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意见
时间:2022-07-11 06:12:00
导语: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和盘活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和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教育协调工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对我市20*—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依据
到2010年,全市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建设10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其中小学900所(每县市、区70-80所);初中100所(每县7-8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学校要通过合并改造和资源优化重组,建设规模型、高标准普通高中30所。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全市农村中小学规模和布局能充分满足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到2010年,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圆满地完成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全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而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依据是:
农村小学,要把保证入学率、普及率作为底线,在坚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以县统筹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规模型、标准化寄宿制小学。贫困偏远、交通十分不便的地区可保留适量规模在10生以上的一至三年级教学点,除此之外,全市10生以下规模的学校原则上要予以撤并,实现集中规模办学。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提倡走读、寄宿等形式,人口密集且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可选定在几个村落之间适中的位置布点联办规模型寄宿制中心小学,偏远地区可以乡镇集中办好一至两所寄宿制小学。对适量保留的10生以上一至三年级教学点,要切实加强管理与扶持,保证其开齐开全各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初中,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一所,人口少的乡镇也可几个乡镇设置一所。要取消2轨以下初中。偏远且交通不便、人口较少的乡镇可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城镇学校,要在城市和县城所在地重点新建和改建、扩建一批标准化中小学,全市各县(区、市)要综合考虑当地城镇化建设要求、地理环境、人口预测和教育基础等因素,大力度推进城镇学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规划新建城镇学校39所,其中小学13所,初中13所,高中13所(每县市小、初、高各一所);改扩建共39所,其中小学13所,初中13所,高中13所(每县市小、初、高各一所);长治县20*年新建特校1所;长子县2009年新建特校1所;通过城镇学校建设工程,基本解决学校数量少、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城镇学校小学规模以4轨为宜,原则上不超过6轨;初中以6轨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0轨。
高中学校,要打通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界限,综合考虑,合理布点。本着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协调同步发展的原则,因地因校制宜,新建、扩建、合并结合,重组整合资源,硬件软件同步配套,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原则上每10万人建1所高中,每校轨制一般要求在8到14轨,最多不超过16轨。农村高中以6到8轨为宜,每班学生数50人为宜,最大不超过56人。
二、基本原则
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以县为主”,加强统筹,协调配合的原则。各地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要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统筹有关部门参与配合,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教育基础、人口预测、学校布点的服务半经以及城镇、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获取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周密测算,反复论证,科学制定。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各地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要统筹兼顾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本着各级各类学校由县级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合理调配的精神,确保布局调整中校舍校产资源的共用共享,优化重组,确保各类教育与县域人口在布点上科学合理;确保各类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规模上适中相当;使全市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事求是,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原则。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探索可行的布局调整模式。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与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分步实施,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对目前校园、校舍条件较好,又具有一定生源学校,要予以保留。
——优化资源,确保普及,提高效益的原则。调整中小学布局,其宗旨在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各地要顾及偏远贫困且交通不便的地区办学的实际情况,注重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适量保留10人以上的一至三年级教学点,杜绝因过急、过快、过度撤点并校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现象的发生。
――科学规划,依法审批,依法施工的原则。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学校应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规模和国家、省颁布的校舍建设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中小学校园规划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规划设计。校园建设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符合国家强制性规划标准和中小学教育教学要求;要留足体育活动场馆用地、绿化用地、景点布置用地和根据需要预留发展用地。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需要新建或在学校基础上改、扩建校舍的,必须履行国家规定的报批手续,必须先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批复后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规划一经审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确需调整的,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依法实行招投标制、项目管理制、法人责任制和工程建设合同制、工程质量监督制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制等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三、保障措施
(一)多方筹集资金,保障中小学布局调整顺利实施。市、县两级政府要设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奖励和资助。各县(区、市)要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规定,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统筹安排,集中用于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要依法加强城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工作,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城镇教育费附加要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其中50%以上要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县镇中小学校;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市场化运作,社会融资以及动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捐资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全力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各县(区、市)教育局要加强领导,认真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校舍校产的管理工作,整合优化盘活资源配置,实行各类教育资源共用共享,对闲置的校舍和校产要指导各地用于举办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防止教育资源的流失。
(二)优化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布局调整的整体效益。各县(区、市)要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重点,优化校长和教师这两支队伍的配置,重点向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倾斜。要调整教师编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补充力度,新招用的中小学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偏远农村保留的教学点,必须配备公办教师,保障其办学经费。要足额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齐教职工和生活辅助人员,寄宿制学生要配备适量(小学1-3年级每20名学生配备1人;小学4-6年级以上每50名学生配备1人;初中每100-200名学生配备1人)的专职生活指导教师(保育人员),配备好炊事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和校医,县级财政要统筹发放生活辅助人员的工资。被调整撤并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统一调配,具有教师资格的正式教师,要及时安置;不符合条件的临时代教等,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辞退。
(三)开展设施设备配套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校校舍设施配套水平。要把加强学校装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与布局调整工作同步规划,统筹安排。要围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中有关学校装备的规定标准,按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实完善学校必备的设施设备。市教育局每年开展一至两项设施设备专项配套活动,各县(区、市)也要设立相应的资金予以配套,力争在两三年内高标准达到义务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加强中小学校标准操场的建设,为学生体育锻炼、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必备的条件。
(四)全面加强学校管理,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意识,全面规范中小学校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的管理。中小学校要强化常规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建立严格规范的制度并确保落在实处。寄宿制学校要重点对学生的食宿、取暖、活动、接送等环节明确管理要求,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责任。对生活教师、校医、安全保卫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寄宿制学校要加强食宿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种设施,完善领导和教职工每日值班巡查学生食宿和各项活动的制度,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要建立严格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努力控制学生流失。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圆满完成。县级人民政府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工作上台阶的突破口,认真抓紧抓好。各县(区、市)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教育、财政、发展改革、国土、建设、人事、环保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学校建设工作。市政府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列入各县(区、市)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中,明确责任,建立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制度。要加强调查研究和舆论宣传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干部群众和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确保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如期圆满完成。
- 上一篇:市学校安全工作实施意见
- 下一篇:零售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