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局政务公开管理实施意见

时间:2022-07-09 04:54:00

导语:行政局政务公开管理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行政局政务公开管理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推行全市政务公开工作,逐步实现政务公开的规范化、法制化,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市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全会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依法行政,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二)基本原则。

1.严格依法。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的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都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的规定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

2.全面真实。政务公开的内容要全面完整、真实准确。

3.注重实效。推进政务公开要从实际出发,把握社会和群众的迫切需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注重实效。

4.及时便民。按照规定的内容、时限、途径和程序实施政务公开,对应该公开的事项,采取方便、快捷的方式及时公开,协调推进公用事业办事公开,厂务和村务公开工作,便于群众知情,利于群众参与和监督。

(三)工作目标。

坚持把推行政务公开的工作目标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设阳光、责任和法治政府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动态监督制度,努力使政务公开成为政府依法施政的基本制度,政府各项工作透明度显着提高,与社会和公众沟通互动的渠道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二、重点内容

(一)市政府及部门政务公开的重点。

1.政府中心工作、重大决策、体制改革情况;

2.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3.政府工作报告、市长及副市长重要讲话及重要政务活动;

4.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执行情况、季度经济运行和城市建设管理情况;

5.年度财政预决算报告;

6.扶贫资金、救灾救济款物、优待抚恤金发放情况;

7.审计结果公告;

8.政府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办事期限、办事结果、服务承诺;

9.政府机构人事任免及领导成员分工;

10.公务员招考录用公告及结果;

11.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调整、取消情况;

12.行政执法处罚依据、标准;

13.行政审批服务内容、依据、条件、程序、标准、时限和服务承诺;

14.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限额标准及结果;

15.重点建设项目招标公告及结果;

16.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公告及结果;

17.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及结果;

18.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产权交易的公告及结果;

19.政府及部门承诺为民办实事的事项及执行情况等;

20.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发展环境投诉热线及其受理情况;

21.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报、发生和处置情况;

22.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二)县(市)、区政府政务公开的重点。

从各地实际出发,重点公开本地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决算报告,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政府采购,征地拆迁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报、发生和处置等内容。

(三)乡(镇)政府政务公开的重点。

重点公开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村工作政策,以及财政、财务收支,各类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等内容。

(四)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重点。

向社会公众提供必需品服务的公用事业单位,要把涉及社会公众的服务事项办事公开纳入整体工作目标,融入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的规定,向社会公开服务的内容、程序、标准、时限、便民措施、工作纪律、监督投诉等事项,营造公开透明的服务环境。

各级各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管,继续推进和完善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

三、主要措施

(一)把政务公开纳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部署。要把政务公开与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工作结合起来,将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公之与众;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与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提高行政效能;与行政审批制度、财税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政府资金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产权交易制度等项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与推进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和村务、厂务公开结合起来,堵塞滥用权力和行业不正之风发生的漏洞。

(二)拓宽政务公开形式。因时、因事、因地选择最有效的政务公开形式和载体,公开时间及时,公开的范围覆盖所有服务对象。市政府及部门新闻发言人要及时召开新闻会,需要公众知晓的政务信息;继续通过政府公报、政务公开栏、公开手册政务信息,扩大《*政务信息》、《*人民政府公报》发送范围,提高时效性;加强和规范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发挥政务信息公开主渠道作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公开有关政务工作;通过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以及邀请各界代表旁听政府有关会议等形式,公开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

(三)建立重特大公共事件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制度。设立市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委员会,完善市政府新闻制度,制定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应急预案体系。突发重大事件后,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对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和公众防范措施,并根据事态进展做好后续工作。

(四)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突出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公众参与三大服务,在细化需求、精选栏目、及时到位方面下功夫,切实发挥网站的政务公开主渠道作用。完善市政府网站集群,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务体系和“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统筹协调、需求导向、创新开放、确保安全的原则,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增值开发利用。

(五)规范和加强审批事项集中办理。加强行政审批中心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由市行政审批中心统一受理,暂时未纳入市行政审批中心统一受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由行政许可实施部门依照《行政许可法》规定设立专门服务窗口,统一受理办理。以方便申请人为原则,进一步规范企业设立前置审批办事流程。实施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方便申请人在网站上异地即时查询办件信息。

(六)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在向政府报告审计结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情况的同时,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逐步做到“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如实公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查处情况,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七)制定已公开现行文件送交利用实施办法。各级综合档案馆要继续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本级政府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政务信息,完善方便公众集中查阅的场所,配备必要设施、设备,开通服务热线,提供函电代查服务,受理网上查询服务等,为公众提供更多方便。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谁发文、谁提供”的原则,编制本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目录和指南,及时向同级档案馆送交可公开的现行文件及其他政务信息。

(八)健全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以及邀请人民群众旁听有关会议制度。市政府拟出台的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规章草案,宜于公开的,及时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公示,必要时,组织由相关方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市政府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决策前,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意见;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草案,分别由市政府办公厅和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召开座谈会,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召开市政府全体会议,必要时邀请各派和群众团体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人民群众代表列席。

(九)建立健全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性大型会议、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市政府专题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凡不涉密的,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公开相关内容;市政府新出台的规章,全文在政府网站、《*日报》刊登;以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适宜公开报道的,及时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公布相关内容。健全落实依申请公开制度,对依法可以公开的事项,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供;对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事项,按照规定向申请人公开;对确实不能公开的,由责任部门负责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十)建立健全社会公众评议和举报制度。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市长电子邮箱工作机制,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认真受理政务公开监管信箱的信件,及时调查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适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设立公众论坛,为群众建言献策和反映问题提供信息平台;支持新闻媒体加强对政府政务公开工作的报道和监督。

(十一)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行风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将考核评议结果在媒体和网站公布。把政务公开情况作为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的重要依据,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全市的政务公开情况。对工作不力的机关和工作人员给予批评教育;对拒不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或在政务公开中弄虚作假、侵害群众民主权利、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认真调查处理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二)加强机关内部政务公开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把政务公开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项改革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机关内部事务及时在机关实行公开,接受工作人员监督。健全一次性告知制度、*角工作制度,对重点岗位人员定期实施交流。加强公务员素质培养和政务公开业务培训,提高机关人员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四、组织领导

全市政务公开工作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政府秘书长任副组长的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办公厅为市政务公开工作的牵头部门,会同市监察局等市直部门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市政府各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相应领导机构,指导、协调政务公开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