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实施意见
时间:2022-07-09 06:39:00
导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一)根据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要求,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将发展空间大,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建成品牌学校;撤并、改建占地狭小,没有发展空间,不适应城市规划要求的学校;全面整合条件差、发展慢的学校。市重点抓好高中阶段以上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强化对县(市)区教育布局调整的指导和管理。
(二)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子,逐步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
(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办学。支持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参与民办教育资源整合和改组、改造。允许民办学校实行弹性招生。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先奖励、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
二、加强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五)将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市)区政府要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加快实现“双高普九”。
(六)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加强托幼一体化衔接,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七)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加强和规范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对县(市)区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实行动态监控,对辍学严重超标的县(市)区,按有关程序取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称号资格,限期整改。
(八)取消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借读费,在接受各类教育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拒收居住地学区内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
(九)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市、县(市)区、乡镇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逐步帮助学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和书本费,并对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辍)学。要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捐物助学,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取得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票据的,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十)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20*年起,所有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施免费教育,所需经费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分别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
(十一)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年前,全市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创建5-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探索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高中。20*年,全市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年市区基本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十二)积极推进民族教育工作。扶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三、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十三)提高各类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规模在2000人以上,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市急需的电子信息、经贸财会、餐饮旅游、汽车维修、机械加工以及其他新兴专业。要积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管理模式,带动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十四)健全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学校专业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积极鼓励和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高等职业教育(含高级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要一视同仁;获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证书的,分别享受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关待遇。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中介机构,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创业开展咨询与服务。
(十五)加大成人教育创新力度。大力实施“四高”人才培养工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职工岗位培训工程和成教强农工程。加强社区教育,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努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突出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沟通,共同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地和社会实践场所建设。
(十七)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全面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杜绝各类传染病在学校传播。
(十八)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段学校全部推行新课改实验,高中学校开始试行新课改实验。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加大地方课程开发建设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
(十九)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公布制度,建立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制度。建立中小学用书管理、检查制度,杜绝未经审查和批准的教材、教辅材料进入中小学校。
(二十)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方式。改革中考模式和办法,强化过程性考核,简化选拔性考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及反馈,形成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十一)加强对校长的选拔、考核和任用管理。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进行校长职级制改革。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建立对校长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绩能考核。拿出部分学校领导职位,实行公开竞聘。
(二十二)严格按照省定编制标准核编定员,及时调整不合格人员和补充新师资。核编工作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学校教学的基本需求。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二十三)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定期进行资格考试,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二十四)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聘用合同制。实行动态聘任办法,允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转岗聘任,不断进行优化组合。实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完善校内结构工资制。按照以岗定薪,按业绩定报酬的分配原则,向优秀高层次人才倾斜,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建立优教优酬,优聘优薪的激励机制。
(二十五)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加强城市与农村师资交流。鼓励学校之间建立跨校聘任、跨校兼课、跨校培养学科教师等教育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对支教教师在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补助。
六、加强管理,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六)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县(市)区政府要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投入,确保税费改革中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用经费标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提高。要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乡镇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二十七)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从现在起用3年时间消除现有危房。要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补助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二十八)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县(市)区政府应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预算,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
(二十九)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坚持督政、督学、督教相结合,加大对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力度,积极开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检查。
(三十)严格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中小学校不得超出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和收费公示制度,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教育行风监督制度,加大监管和督查力度。
- 上一篇:混凝土路面发展论文
- 下一篇:二灰碎石配合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