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财政资金治理工作意见

时间:2022-10-12 11:47:00

导语:山区县财政资金治理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山区县财政资金治理工作意见

当前,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发展”为第一要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我党的事业醒目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成为谋划新时期财政工作的指南针。而秭归财政作为一个山区县的服务于基层的财政单位,相比上级财政而言,尤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显著增强并享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情况下,其制定政策的空间较小,而执行政策的空间较大。怎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做到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的财经政策导向,恰当运用财政分配职能,降低财政投入的盲目性,突出导向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对财政资金的“投向、投量、投效”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认为,加强财政资金“投向、投量、投效”(以下简称“三投”)治理,治本之策在于破除“三大”误区,做到三个“着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风向标”、“导流仪”和“稳定器”的作用。

一、破除“三大”误区,树立科学的效益财政观

理念一变万象新。要将“三投”治理化难为易,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从理念上树立科学的效益财政观,首先必需从思想上根除三大误区。

一是破除财政万能的思想熟悉误区。财政投入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非万能,如对竞争性领域,财政资金就不应过多涉入。因此,财政部门行政应谋当其位,做到定位准确、“弹”无虚发;二是破除重“投”轻“管”的资金治理误区。财政资金一分一厘总关“民”,因此应摒弃一拨了之的做法,不仅要关注资金实体的拨出,更应管当其时,促进财政资金在项目间、行业间和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强化财政资金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三是破除重“用”轻“效”的资金运用误区。在财政资金的运用中,用款单位要破除重“花”轻效,做到政治帐、经济帐、效益账三帐齐算,摒弃“崽卖爷田心不疼”的心态,真正将国家资金视如己出,做到锱铢必较、分厘必计。

二、做到“三个”着力,确立科学的财政资金导向观

(一)从政策把握上,着力为财政资金的投入取好向

1、要善于吃透两类政策,把握好上级财政投入的“大风向”。其一,善于准确把握上级部门对产业、区域和行业的扶持政策。要善于因地制宜,根据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制定出本地产业规划,使本地产业发展有的放矢、靶向准确。其二,善于用足用活上级财政扶持政策。要从众多上级政策中去粗取精、淘“沙”拣“金”,增强对上争取的针对性,扩大上级对秭归支持的覆盖面,保证上级政策、资金“网”下无漏“鱼”,确保对上级财政政策享受“不漏项”。

2、要善于因势调整,确定好本级资金投入的“小方向”。一是要善于因势调整地方财政资金投向。在财政资金投向上要突出四个转变,即由微观型的“点”支持向宏观型的“面”支持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调控转变、由直接支持向间接支持转变、由支持单个企业向支持产业转变。二是善于多层面把握投向,借势搭建好载体。首先,要从职能上突出宏观性。要充分发挥财政稳定经济、优化配置、维护公平、引导竞争的宏观调控作用,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从支持方式上着力创新。财政支持要着重以政策倾斜、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形式引导信贷资本、民间资本流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彰显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最后,要从产业规划上突出投向。在县级财政政策的调整与选择上,要依据国家宏观产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县情,对国家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和领域给予投入倾斜,实现以财政投入促强基固本、以财政投入促财力增长、以财政投入促结构优化、以财政投入促民生改善。

3、要发挥政策参谋作用,充当好上级政策部门的“小诸葛”。一是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的参谋作用,加大对国家、省市等上级产业发展政策、财政扶持政策和资金绩效的调研力度,力促多出成果。二是要多为上级政府部门决策时提供含金量较高的参考性政策建议,增强上级对基层制定产业扶持和财政政策的针对性,为争取国家、省级延续性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实证。

(二)从产业扶持上,着力控制好财政资金投入的量

一是加强对享受财政资金扶持项目的前瞻性工作。对上争取投入的项目,要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立项申报、规划、可研等方面规范操作,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实,确保上级资金在秭归释放“裂变”效应。二是把握好财政资金投入的量。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培优扶差的平衡作用,突出财政投入的公共性,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从绩效评价上,着力突出财政资金运用的效果

要着力在产业扶持与效益评价上找准结合点,连好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与绩效评价的线,防止资金投入与效益的脱节。通过构建科学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等措施,为国家、省、市出台延续性财政投入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增强决策的针对性。

三、突出三个“坚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三大作用

一是在投向把握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风向标”作用。在资金投向上,属于关系民生的领域,就要有所为;而属于市场主体可以左右的领域,财政投入就要有所不为。为此,要力求做到三个倾斜:其一,要向“绿色”财源项目倾斜。打铁还须本身硬,秭归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县,要满足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需要,要害还得靠县级财力的脱胎换骨;要咬定财源建设不放松,在资金投向上首先要力挺财源建设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基础弱势,着力支持大型、绿色财源项目,实现财源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其二,要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技改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乘数效应”,激励企业深挖创新潜力,推动节能减排、高效生产;其三,要向民生领域倾斜。要突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多向公共领域投入,多谋民生福祉。

二是在投量控制上,坚持有所进亦有所退,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流仪”作用。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在财政资金投量上就要坚持有所进;对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的产业项目上,就要坚持有所退。首先,对中小企业要稳定投量。要通过稳定资金投入量,支持企业实施市场、品牌和文化扩张,鼓励企业加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力促中小企业通过挖潜创新做大做强。其次,对国家鼓励的产业应加大投量。在对待不同产业的发展上,可实行“非均衡”式增长战略,鼓励优势的绿色、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率先突破性发展,以解决近期财政增收与远期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矛盾。

三是在投效评价上,坚持有所强亦有所弱,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稳定器”作用。要树立科学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观,对经济建设领域,就要强化经济效益评价而弱化社会效益评价;对民生领域,就要弱化经济效益评价而强化社会效益评价。其一,要着力加强绩效评价的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事前绩效猜测、事中绩效评价、事后绩效反馈的全程评价制度,以制度促治理;其二,要着力构建绩效评价基础数据库。实行基础数据信息共享,为政府宏观治理和评价提供基础依据;其三,要着力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整合利用审计资源,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管力度,着力构建单位内审、财政监督、审计认定各司其职的资金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