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决定意见

时间:2022-06-22 09:43:00

导语: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决定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决定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国发〔20*〕39号)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期间,市委、市政府就环境保护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阶段,进入了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阶段,进入了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实施阶段。与此同时,本市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20*年-2020年)明确了*“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和首都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从首都发展的实际出发,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近年来,本市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和污染防治力度,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仍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本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复合型、压缩型的污染特征突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处于攻坚阶段;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并存,生态用水明显不足;城市噪声和辐射污染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保护和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坚持保护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标本兼治,“不欠新帐、多还旧帐”,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宗旨,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活和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落实全社会环保责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把*建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四)*环境保护的目标。到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奥运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到2010年,城市大气、水和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在20*年基础上削减15%和20%,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到国家标准,生态状况全面改善。

二、采取综合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城市总体规划(20*年-2020年)》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结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区县功能定位要求,调整区域发展布局,将地区产业发展与功能定位有机融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淘汰资源、能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严格执行国家鼓励、限制、淘汰类产业和工艺目录的规定,做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末,本市东南郊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完成调整搬迁,首钢总公司石景山地区的冶炼和热轧工艺要全部停产。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培育再生资源产业,加快循环生产、绿色消费和综合保障三大体系建设。以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强度,对重点污染行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工业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县建设;完善并规范废弃物的处置和循环利用,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和产业化;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七)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污染物排放。依据国家下达的“*”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市环保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要制定本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区县政府和有关单位,削减任务落实到具体排污单位。各区县政府和有关单位要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控制“增量”和削减“存量”,确保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总量计划要求之内。环保、统计和发展改革等行政主管部门每半年向社会公布全市及各区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禁止无证和超总量排污。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责令其停产整治。

(八)加快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加快山区生态屏障、平原生态防护体系和中心城绿地系统建设,构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提高环境承载力。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燕山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林建设;继续推进绿化隔离地区、沿河流和道路绿色走廊、平原生态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林网建设;继续加强中心城、新城和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景观水系整治,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继续实施砂石坑整治和矿山的生态修复,做好永定河河道及沿岸的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的区域合作,建立与周边省、市的协作机制,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

(九)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鼓励创建文明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切实解决部分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开展农村土壤污染的调查,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因地制宜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模式,防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强农村地区现有工业污染治理,选择发展适合本地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物扩散和转移。

(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对影响群众生活和健康的环境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做好以控制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完善和提高燃煤设施排放标准,推动燃煤电厂脱硫、脱氮和除尘改造;加快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治理平房区、城乡结合部等燃煤污染,在不具备清洁能源供应条件的远郊区县城镇推行集中供热。20*年执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加快更新淘汰高排放老旧车辆;开展油气回收治理。严格控制施工、道路扬尘,整治消除裸露地面。

做好以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河湖水质改善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治理,取缔直接排污口,排除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隐患。实施河湖综合整治,禁止向河湖直接排污;增加生态用水,改善城市河湖水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和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水平。

做好以控制交通和施工噪声为重点的噪声污染防治。通过合理规划,采取防护措施,控制道路、铁路和机场噪声。加强夜间施工管理,整治餐饮、娱乐等社会生活噪声,进一步减少噪声污染扰民。

做好以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废物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的环境安全工作。在20*年底前完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和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设,并对危险废物和城市放射性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全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体系,加大对环境安全隐患单位的监管力度,保障环境安全,努力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十一)落实“绿色奥运”理念,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按照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要求,将“绿色奥运”理念落实到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全过程。在奥运场馆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以及奥运活动中,体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的要求。加快完成奥运倒排期环境保护折子工程,制定实施奥运环境质量保障方案,为奥运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绿色奥运”行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丰富的环境保护遗产。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十二)健全地方法规,强化环境执法。按照改善环境质量要求,完善本市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拟订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完善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完善制止环境违法行为的各项强制措施,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严格依法行政,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转、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及破坏生态等环境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及时向社会通报检查和处理结果。对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违法违纪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移送监察机关处理;对违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十三)完善综合决策,严格环境保护准入。本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要认真分析人口和城市规模扩大、资源消耗增加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优先考虑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决策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在编制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交通、能源、工业等发展规划时,要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意见作为规划审批的重要依据。坚持“不欠新帐、多还旧帐”、“以新带老,总量减少”原则,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关。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严格环境保护准入,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对不符合国家和本市环境要求的建设项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十四)加大环保投入,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环保投融资体制,加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投入,努力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完善鼓励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节约、废物综合利用等经济政策。实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产品标识制度。研究制定保障城市污水处理、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经济政策,以及有利于低排放、低能耗机动车发展和加快高排放机动车更新淘汰的经济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政策,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污染防治中的难点问题。针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提高本市环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环境保护重大战略、政策和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环境承载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监测与预警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加快解决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中的难点问题,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鼓励高新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科技含量高的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治理技术,发挥科技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撑作用。

(十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审议和研究环境保护有关重大问题,加强工作协调和调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环境综合管理和统一监管职能,及时全面反映环境状况和趋势,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督,统一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等环境信息;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国土、水务、农业、卫生、园林绿化、公安、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强化人员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解决区县环保执法人员不足和将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并按照辐射管理职能划转的要求,尽快增强辐射管理力量。本市各级政府要选派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到环保部门。区县环保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市环保部门的意见。

四、落实和加强全社会环境保护责任

(十七)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本市各级政府要对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总责。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协调到位。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工作部署,制订并组织实施环保规划,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实现环境目标。各级政府要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

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坚持和完善区县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并公布结果。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对环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定期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问责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相应责任。

(十八)强化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责任。法人和其他组织要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和标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健全内部环保管理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对内部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依法做好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统计等工作。要加大环保投入,采取切实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确保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要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污染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环境污染。

(十九)鼓励和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大市民应积极参与。通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倡导环境保护理念,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以实际行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积极参与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发挥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继续聘任环境污染社会监督员,开展有奖举报活动;拓宽公众监督的渠道,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措施,抓好落实。市环保局要会同市监察局监督检查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向市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