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意见

时间:2022-07-09 06:35:00

导语: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意见

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鲁政发〔2003〕102号)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对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明确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保证,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切实抓紧抓好,下决心抓出成效。

2.经过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市农村教育工作取得显着成绩。*市于19*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两基”的历史性任务,“普九”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已基本将教师工资和人事管理上收到县。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形成普教与职教、成教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市农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发展农业经济、繁荣农村和富裕农民,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市农村教育工作在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短缺,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经费缺口大;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地区超过国家限定2%的标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没有完全到位。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今后一个时期,*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任务是: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模与结构合理、质量与效益较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是:2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提高到85%;20*年,幼儿学前三年入学率达到85%,并向托幼一体化延伸;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和文盲率较好地控制在国家限定的标准范围内;到20*年,各县(市)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为“三农”服务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协调发展、优质均衡的农村教育体系。2009年全市初步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5.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市负责核定并均衡各县(市)区财力,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县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和检查。乡镇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新增扶贫资金要支持贫困乡村发展教育事业。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要明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投入,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

6.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中央和省关于调整财政体制、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问题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将县、乡财政体制调整到位,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省、市)有关工资标准的规定,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留缺口,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县(市)区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要逐级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凡是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县(市)区,不得用财政性资金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准机关盖办公楼、买轿车,不准领导干部出国。对发生新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情况按县(市)区予以通报。

7.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从现在起用3年时间消除现存危房。要认真落实校舍查勘、鉴定制度,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体系。县(市)区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所需经费列入政府预算。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继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危房改造。各县(市)区也要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为加快危房改造进度,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各地可利用银行贷款集中改造现有中小学危房,市财政对经济困难、危房改造任务重的部分县(市)区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具体办法由市教育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市级财政增加对危房改造的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四项教育费的征收力度,适当增加用于危房改造的比例。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造危房。鼓励、支持通过置换教育资源盘活资产,资源置换、盘活中的有关税费给予减免。鼓励通过城乡结合等对口支援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村进行危房改造,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采取捐赠等形式参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鼓励村民自愿提供劳务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和修缮。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问题,要在化解乡村债务时统盘考虑解决。

8.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根据*市制定的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核定并统筹安排各县(市)区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要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提高。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除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外,其余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预算安排。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市制定的预算内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公用经费。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小学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中小学公用经费,严禁截留、挪用、平调农村中小学杂费收入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福利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支,严禁挪用农村中小学杂费(包括高中阶段学校收取的学费)平衡财政预算。农村中小学代收的书本费不上缴财政专户,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书本。加强农村中小学经费监管,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严格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农村中小学乱收费。

9.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少年儿童在20*年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市财政继续设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助学金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也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逐步帮助学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和书本费,并对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要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捐物、捐工助学,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取得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票据的,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鼓励“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工作。

三、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10.坚持将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根据各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现状,切实做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提高的规划和部署,创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和“*市教育工作示范乡镇”,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到20*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部分县(市)区初步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11.建立对县(市)区巩固、提高“两基”实施水平的奖惩制度。对“两基”指标连续两年出现下滑或在督导评估检查中认定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县(市)区,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将撤销其“实现‘两基’县(市)区”称号以及相关称号,并责令其重新实施“两基”工作。对于巩固提高“两基”实施水平成效显着的县(市)区给予表彰奖励。

12.严格控制学生辍学,依法保证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把保证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作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籍档案微机化管理的监测功能,加强和规范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以乡镇中心中小学为骨干的农村“乡镇学区一体化”管理办法,健全学区校际间联系制度,密切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增强九年义务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探索建立初中阶段学生分流制度,在农村初中推广“绿色证书”教育,通过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对县级政府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施行动态监控,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对辍学严重超标的,一经查实,取消该县(市)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称号,限期整改。

13.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对农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取消借读费,接受各类教育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拒收居住地在本校招生区域内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农村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集中居住地设立定点学校,筹建专门寄宿制学校。

14.依法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20*年起,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实施免费教育,所需经费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分别由市、县级两级财政承担。市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给予补助。

15.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20*年,全市农村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部分农村高中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高中。20*年,全市农村县(市)区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16.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理顺办园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部门归口统筹管理托幼园所,加强托幼一体化衔接。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公办学前教育的示范作用,鼓励发展民办学前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17.继续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市财政要对经济欠发达县的教育工作给予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市内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支援力度,继续开展“支教支校工程”、“义教工程”和送教下乡、送教到校等活动,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倡导城镇居民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一帮一”献爱心活动,继续倡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爱心助学”等形式的助学活动。

四、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18.农村职业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农村职业学校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至20*年,50万人口左右的县(市)区至少建成办好一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超过50万人口的县(市)区,要增加学校处所,扩大招生规模,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量达不到“比例相当”的县(市)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19.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统筹规划,优化配置资源。把过去分散办学的职业中专、各类成人中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整合为统一的职业教育中心,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模式。同时,要继续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将职业技术培训扩展到乡镇,延伸到各村,充分发挥农村乡镇成教中心学校在农业新技术传播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20.大力扶持为“三农”服务的职业学校建设,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农村县区的职业学校,要开设并办好农业产业方面的专业,为农民的种、养殖业服务。在重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上,突出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建设。在各项评估、评选中,为“三农”服务的学校、专业、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21.大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和乡镇成教中心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是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提高知识层次、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特别要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二是从社会其他行业引进部分学历符合要求、具有教师资格、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三是城区职业学校的教师到农村职业学校支教;四是聘请政府官员、企事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种养殖能人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2.努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开发和专业实验实习设施建设。农村职业学校要面向当地经济和劳动力输出转移,开发适应对路的专业,特别是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及传统加工业专业的开发设置,增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而形成专业优势。要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室建设。实验实习室的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水平和专业特色。专业教学设备要与生产现场设备基本同步,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使培养培训的学生适应用人企业或创业的要求。

23.进一步改革农村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个性发展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要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增加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满足学生就业、升学和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要在职业学校大力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开展“订单”培训。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实行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相结合,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时制,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24.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0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继续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加强农村成人中专建设,开展新世纪青年农民的培训工作,努力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25.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县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按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建设标准,建好本区域的职业教育中心。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用于农村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外资举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步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6.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27.积极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地方课程的设置、开发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鼓励农村学校根据农村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学校课程。加强教科书和教辅资料等课程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为农村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绿色证书。农村中小学校要切实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8.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加大地方课程开发建设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要组织力量参与国家和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争取*市有更多的教材参与国家新课程实验。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公布制度,建立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制度。在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实行以县(市)区为单位的教材选用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中小学用书管理、检查制度,杜绝未经审查和批准的教材、教辅材料进入中小学校。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用书管理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29.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有效载体。各级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和乡、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提供少量土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场所,具体实施办法由市教育局会同市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制定。

30.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和条件好的完全小学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或校园网),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意与农村各类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制定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具有*特色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工程投入以县(市)区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

31.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将基础教育信息网络作为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优先保证,重点建设。规模较大的学校,都要创造条件,建设满足中小学多媒体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与中国教育科研网高速互联需要的教育区域宽带网(校园网)。

32.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应用。采取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基于教育区域宽带网应用的、具有*市特色、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资源库建设要在统筹规划、统一立项、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发挥各自优势,体现各自特色,避免重复建设。

六、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3.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制定的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编制。核编工作应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所有地区都必须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

34.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要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定岗、定员和分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考核考试制度。

35.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师德教风建设,落实师德责任。加强对教师政纪、教纪的监督。将师德修养和教育工作实绩作为选聘教师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职的人员,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36.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将中小学校长与国家机关行政级别脱钩,建立符合教育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稳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学校领导干部进行信任投票和绩能考核。切实扩大民主,保障教职工对校长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并努力提高社区和学生家长的参与程度。实行校长选聘制,在教育系统或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巩固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

37.加强城市与农村教育交流。完善发达地区教师到贫困地区学校、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示范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的制度,制定新任教师先下后上制度和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工资标准在原来工资基础上浮动一级。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照顾。组织“优秀教师讲学团”赴教育相对薄弱地区讲学,培训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38.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市管统筹,县管实施,乡抓落实,校搞培训的原则,建立市、县、乡、校四级培训网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开展高水平的农村教师培训。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引导教师自主学习、自费学习、积累式培训、自主式提高。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的校本培训。做好教师培训机构的调整优化工作,力争*市有1—2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入围“国家示范性市(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要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投入。

七、加强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水平

39.根据*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精神,规划建设好市区周边地带学校,推动城乡学校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农村出现一批高质量的品牌学校,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40.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坚持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坚持安全与质量第一的原则,各县(市)区制订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对发展空间大,基础比较好的学校重点建设,上水平,上档次,使之成为品牌学校;对占地狭小,没有发展空间,生源少,又不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的学校,予以撤并、改建;对条件差、发展慢的学校,进行全面整合、优化升级,用三年的时间基本消灭农村薄弱学校和农村的“初、简小”(山区、滩区、湖区除外),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任务。农村5万人口以上的乡镇设1—2所初中,5万人口以下的乡镇设1处初中;小学生走读半径控制在2公里,在交通条件较好的乡镇也可集中办1—2处小学;中学规模不少于18个班(4年制24个班,班额按50人炖班计算),小学规模不少于5个班(6年制6个班)的要求。

41.继续实施“五个一”教育资源优化升级工程。制定实施目标、工程施工质量、优化升级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完整的配套政策。做到保证重点、梯次推进、提前参与、早日提升,兼顾均衡,不断扩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以“五个一”教育资源优化升级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优质学校建设,加快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步伐。

八、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领导,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责任制,努力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尤其要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倾听广大教师和农民群众的呼声,主动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狠抓农村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

43.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导工作。建立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基础教育目标责任督导考核机制。要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教师工资发放、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制止学生辍学、危房改造等为重点内容,加大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力度,完善市对县(市)区、县(市)区对乡镇的政府教育工作专项督导,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示,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44.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努力探索农村教育改革新路子。各县(市)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农村办学体制、运行机制、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各县(市)区都要选择1-2个乡镇和若干所学校作为改革试验点。要通过改革试验,推出一批有效服务“三农”的办学新典型,创造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新经验。

45.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科教结合”。为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农科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46.广泛动员政府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特别是长期工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教师,克服困难,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市教育事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