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意见

时间:2022-06-05 09:52:00

导语:民政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政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深入推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是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5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府办发〔*〕70号),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二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市各地、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应急管理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经常化地组织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市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对危险源、危险区域、安全隐患等进行调查摸底、分析评估、统计汇总,并登记建档,建立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控,落实防范措施。同时,要加强分类动态管理,认真排查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因素,及时提出预警报告,并根据有关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采取处置措施。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认真进行整改,并做到边查边改。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二)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要严格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改进和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工作机制的通知>>(办发〔*〕70号)文件要求执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1小时内)向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救援机构报告;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2小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要简化程序,特事特办,灵活处置,可同时越级上报。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各地区应急平台中的预警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要着力解决边远山区预警信息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网络。

(三)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基层群众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当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四)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订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强化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好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重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确保灾区实现“五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四通”(灾区通水、通电、通路、通讯)、“三无三稳定”(灾区无因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无传染病疫情、无食物中毒事件和群众情绪稳定、社会治安稳定、市场物价稳定)、“两个有序”(救灾复产全面有序进行、重建家园工作全面有序展开)的目标。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年底前,市应急办要完成《*市市民公共安全应急手册》的发行工作,让市民熟悉预案的基本内容,掌握自救互救的安全常识。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各县(区)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到*年底,所有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三)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和专家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106号)和省、市“*”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现正在编制)有关要求,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城中村、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市、县(区)的应急指挥平台联网,有条件的社区,可布局一批电子监控设备,随时掌控辖区的安全状况,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配套办法,并加强对基层组织和单位的宣传培训工作,逐步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保险、抚恤等政策措施,解决基层群众和综合应急队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不断探索利用保险等各种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研究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领导,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要充

分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

(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抓好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逐级落实责任。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照法规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

关部门、单位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工作水平。严格信息制度。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及时、全面、客观原则信息,以防止社会谣传、误传。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要尽快安排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严格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府办发[*]40号)要求准确、权威信息,不得我行我素,各自为政,造成工作被动。要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