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意见
时间:2022-07-27 04:00:00
导语: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市是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干旱、冰雹、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断加重。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统筹规划,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灾害性天气加密监测和预警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监测和预警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
(一)建立健全加密自动气象站监测网。按照《*市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实施方案》,20*年全市要建设20个加密自动站。气象部门要全面做好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保障工作,区县政府要将本地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配套资金纳入预算,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进一步加快雷达监测网建设。20*年计划在*气象站建1个711雷达站;在*县建1个小型车载式雷达。市、县财政要按照比例要求,投入建设资金。市人影办要尽快组织编写和实施项目实施方案,提前做好相关知识培训。
(三)不断完善市、县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着力加强漆水河、沮河、桃曲坡水库、五一水库以及滑塌区、沉陷区等关键、敏感性地区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努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暴雨、暴雪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④)建立公共气象预警信息LED电子显示屏网络。根据《陕西省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络建设(321工程)规划》,从20*年开始我市计划在三年内建设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141个,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安全运行的公共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网络;努力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20*年计划建成62个,其中区县涉农部门20个;乡镇22个,新农村示范村20个。
(五)组建农村气象联络员网络。为了及时掌握局地灾害天气实况;传递气象预警信息,维护加密自动气象站和LED电子显示屏,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气象联络员一名,主要职责是及时向群众传递预警信息,提早采取应急避险措施,并根据灾害性天气实况演变情况随时为市气象台、区县气象局提供当地天气变化、灾情等相关信息,进行动态联络,为全市防灾抗灾指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六)多渠道传播气象灾害预警,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到基层。各级政府和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信传输平台、电子显示屏和已有的预报预警系统、灾害信息平台系统;及时转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加快农村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20*年建成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系统,在全市543个行政村、每村选择5名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等在第一时间向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畅通农村、山区的预警信息渠道。
(七)积极拓展专项监测业务。目前,宜君县气象站已开展闪电定位监测,耀州区气象站已开展酸雨监测,宜君县、耀州区和*气象站均开展土壤墒情监测。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时拓展专项监测业务,不断完善雷电、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项监测网,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处置工作
(一)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市县气象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对本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和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进行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二)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区县政府进一步理顺人影管理体制。气象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减少干旱损失,缓解用水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强人工防雹作业,最大程度地减轻雹灾损失。充分利用天气条件,对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五)不断强化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快建设和完善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及时疏通河道,抓紧对病险水库、堤防重要险段进行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有效发挥防灾抗灾作用。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做好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和验收工作,并加强定期检测,提高对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六)科学有效地处置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灾害可能带来的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险情排查,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积极开展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工作,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应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努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防灾减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依法开展各类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健全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防雹、增雨、防雷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投入机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和当地财力实际,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五、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区县政府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气象法和“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统筹规划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有关区县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及时插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林业、水利等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向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资料。各级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四)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尤其是农民、中小学生工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 上一篇:电子服务主体管理论文
- 下一篇:马克思哲学历史本体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