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扶贫开发安排实施意见

时间:2022-06-04 04:15:00

导语:民政局扶贫开发安排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政局扶贫开发安排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了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小额信贷、劳务输出、科技培训、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558.2万元,解决了5600人的温饱问题,提高了14918人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贫困户发展经济的能力和脱贫致富的信心,扶贫工作取得阶级性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特别是受“8•20、8•21”地震灾害的影响,我县返贫人口不断增多,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全县扶贫工作的重任,按照省、州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完成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任务。

一、基本思路

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和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搞好易地扶贫开发,加大科技扶贫,继续推进社会扶贫和企业带贫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目标

㈠项目实施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基础上增加90元。

㈡力争解决5000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8000人(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

三、主要任务

㈠争取省级整村推进项目40个。投入资金600万元。实施州县整村推进17个,投入资金170万元。

㈡争取边境贫困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19个。投入资金950万元。

㈢争取2009年易地转移安置396户1584人,投入资金792万元。

㈣争取小额信贷资金1000万元,扶持2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种养业。

㈤争取利用国债资金支持扶贫开发项目,投入资金7906万元,其中:贫困村连片开发项目(小片开发)3个,投入资金2846万元;贫困村连片开发项目(整乡推进)2个,投入资金2810万元;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900万元。

㈥抓好技术培训,搞好科技扶贫,全年完成1万人次的科学技术培训任务。

㈦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输出力度,完成富余劳动力转移1000人。

四、对策和措施

㈠加强领导,确保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把扶贫开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继续坚持县乡党政一把手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总负责,乡抓推进,落实靠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把工作基点放在贫困村、贫困户,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不动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通过扶贫项目带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对涉及扶贫工作的重大事项,资金项目的安排,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要从大局出发,多支持,多服务,努力为扶贫开发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特别是扶贫工作涉及的几个主要部门,县扶贫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农村信用联社,一定要按照工作部署和职责要求,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地做好各项扶贫工作。

㈡突出重点,全面完成整村推进工作目标。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平台和好抓手,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整村推进要紧紧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搞好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总要求,以农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做到“生产有发展,生存有保障,生态有改善”。使贫困农户实现“八有”:人均有一亩以上基本农田地;人均有一亩以上经济林果;户均有一头商品畜出售;户有一栋安居房;有卫生厨;有卫生厩;户有沼气池或节能灶;户均至少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使贫困自然村实现“七有”:有进村入组的简易公路,村内有硬化畅通的道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入村入户的通电条件,群众有基本的就医条件,适龄儿童有就学条件,有一批劳动力受到培训和转移。通过搞好“五基”建设,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良好条件,为增强群众脱贫信心,早日脱贫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多措并举,整合资源,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把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开发、定点挂钩帮扶等各项扶贫措施整合到整村推进中。水利、交通、电力、广播电视、畜牧、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尽可能整合到整村推进中。针对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和返贫率高、扶贫成果巩固难的扶贫开发现状,按照省、州部署,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在认真完成省州下达整村推进任务外,积极落实拼配资金。

按照现阶段扶贫整村推进工作要求,集中财力解决自建整村推进村的乡村道路、产业开发、沼气、农田水利等问题,使整村推进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提高。一是瞄准贫困群众,选择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列入扶持计划。二是从主要致贫原因和贫困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和调整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选准开发项目,打牢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两个基础。三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报批,扎实组织实施,努力完成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

㈢扎实做好以农村增收为核心的产业扶贫工作。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造血功能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夯实农民群众可持续增收产业基础。一是始终把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来抓,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富民之路,大力发展周期短、覆盖广、见效快的特色种养业,继续扩大澳洲坚果、茶叶、咖啡、核桃、草果种植面积,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二是着力培植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市场营销等民营大户及各类致富能人400户,其中9个山区乡贫困村每村培养1-2个示范大户,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稳定增收。三是把产业扶贫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机结合,信贷支持招商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扩大资源开发和群众就业机会,实现招商和项目扶贫增收。

㈣认真抓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是目前贫困地区开发产业,扶持经济项目,扩大再生产的一个有效途径,可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是直接扶持到户,全方位帮助贫困用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按照“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积极发展“保谋生、可脱贫、能致富”的种养加工等产业,是使贫困户早日脱贫的新路子,也是扶贫脱困举措的一个有益补充,并继续抓好抓出成效。2009年计划争取小额信贷资金1000万元,扶持2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种养业。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新方法,规范运作行为,把小额信贷扶贫与当年农民增产增收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与扶贫项目、推广实用科技相结合,尽可能简便手续,方便群众,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拓展资金使用的覆盖面,扩大覆盖范围,促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早日脱贫致富。

㈤抓好科技培训为主要载体的科技扶贫和劳务输出工作。把加强培训转移作为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的一项战略任务抓实抓好。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必须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落后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苦干实干,加快发展。要以培养和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素质工程”,使18岁-45岁年龄段农村青壮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头脱贫致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是抓好贫困农户实用技术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农民技术学校为依托,邀请农业专家和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身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力争全年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120期,使10000人每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不断增强劳动力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二是采取联合办班的形式,加大各种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

㈥扎实做好易地扶贫转移安置工作。一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按照“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着力抓好*年铜壁关乡中山、弄璋镇拱宋转移安置项目的扫尾验收工作。二是坚持把易地扶贫与地质灾害搬迁点相结合,积极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点的转移安置工作,努力完成2009年转移安置点的前期科研论证工作和立项申报工作。力争2009年转移安置396户1584人的目标任务。

㈦强化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一是围绕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扶贫项目储备工作,按照市场导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扶贫开发规划,及早做好项目调研论证,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设计规范选立项目,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库,充分做好项目储备。二是建立完善扶贫项目组织实施制度,认真执行资金使用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制,扶贫项目按规定统一招标,物资竞价采购制,扶贫资金专帐管理实行县级回补报帐制。三是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建立有关部门联合检查,定期审计制;四是实行扶贫开发资金有偿、无偿扶持结合,除基础设施、科技培训外,凡有收入的开发项目,经群众充分讨论,制定好相应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无息,定期收回,在当地长期流动扶持,以扩大扶持面,加强责任心,增加扶贫后劲。五是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扶贫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使用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