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和谐社区建设意见
时间:2022-06-27 04:24:00
导语:城镇和谐社区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镇党委政府、县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全市社区建设协调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镇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县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镇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城镇社区是城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加强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治安为重点的社区工作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创造特色,着力推进我县城镇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和要求,以提升居民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城镇社区党的组织建设、推进城镇社区居民自治建设、健全城镇社区服务体系、提升城镇社区管理水平、完善城镇社区工作机制、规范城镇社区工作制度,使城镇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夯实和谐*建设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把服务城镇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城镇社区居民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为重点,努力增进城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党政主导、居民主体。城镇和谐社区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主,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广大居民在建设城镇和谐社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拓宽居民群众参与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渠道,提高城镇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3、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建设城镇和谐社区,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状况和不同的薄弱环节,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4、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城乡结对,互相促进,推动城镇社区和渔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1、居民自治、充满活力。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比较完善,城镇社区党的建设得到加强,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规范,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2、机制健全、管理有序。社区各种组织完善、职责明确,民主协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共驻共建、民情民意反映机制等健全完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3、服务完善、居民得益。社区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质量好、服务水平高,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4、治安良好、安居乐业。社区治安管理到位,群防群治网络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社区秩序井然,广大居民安居乐业。
5、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社区内建筑、绿化、垃圾收集(分类)、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居民普遍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较强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6、文明祥和、文化繁荣。居民的公德意识、互助意识较强,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邻里友爱诚信、团结亲善,守望相助,家庭和睦幸福、互敬互爱。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按照梯次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延伸、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争取到2010年底,全县城镇社区实现城镇和谐社区创建目标。
三、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明确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按照有关法律和政府规章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具体为:一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自觉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执行居民会议的决议、决定,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完成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发展社区公益事业,管理和维护社区资产,实行居务、事务、财务三公开,接受居民监督。三是动员和组织驻社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发展社区文体教育事业,普及科技和法律知识;组织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是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兴办社区福利事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指导本社区的志愿者组织、民间组织和物业管理机构,参与业主委员会对本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五是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民事调解、卫生保健、社会救助、培训就业、文教体育、健身娱乐、慈善捐助、老年福利、环境整治、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六是向政府或者政府的所属部门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诉求和建议,组织社区居民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民主评议、民主监督。七是完成上级交办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任务。
社区居民委员会既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又要自觉接受上级组织的指导,依法履行职责,同时积极协助和配合政府部门、乡镇和有关单位开展工作。
(二)切实加强城镇社区党组织建设。
1、充分发挥城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城镇社区党组织是城镇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履行城镇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要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运作机制,拓展活动内容,积极主动地把城镇社区党建工作融入到做好居民自治、加强城镇社区管理、强化城镇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工作中去,渗透到繁荣城镇社区文化生活、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改善城镇社区人居环境、构建城镇和谐社区的具体实践中去,不断增强城镇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城镇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等都要自觉接受城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发挥自身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共建城镇和谐社区。
2、充分发挥城镇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城镇社区党组织要按照“属地管理和双重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城镇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完善对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城镇社区党员要增强服务城镇社区居民的意识,进一步完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在建设城镇和谐社区进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大力推进城镇社区居民自治建设。
1、健全城镇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体系。要切实完善居民自治组织,使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要切实加强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推选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居民公认度高的人员进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导班子。要加强城镇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组织建设,把城镇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辖区单位领导和有一定威信的居民代表组织起来,共议建设城镇和谐社区大事。
2、健全城镇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城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优化城镇社区居民代表结构,居民代表要从城镇社区党组织、驻城镇社区单位、城镇社区居民及各类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中按一定比例推选产生,共同研究决定城镇社区治理的重大事项。要切实维护城镇社区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广大居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民主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事前都应通过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成效评议会等制度形式,广泛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居民代表对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必须在城镇社区公开栏向社会公开。要把居民代表对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评议结果作为上级组织考核城镇社区工作人员年度工作的主要依据,并与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奖励挂钩。
(四)努力提升城市社区管理水平。
1、切实加强城镇社区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城镇社区管理,确保城镇社区安定有序,增强城镇社区居民安全感,是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重要任务。要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维护城镇社区和谐稳定。要进一步深化城镇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要加强城镇社区警务室,城镇社区综治工作室(站)、城镇社区群防群治队伍的建设,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安全服务机制。要开展社区归正人员矫正工作,帮助、教育和转化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加大城镇社区电子监控、红外线报警现代化防范设施等建设力度,加强城镇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的构建,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协助政府部门积极提高城镇社区安全防范能力。
2、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引导居民学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和治安防范意识。要加强对重点对象的教育、服务和管理,不断推进城镇社区矫正、禁黄、禁赌、禁毒等工作。要切实维护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要强化对城镇社区及周边区域的治安整治,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居民矛盾排查、调查和调解工作机制,及时正确地处理城镇社区内部矛盾。要积极引导城镇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3、加强城镇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镇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做好垃圾处理、噪音污染治理和节水、节电等工作。要加大整治城镇社区内乱建房、乱停车、乱贴小广告等违法、违规力度,维护城镇社区环境整洁有序。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城镇社区应急预案,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城镇社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要积极开展城镇社区环保宣传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动员和组织广大居民参加义务植树、种草、护绿等劳动,共同建设绿色、健康、文明的美好家园。
(五)切实强化城镇社区服务功能。
1、不断拓宽城镇社区服务领域。要把城镇社区服务覆盖到全体居民,涵盖各个领域,逐步形成托老养老、助残康复、拥军优属、文体娱乐、服务卫生、扶贫济困、计划生育、就业培训、民事调解、法律咨询等多个服务系列,使城镇社区服务项目涵盖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医、娱乐等物质和精神的全方位,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的需要。
2、完善城镇社区服务体系。要着力推进城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对失业居民和困难居民的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城镇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居民提供针对性服务和援助。积极开展城镇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关心困难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切实帮助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要着力推进城镇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健全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城镇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对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要着力推进城镇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逐步建设方便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促进城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着力推进便民利民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方便居民生活。要着力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与服务,把外来流动人员纳入城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范围,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让外来人员实行资源共享,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保障参与民主自治的权利,促进他们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3、提高城镇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通过对城镇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整合、升级,合理构建县、乡镇、社区多层次的政府公共服务网、社区管理服务网、便民利民服务网、社情民意信息网。要科学整合民政、劳动保障、公安、城管、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在城镇社区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类服务热线,更便捷地为居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要加大城镇社区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配置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电脑、电视、电话信息服务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网、社区管理服务网、便民利民服务网、社情民意信息网相衔接,逐步建立以城镇社区为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服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的集群效益和网络效应,推进城镇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六)深入开展城镇社区精神文明创建。
1、努力提高居民文明素质。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大力开展“八荣八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清廉文化、生育文明等教育活动,努力塑造文明守法、诚信友爱、合作互助的城镇社区新型人际关系。要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积极发展各类城镇社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倡导学习型城镇社区,不断提升居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2、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倡导文明新风、满足文体需求、普及科学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为目标,以开展“爱我家园、争创文明”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群、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户、文明居民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文明评选活动,促进城镇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丰富城镇社区活动内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全民健身、科普教育等活动,不断满足居民求知、休闲、娱乐等需求,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精神,增强居民对城镇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七)加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科学合理规划。今后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要根据现代城镇社区的标准,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规划。把城镇社区建设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同步配套建设好城镇社区基本设施。要以社区居民的地域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基础,按照有利于居民自治、便利群众生活、有利资源整合的原则,科学设置社区,合理确定规模,城镇社区原则上按1500户至3000户左右的规模设置。
2、强化阵地建设。强化城镇社区阵地建设,事关城镇基层组织建设,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城镇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各乡镇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把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纳入城镇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财政部门要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为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建设安排必要的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补助。土地、建设等部门,要依法做好协助工作、督促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商)按照规定的标准,把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列入公共建筑建设规划。规划部门在编制审批新开发小区的具体规划时,应当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配置包括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在内的管理服务和文体设施建设用地,并严格把关,编入详细计划。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建设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规划确定应当建设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而未实施建设的,要责令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限期纠正。对拒不改正的,予以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纳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民政部门要掌握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向政府汇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所在乡镇应参与工程竣工验收,相关部门要主动征求和倾听乡镇的意见,确保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与旧城改造和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区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由县政府牵头,乡镇和有关部门配合,通过划拨、置换、整合等多种途径,切实加以解决。对现有产权不明的城镇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要明晰产权。乡镇要加强对城镇社区组织指导,要把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创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建设活动之中,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协同配合,进一步做好城镇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争取用三年时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全县各城镇社区的工作和服务用房面积基本达到350平方米以上。
(八)加强城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镇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创建城镇和谐社区的关键所在。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城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途径,进一步优化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城镇社区原则上按照每300户左右配1名工作人员和每个城镇社区应不少于5名专职工作人员的要求,配足、配强、配好城镇社区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党组织、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操作程序,积极探索城镇社区工作者选拔机制,逐步推进城镇社区党组织“两推一选”和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直接选举。要根据“配精、配强、配优”的要求,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服务意识好,年纪轻、有文化、热心城镇社区工作的优秀人员选入城镇社区党组织或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领导班子。提倡城镇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城镇社区党组织专职成员和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要逐步健全对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制度,完善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2、切实加强对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城镇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由县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5天。同时,可根据实际,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积极鼓励城镇社区工作者参加在职学历教育。要逐步推行城镇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城镇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3、逐步提高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被选任或招聘的城镇社区工作者,应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得低于县上一年城镇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同时要办理好养老、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逐步提高城镇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要把城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同步,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年度工作业绩相结合。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且表现突出、工作成效明显的优秀城镇社区工作人员,报考国家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九)加快发展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
1、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到2010年,全县城镇社区基本实现物业管理服务。
2、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到2010年,全县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100%。
(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自我服务体系。
1、要大力培育发展以公益为目的的城镇社区民间组织,更好地服务社区,促进社区治理。按照“政府引导,民间主办,分类管理,规范运行”方式,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为其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经费资助和信息服务。建立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评估资助机制,部分公共服务项目可交给基础好、服务功能强的社区民间组织运作。
2、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建立“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吸引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和其他成员加入志愿者队伍。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探索采取委托制方法,将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
四、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领导,要把建设城镇和谐社区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居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县委、县政府决定调整完善由县委领导任组长的县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负责日常工作。高亭、东沙、衢山三个乡镇也应成立或调整完善相应的社区建设协调机构,定期研究解决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城镇社区建设工作制度,确保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二)经费保障。创建城镇和谐社区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各乡镇要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各项硬件设施建设。城镇社区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活动经费要列入乡镇财政年度预算,并根据城镇社区的实际居住人口按规定要求给予核拨。县级财政每年也将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按实际居住人口比例补助给各乡镇,以保证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减轻城镇社区工作和经费负担,要严格规范城镇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委托或需要城镇社区协助办理的城镇社区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必须向同级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实行工作准入审批。对准入的工作,要实行“权随责转、费随事转”,以保证城镇社区有权利、有人力、有财力完成各项协办工作。
(三)共驻共建。各乡镇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城镇社区各种资源,动员城镇社区内所有成员积极有效地参与城镇和谐社区建设。驻城镇社区单位应大力支持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城镇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敞开大门、融入社区”,将单位内部设施资源无偿向城镇社区提供使用,实现城镇社区资源共享,积极参与共建城镇和谐社区。要对城镇社区全体成员广泛开展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宣传教育,提高城镇社区全体成员对建设城镇和谐社区工作的认知度,充分调动城镇社区全体成员共同建设城镇和谐社区的积极性。城镇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共建单位都要把建设城镇和谐社区工作列入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共同参与城镇和谐社区建设。
(四)加强督查。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创建和谐城镇社区工作的督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督查考核制度,切实落实好城镇和谐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要及时总结、推广建设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全面推进我县城镇和谐社区建设。
- 上一篇: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意见
- 下一篇:党员领导作风建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