照国家规定收费标准给予60%的补贴。鉴定机构凭《再就业优惠证》、《技能鉴定证书》和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职业技能补贴资金,补贴给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八、加强就业管理,统筹城乡就业
(二十五)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市县区、街道(乡镇)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提出任务目标和相应工作要求。健全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培养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切实承担起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的同时,还要将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等纳入服务范围,面向全社会各类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服务。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要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手段,加强基础管理,逐步实现市、县区、街道(乡镇)和社区的四级信息联网,落实再就业援助制度,实现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确保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落实。
(二十六)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者和其他劳动者的就业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和相关管理、服务工作。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可按国家规定享受免收费政策及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军队退役人员安置和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十七)为农村劳动者进城求职创造宽松环境。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不合理行政审批、收费项目和歧视性规定,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维护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劳动权益的长效机制及适合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办法。
(二十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各县区要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列入政府工作日程。抓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协作,发挥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政策的效应,以有组织输出带动多元化输出,推动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十九)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规范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要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的职业中介行为,保护求职者权益。完善对各类劳务派遣组织的管理,规范劳务派遣行为,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保证监察执法工作经费。
九、开展失业调控
(三十)加强失业控制。市县区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控制失业率的目标和本地区实际,制定失业调控工作方案,搞好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建立起联合运作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失业调控。要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努力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避免失业群体过于集中。要着重对做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裁员过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督促抓好落实。
(三十一)切实做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中的职工安置工作。要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要严格审核职工安置工作方案,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前期准备阶段,企业要切实做好有关法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后,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深入企业进行指导,督促落实职工安置方案,并与企业共同开展面向职工的再就业指导培训,使职工了解再就业政策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求助途径;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共同妥善处理好相关遗留问题。要将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中需要分流安置的人员纳入当地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再就业。
(三十二)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现岗位的平稳转换。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要按照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及相关文件规定执行;其享受的税收政策,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执行。要指导企业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等问题,指导改制企业及时与安置的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中央和省属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所涉及的富余人员数量应及时通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
(三十三)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避免集中推向社会。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企业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等原因将其裁员。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当地规定数量和比例的,要事前向当地政府报告。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情况,提出调控的具体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控。
(三十四)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市县区要结合当地和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直接产生的影响,逐步健全失业监测体系,合理确定失业预警线,制定应急预案,适时采取调控措施。特别是结构调整任务重的县区,要加强失业预警,指导做好失业调控工作。
十、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三十五)要建立健全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要把实现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纳入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内容,把减少长期失业人数和城市贫困人数作为考核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失业保险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办法,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和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申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要将本人是否积极主动参加职业培训、努力求职寻找工作作为重要条件。各县区还可探索建立鼓励上述人员积极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扶持其稳定就业。要引导和帮助困难人员转变观念,消除单纯依赖救济的思想,通过就业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三十六)要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
1、下岗失业人员离开企业时,企业和个人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要一次性补缴,其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继续保留。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的,可以个人身份继续参加社会保险,按照规定缴费。下岗失业人员由企业招用或被安排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可通过用人单位或所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及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手续,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2、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设专门窗口,为用人单位或个人参保缴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认真核对参保缴费有关基础数据,建好台账,保证已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及时接续;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与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和联系,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准确掌握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情况,及时将实现再就业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十一、强化部门责任,建立完善工作制度
(三十七)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统一协调,组织开展联合调研,掌握工作动态,为市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制订工作计划,交流工作进展,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通报工作情况,督促检查各县区和所属部门政策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推动工作开展。
(三十八)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和全市的目标任务,确定本地区的新增就业人员和控制失业率的具体目标,并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特别是要对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等五项工作,确定任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明确相应措施,层层分解,推动落实。
(三十九)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抓紧建立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并建立社会和群众自下而上的监督举报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限期解决;对扶持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四十)各部门要在当地就业目标责任体系下,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履行部门职能,落实促进就业的责任制。
劳动保障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推动发展就业服务,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认定和管理,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开展失业调控,加强就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发展改革部门要统筹经济与就业发展,研究制定就业规划和促进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建立“三同时”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通过改善投融资环境、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稳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化劳动就业及相关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物价部门要制定就业服务收费政策,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项减免收费政策的落实。
教育部门要以市场需求为就业导向,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制定的就业扶持政策,与有关部门共同完善和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对本级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在大中专毕业生中开展创业培训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基地,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部门落实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政府部门和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不落实政策和违反法律、法规及行政纪律的行为要依法查处。
民政部门要指导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就业工作,扶持发展社区中有利于促进群众就业和社区和谐的民间组织(即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动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
财政部门要根据就业工作需要,认真编制就业再就业资金预算,合理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监督管理;了解和反映再就业税费扶持政策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税费扶持政策;保证就业再就业各项补贴资金、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和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贴息资金的及时支付。
建设部门要妥善安排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经营场地;要引导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优先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农业部门要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商务部门要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人民银行要指导、督促各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下岗失业人员及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做好关闭破产和改制重组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优势企业减员增效工作。
税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坚持依法治税,及时了解再就业税收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各项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工商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要设立专门窗口,为下岗失业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登记提供开业指导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的咨询服务;要依法办理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开业登记,简化相关手续。
统计部门要做好就业统计工作,组织开展劳动力调查,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机构编制部门要研究协调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研究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积极参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督促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维护下岗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念;组织青年、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扶持青年、妇女创业,努力拓宽青年、妇女的就业渠道;加快青年、妇女就业服务阵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各部门要按照科学合理、方便群众、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制定规范的业务工作程序,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
(四十一)中央和省市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按属地化原则,纳入当地的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中央和省市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享受当地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其认定、管理、服务和统计等工作由当地有关部门统一负责。
(四十二)加强信息统计和协查。市县区统计、发展改革、劳动保障和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开展当地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调查。劳动保障、财政、国资、人民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季调度工作进展情况,掌握就业再就业、资金支付、扶持政策落实等动态,及时进行通报。
各县区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监察、民政、财政、建设、农业、商务、国资、人民银行、税务、工商、物价、统计、编制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部门职能和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 上一篇:利用财税职能构建和谐楼市分析论文
- 下一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