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增收工作意见

时间:2022-07-27 11:01:00

导语:农业发展增收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发展增收工作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环境改善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对金融支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重要性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意义。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三农”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加强金融业对“三农”发展的支持,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民创业,加快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各区县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协调配合,努力构建金融业支持“三农”发展的合作机制。各金融机构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二)准确把握金融支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总体要求。2009年,全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党中央对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的有利时机,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关意见,努力培育竞争适度、开放有序、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形成金融对“三农”服务供给的稳定增长机制,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分工合理、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推动我市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的实现。

(三)始终坚持金融支农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存量优化与增量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好现有涉农金融机构的作用,激发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村金融的积极性,有效扩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供给。二是坚持全面覆盖与重点扶持相结合。既要统筹兼顾,积极满足农村地区生产领域与流通、消费领域,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等各方面、各层次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结合自身和地方经济的特点,找准支农的主要着力点,予以重点扶持,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相结合。各金融机构要在加大支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手段,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三农”发展

(一)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信贷投放的重点:一是与中低产田改造有关的农村水、土、田、林、路、电等符合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二是农民饮用水保障和安全工程,便民利民,改善民生;三是农村、农业生产用水体系建设,特别是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等,增强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四是农村水土保持和农业生态及环保建设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污水处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和符合条件的农村小水电、沼气等清洁能源生产以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二)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一是支持发展以苹果、樱桃、核桃等种植为主的现代果业;二是支持发展以奶牛、生猪、秦川牛、绿色蛋鸡等畜禽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三是支持发展以中药材、蔬菜、肉蛋禽、烤烟、花卉、水产养殖等产业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四是支持种子工程、沃土工程、高产示范工程的实施;五是支持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品牌建设项目的实施。

(三)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银行和信用社制定符合民营企业服务特点要求的信贷政策,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业主和专业大户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加大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拓宽销售网络、特色农业、定单农业的信贷支持,提升农产品增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四)支持农村服务业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大力扶持农村中介组织发展。支持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品的连锁经营和绿色通道网络建设,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按照各区县农业结构特点和产品优势,支持区县建设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市场,如:果、菜、优质禽畜、花卉花木、水产品等批发销售市场,吸引客商搞活农产品贸易,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五)支持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具体项目包括农村文化室建设、农村卫生室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新路子,确保贫困大中专学生不失学。支持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夯实支持“三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六)支持农村居民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各金融机构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以实施“家电下乡”为契机,通过消费信贷支持农村居民在住房、汽车等方面的消费,推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三、完善支农信贷管理体制,破解农村融资难题

(一)完善涉农金融机构组织功能,优化运行机制。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要求,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小额信贷服务功能的县域网点。县域内法人金融机构和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要在组织结构、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扩大支农信贷投放,保证当年可贷资金的较高比例投放当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拓展支农领域,逐步从粮棉油收购等产后业务扩展到产前和产中环节,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农业银行要坚持服务“三农”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邮储银行要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和开办信贷业务的营业网点,通过小额信用贷款和抵(质)押担保贷款等资产业务,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科学确定额度、期限、利率。

(三)健全金融支农的配套机制,破解农村融资难题。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及再保险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农村互助合作保险体系,实行专业运作、滚动累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根据农业资金需求特点,重点开发和推广“农户+财政+保险+银行”模式的“银保富”系列产品。探索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有效分散和规避金融风险。督促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出资成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降低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风险预期,增强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与专业合作社的协作,完善风险分担体系。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中介机构的合作,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档案,对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奖励以及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评级、授信、用信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实施差别化的支持政策。鼓励采取致富带头人担保、村干部担保、农户联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保证担保方式,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直接提供担保或组织会员互保的作用,实现信用增级和风险分担,为获取更大金融支持创造条件。

(五)吸引民间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更好地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的合理资金需求。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弥补农村正规金融的不足。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利率、资金流向的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贷等金融违法活动。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测分析,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六)拓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范围,积极应对返乡和当地农民工就业问题,为就业容量大、有发展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有需求、有能力的农民工创业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企业发展带就业、农民创业促就业的作用。

四、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各金融机构要本着“精简、明确、适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精细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涉农贷款业务操作管理规程,形成科学合理的涉农信贷业务内部考核机制。对符合信贷条件、农时要求迫切的春耕备耕等发展农业生产所需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经营贷款,要加快审批,及时投放。要根据市场化原则,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信贷品种的风险状况,灵活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给予一定利率优惠,减轻农民负担。针对“三农”特点,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强化贷款营销意识,改变“坐等上门”的做法,主动出击营销贷款,扩大信贷服务覆盖面。

(二)提高支付结算服务质量。各金融机构要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加快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就近设置ATM、POS等金融服务机具,稳步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继续推进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工作,为农民工开辟金融“绿色通道”。改善对涉农企业的支付结算管理,坚决杜绝随意压票、退票以及无理拒付、挪用截留客户资金的行为,公开银行结算方式、业务处理时间和收费标准,自觉接受监督。

(三)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树立和强化现代农村金融服务意识,除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积极将城市中信用卡、理财、保管、担保、保险等成熟金融产品向农村地区推广。各金融机构要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将农业企业、农户拥有的林权、货物、订单、应收账款及其他动产等纳入抵押担保品范围,量身定做符合实际需要的新型信贷产品,破解企业或农户因抵押担保不足无法获贷的难题。进一步拓展惠农卡、富秦家乐卡等金融产品综合功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探索与保险类战略投资者共同拓展农村市场。

五、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金融支农的良好外部条件

(一)建立互动共赢的政银合作机制。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项目库,出台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优化信用环境,完善风险保障及担保机制,加大组织协调力度,调动金融支持“三农”的积极性。人民银行要有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政策措施的研究,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协调和督促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信贷投入。银监局要引导金融机构逐步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关注和监控相关风险,努力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各金融机构要建立持续支持“三农”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改进信贷管理和结算体系,建立与农村金融相匹配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及激励约束机制。

(二)加强涉农货币信贷政策的宣传、落实和反馈。各金融机构的区县支行要充分发挥贴近“三农”的优势,面向区县政府、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宣传解释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和涉农信贷政策的内容,积极争取各方面对央行政策意图的理解与支持,促进货币信贷政策与其他支农惠农政策的配套和对接。要密切跟踪重大货币信贷政策实施后,农村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农户的反应和农村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逐级向上反馈,为总行决策提供依据。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活动,加快推进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数据采集范围,加快向农村拓展,构筑起金融资产的“防火墙”。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对贷款评估、抵押登记等收费项目进行清理,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改善信贷支农环境。同时,要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四)加快农村担保体系建设。一是壮大市、区县担保公司实力,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担保行业自律,妥善处理好担保机构与借款企业、金融机构的关系,促进担保行业规范运作和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引导担保机构重点面向“三农”、中小企业开展信用担保业务。三是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农户入股成立互助性的农业担保机构,积极推广“联户担保”方式,引导农民和乡村企业自愿结合,成立农产品产业行业担保协会。四是逐步扩大抵押质押品范围,灵活担保方式,把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与培育企业信用制度有效结合起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五是加强我市担保行业财务和风险监管工作,建立适度的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引入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申请企业信用评级,促进担保机构规范风险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