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振兴工业经济意见
时间:2022-05-28 10:13:00
导语:政府振兴工业经济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是“**”时期建设千亿**的根本,是**奋力崛起的主要支撑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振兴工业经济,提出如下意见:
一、振兴工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意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做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聚,政策向工业倾斜,加快工业振兴步伐,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2、目标任务。
到“**”末,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加,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一批“百亿产业”、”十亿企业”,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工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50%。
--------工业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总产值1200亿元,实现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税收年均增长15%,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左右。
--------企业规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过十亿元企业20户,过亿元企业100户;新增中小企业2万户以上。
--------工业投入:累计投资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要要30%。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3%。
--------主导产业: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巩固,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制浆造纸、船舶制造、能源和医药等潜在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能耗指标: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到**年万元GDP能耗降低20%。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振兴工业经济
3、大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紧紧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通过招商引资、争取政策、技术改造等多种途径,规划、论证、筛选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加快构建多门类、多层次的项目储备库。重点储备一批投资过十亿元的重大项目,狠抓林纸一体化、石化“四建四改四配套”、大乙烯、白水泥、电厂二期、怀宁核电和枞阳海螺四期等支撑性的工业项目。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领导联系调度制度,加强项目建设督查与协调,为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创造有利条件。
4、启动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加快实施第一批骨干企业翻番计划,适时启动第二批骨干企业翻番计划。遴选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企业,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和重点调度,推动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到**年全市有5个产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20户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对**石化、林纸一体化、华茂集团、环新集团、曙光集团、477厂等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目标,优先安排配套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对技改项目、技术中心建设予以重点支持。
5、深入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帮助中小企业搞好发展规划,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指导企业不断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推进中小企业各类创业基地建设,开展中小企业提档升级活动,力争每年新增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小巨人”企业20户以上。从**年起,评选年度税收和销售收入“十强”、”五十强”、”百强”三级梯队企业,制定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给予表彰奖励。
6、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入。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业机制,大力引进境内外资金,主动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保持工业的高强度投入。到**年,使工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0亿美元,引进内资累计达到400亿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工业,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力争社会融资达到100亿元。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集团,扎实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制定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工业的奖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授信和信贷规模,切实提高对工业贷款投入的比例。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和政策,力求有更多的工业项目获得支持。
7、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两年内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政府支持与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建成30户左右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30户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组织相关市直部门、行业协会、科技机构和中介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品牌培育工作,争取到**年全市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60个。坚持自我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家,建设一支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8、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继续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提速**经济开发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加强全市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和配套建设水平,降低入区新办企业生产成本。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主导产品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企业,着力形成石油化工、林浆纸、车船制造、轻工纺织等若干产业集群。选择一批示范性的行业和企业,推广应用集约、节能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终端污染物排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9、设立“工业振兴专项资金”。从**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主要用于对市区实现翻番计划的骨干企业、完成倍增计划的开发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奖励和对重点工业投入项目的补助等。专项资金实行本级财政预算和总量控制管理,各县(市)根据财政状况比照执行。
10、鼓励骨干企业翻番发展。对列入骨干企业翻番计划的企业,如期实现销售收入和上交税收翻番计划的,按照当年上交地方税收比**年基数超出部分的10%比例,奖励企业经营层;对提前一年完成翻番计划的,按上交地方税收超出部分的20%比例,奖励企业经营层。对仅实现上交税收一项翻番的,给予减半奖励。奖金分配比例企业法人代表原则上不低于50%。
11、鼓励规模企业加快发展。对未被列入翻番计划、当年纳税超过300万元,且当年提供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30%以上的企业,按照该企业当年缴入金库的各项地方税收比上年新增部分的10%予以奖励。对当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利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经同级统计部门列入规模以上企业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
12、鼓励投资兴办工业企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符合**工业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均可申请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给予项目前期费用补助20万元;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补助项目前期费用10万元。市外投资者投资总额在3亿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以及跨国、跨省、跨市工业企业将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可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对所有引荐外商来我市投资工业项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奖励标准参照庆发[2005]20号文件和宜政发[**]27号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13、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对当年通过国家级、省级重点新产品认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低于500万元),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与国家级科研:所正式合作的科研成果转让项目的(技术和设备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通过考核验收的国家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的,通过确认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者工程研究中心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外,分别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对获得上述各项省级认定的分别奖励5万元。
14、鼓励工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创建品牌。对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新获得全国质量奖企业,奖励50万元;新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20万元;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10万元;以上各项奖励经费奖励给法定代表人35%,奖励给领衔组织技术、管理攻关人员35%。
15、奖励对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服务工业发展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评选出前10名,给予奖励万元。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授予“发展工业经济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凡符合以上奖励条件的企业,向市振兴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经审查核准后,根据奖励标准执行。以上奖励除第15条外,其奖励经费均由企业纳税所在地政府承担。
四、加强领导协调,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16、加强对振兴工业经济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振兴工业经济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委联系工业的领导和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业发展和投资形势分析会,研究提出并督促落实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工业企业改革发展和项目建设创造更加优越的外部环境。各县(市)区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17、强化对工业发展的服务。建立推进工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将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直有关部门,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人,并把工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责任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制度、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工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效能建设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市直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服务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公开承诺并切实执行,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注工业、个个支持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18、优化工业人才的成长和创业环境。进一步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领导格局,增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培养和选拔一批熟悉工业经济、财政金融、外经外贸的干部充实到工业经济发展第一线。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吸引人才的政策规定,鼓励企业对特殊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在市内外聘请一批知名企业家为市政府经济发展顾问;切实提高企业家政治待遇,在各级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增加企业家的比例,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
- 下一篇:政府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