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加强环保工作的意见

时间:2022-07-02 04:33:00

导语:科学发展观加强环保工作的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加强环保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理区、工业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实施意见》(冀政发〔2006〕65号),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形势,将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环境形势。“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各级各有关部门综合施策,开拓创新,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但是,我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以煤炭、冶金、电力、建材、造纸、陶瓷、纺织等为主导行业的产业结构性污染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型污染还很严重。预计到2010年煤炭需求量将达到8000万吨左右,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各县(市)区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废塑料、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布局性环境风险和结构性环境隐患正在凸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约因素,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切实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向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将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项重大任务,环境容量成为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决心认真解决好环境问题。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

(一)认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努力做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坚持尊重规律、协调发展,准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强化法治,创新机制,严格环境执法,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创新环境保护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环境基础,分类确定目标和任务,采取相应政策措施。

(二)努力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到2010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9.7%,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17%,烟(粉)尘、氨氮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分别削减20%;重点流域水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城市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V类和好于V类的比例分别大于75%和65%,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较2005年有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市区水、大气和声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0平方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卫生设施逐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区污水处理率大于85%,城市中水回用率大于2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9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率大于8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理处置利用率达到100%,放射性废物收贮率达到100%。建立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三、坚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落实《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安全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以人为本”高度文明的生态社会体系和务实的科学管理体系。各县(市)、区要加快编制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确定建设重点和方向。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城镇、环境友好企业和绿色单位创建活动,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推进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和《唐山市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重点抓好冶金、造纸、化工、电力、水泥等关键行业的清洁生产。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使企业按照清洁生产审核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对到2007年仍不能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企业限产限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全面推行规划战略环评,实施工业园区入园企业环境准入制度,提高新建项目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强化验收环节。以曹妃甸工业区和钢铁企业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促进钢铁、建材、石化等重污染行业产品结构升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准入条件,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环保节能的项目,严格限制产能过剩或潜在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坚决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高能耗、高污染、对生态环境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市区范围内不再新上冶金、电力、焦化、水泥等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污染项目。通过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四)优化生态功能分区。结合我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人口状况、发展水平和生态功能的要求,以生态、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作为决策依据,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环境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四、突出污染防治重点,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一)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以确保饮水安全为重点,优先保护潘家口、大黑汀、邱庄和陡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安全预警制度。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工业企业排污口;关闭所有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加快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环境监管,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出水排入封闭水体的新建污水处理厂和沿海城镇污水处理厂,要采取除磷、脱氮、消毒措施;所有污水处理厂要全部实现在线监控。积极采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重复利用率。制定中水使用办法,新、改、扩建电厂(包括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热电厂)使用的循环水要优先利用城市中水,禁止使用影响饮用水水源或导致海水倒灌的地下水。大专院校、三星级以上宾馆以及新建城市居民集中住宅区都要建设中水处理设施,搞好中水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二)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以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加快燃煤电厂脱硫步伐,新建和在建的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设施,所有火电厂必须安装烟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确保正常运行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列入国家发改委关停小火电机组名录和核准新建项目要求关停的小火电机组,必须按期关停。加强对钢铁、焦化、化工和水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二氧化硫稳定达标排放。制定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并实施试点示范工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发展风能发电、大容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天然气广泛推广使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新技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三)积极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加快重点污染企业的搬迁以和旧城区及城中村改造步伐。城市建成区逐步取缔10吨以下燃煤锅炉,广泛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强城市噪声、餐饮业油烟污染、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的环境管理。加强燃煤管理,制定《唐山市防治燃煤二氧化硫污染管理办法》,从煤炭的生产、销售、加工、使用等环节全面控制燃煤二氧化硫的排放。开展机动车尾气管理的基础研究,建立机动车尾气监测系统,推进汽车油改气工作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城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全部实现统一收集、集中安全处置,加快唐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工程,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要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和回收网络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以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工程、绿色无公害食品,加强对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建设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染的区域综合防治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实施有机食品基础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农产品基地环境的监测、监督,确保食品安全。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积极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大秸秆禁烧监管力度。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环境监管,禁止建设违反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重污染项目,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五)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基础,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示范工程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促进产业合理布局。落实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各项保护措施。加强对重点林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沙地及湿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到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5%以上。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要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监管,遏制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发生。逐步建立资源开发监管体系,提高矿产、水、森林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加强对北部遵化、迁安、迁西、滦县四县(市)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力度,规范选矿厂尾矿库建设,提高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率,推动尾矿砂综合利用和采选废弃地复垦工作,促进资源开发与幻景保护的协调发展。

(六)严格辐射环境监管。以强化放射源环境监管为重点,对放射源实行终生唯一编码,建立放射源数据库,落实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严格废弃放射源安全送贮。加强电磁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使城市公共场所的电磁辐射水平处于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以无线通讯、广播电视、电力三大行业为重点,开展电磁辐射污染源申报登记,控制和降低人群密集区的电磁辐射污染,解决群众关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

五、严格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督

(一)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新改扩建项目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环境影响评价未经批准的,规划、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国土资源和金融部门不得提供土地和贷款。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新设企业,未经环保依法审批的,工商部门不予登记注册。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对不能达标排放或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以及尚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没有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审批、验收手续,或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坚决不批准其新上项目。对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工业园区,不得批准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进区项目;对重点流域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内的建设项目,提高环境准入条件。在组织编制区域、流域开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及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时,必须依法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关。违反规定未作评价的,规划审批机关不得审批其规划,有关部门不得审批规划中涉及的项目。积极探索开展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决策的环境影响论证,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充分论证和后评估制度。

(二)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要与总量控制目标相适应。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并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加快开展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容量研究和总量控制,逐步实行严格的区域、流域排污总量动态管理和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实施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监督考核制度,对各地和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目标完成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强化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工作,按照区域流域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以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总量控制指标。2007年底前,所有排污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等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污。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工商部门年检时不予验照。

(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每年要围绕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环境违法行为。要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对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限产限排;逾期不能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业、关闭。严格限期淘汰制度,定期制定和我市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指导名录,依法关闭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淘汰的生产设备要进行废毁处理。强化环境保护现场执法检查,逐步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加强排污申报登记和污染源监控工作,建立污染源动态管理数据库。继续加强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完善执法部门信息通报、联合办案和案件移交移送移办等制度。严禁以各种名义出台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土政策”,已经出台的要坚决清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

(五)加强环保制度和标准建设。积极开展地方环保立法和政策调研,增强政府环境保护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可操作性,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加快修订和制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自然生态、辐射环境管理、固体废物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政府规章。抓紧研究制定造纸、钢铁、化工、建材等污染严重行业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资源能源效率标准,完善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建立和推行环保产品、绿色企业的标准体系。

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环保工作新途径

(一)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适当增加环境稽查队伍编制,解决执法力量不足问题。全面加强基层环保执法队伍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设专职或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各级环保部门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工作成绩突出、勇于奉献的环保队伍。

(二)探索环境经济激励机制。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及投资政策,建立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鼓励环保型产品开发的优惠政策,完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回收、废物综合利用等相关优惠政策。严格落实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搬迁、转产、关闭等有关扶持政策,逐步实行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制度。认真落实火电行业脱硫电价、关键设备进口等方面优惠政策。

(三)推行污染治理市场化运作。建立“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开放环境污染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推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单位加快转制改企,落实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特许经营权。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费,合理调整收费标准,保证“保本微利”运营。推行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模式,发展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提高处理效率和运行效益。

(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制定加快唐山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意见,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提供就业机会多的环保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实行相关的职(执)业资格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逐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环保产业政策、市场、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环保工程建设、服务及环境咨询行为的监督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和招投标制度,规范环保科技和产业市场,抑制不正当竞争,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七、推进“四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一)构建环境污染监控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2007年,唐山市区6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及中心站稳定运行,并完善自动监测系统;迁安市、遵化市具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能力。陡河水库饮用水源地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东郊、北郊、西郊、丰润区、丰南区、南堡开发区、古冶区、迁安市污水处理厂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稳定运行;全市55家省级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到2007年底,全市所有重点排污单位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环保门户网站投入运行并加强网络的维护工作,实现全市环保信息共享。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机构,配齐、配强应急装备,加强应急训练,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参与的环境应急启动、协调联动和快速处理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密切协作、高效务实的应急响应体系,迅速、科学、依法、有效处置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环境群体性事件,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环境矛盾纠纷。

(二)构建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围绕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环保部门会同科技部门、大专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我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实施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三大工程。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开展环境保护重大战略、政策、标准和管理体系的研究,加快环境保护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大对环境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优先采用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形成环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加强环境科研队伍建设,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奖励机制,加快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环保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与参谋机制。

(三)构建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体系。形成“政府引导、政策调节、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全市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要达3.0%以上。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在环保公共领域的投资力度,把自然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逐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投融资、规费征缴等经济政策,引导资金投向环境保护领域。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开展生态补偿费征收试点,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制定推进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产业化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严格环境保护准入,增加对环保投资的动力和实际需求,开拓投资空间。要编制、环境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目录,为项目建设募股引资服务。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创建和规范市场、筹集社会资金,提高环保投入效率和质量。

(四)构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体系。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公开环境信息和企业环境保护状况,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和环保执法工作的监督。继续坚持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建设全市12369环境投诉热线监控网络,定期公布排污单位违法行为和查处结果,形成较为完善的“举报—查处—反馈”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落实公众环保听证制度,在环境保护立法、政策和规划制定以及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前,举行听证会、论证会,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环保基本国策宣传教育,开展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加强青少年环境教育,普及全民环保知识,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环保目标责任

(一)完善环保工作领导体制。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环保工作,解决制约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

(二)实行环保政绩评价考核制度。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坚持和完善环保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各项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逐年逐项分解,确保完成国家、省、市的任务。

评先创优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对环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实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因行政不作为而未按要求完成环境保护任务、未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地方政府和部门负责人,要追究相应责任;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或干扰环境保护执法、执法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给予纪律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