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2-06-25 10:20:00

导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一)“十五”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兴县、竹业富民”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由于各地教育基础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区择校现象和大班额问题突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尚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努力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力争办好每所学校,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大体相当的义务教育。

二、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加强薄弱、以县为主、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目标任务: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和办学标准,全县各乡镇之间、城区和各乡镇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2009年,城区中小学与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到2012年,各乡镇完小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全面实现我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结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全面规划、改造和建设。按照“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中心小学集中,适当保留山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村完小”的思路,本着“方便群众、方便学生入学”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些生源少、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初中和小学。通过布局调整,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集中人力、财力加快标准化建设。

(二)启动城区公办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时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做到中小学校与城镇新区开发、新建居民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满足城区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需求。

(三)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扶持的力度。制定农村薄弱学校建设计划,分步实施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坚持义务教育重大项目优先安排薄弱学校,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四)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图书、实验装备。认真贯彻落实《*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加快农远工程建设与管理,到2009年,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覆盖面达100%,改善农村与城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集中财力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改善农村中小学图书、实验装备,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一)科学合理配置教师。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校规模和教学需求,结合学校布局调整,科学合理配置教师,逐步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建立教师正常的补充机制,新招聘的教师必须优先补充到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进一步加大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制度,做到县域内教师统一调配,科学配置。

(二)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注重网络、倾斜农村,分类推进、重在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六项工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师的职责,促进县域内教师资源的整体开发。逐步淡化教师的身份管理,强化教师的岗位管理,全面推行教职工聘任制,促进县域内教师的均衡配置。

(四)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校长和校长后备人选到薄弱学校挂职支教,选派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中小学挂职锻炼。切实加强干训工作,把农村薄弱学校校长的培训作为重点,全面提高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逐步实施区域内校长轮岗交流制度。

五、加大择校问题治理力度,规范办学行为,促进生源均衡分布

(一)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城区中小学原则上只招收各自招生服务区范围内的学生。2008年,城区学校择校生控制在招生数5%以下,2009年城区各校择校生比例控制在招生数2%以下,2010年基本消除城区学生择校现象。

(二)规范办学行为。坚决取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办重点班、快慢班;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引导民办学校走“规范+特色”的办学之路,杜绝选拔性招生;推行中小学计划招生,严格控制中小学班额。具体为:2008年初中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小学班额控制在54人以内;2009年初中班额控制在55人以内,小学控制在50人以内;2010年力争实现初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小学班额控制在46人以内。

六、落实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一)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妥善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近入学。把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惠及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学生。切实解决好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学习、思想、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

(二)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要优先保证“三残”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保证必要的特殊教育经费,改善特教条件。

七、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一)推进课程改革,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逐步提高省级示范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建立并完善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监测体系,科学运用监测结果,发挥评价鞭策激励效应。

(二)加强教育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对薄弱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县教研室开展“周二校校行”活动,首先对薄弱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和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城区学校、示范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制度,切实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八、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按照“明确各级负责,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经常性运转和维护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统一安排。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财力,逐年适度扩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并建立长效机制。

(二)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教育会商制度,研究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债务化解和经费保障等问题,力争2009年前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已清理入账的债务全额化解;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优先保证中小学校建设的需要。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调控预算外义务教育经费。

(三)加强对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和管理。税务部门要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两费”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

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要切实承担推进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教育督导力度。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对各地、各部门、各校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及国家、省、市、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问责。

(三)建立监测制度。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存在问题要强化措施,限期整改,确保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