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增收意见
时间:2022-04-08 11:28:00
导语: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增收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粮食总产量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民收入连续4年实现较快增长,连续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5%提高到42%,食品工业增加值从全国第5位跃居第2位,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974万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方式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显著改观。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产品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立足我省实际,2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努力保持粮食产量1000亿斤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能繁母猪和奶牛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把“超级稻”纳入良种补贴范围,今年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达到60亿元以上。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油料和生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黄淮四市等重点产粮区倾斜。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立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严禁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提供建设用地。继续搞好土地复垦、管理和后备资源的开发,继续搞好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保持耕地占补平衡。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和产粮大县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5亿亩左右。
(三)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大力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在46个县强力推进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集成配套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探索高产途径。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快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继续免费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500万亩以上。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努力解决影响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关键技术,组装配套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吨半粮”生产技术体系。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建立健全重大病虫害预警与控制体系,确保对重大病虫害的应急处置率在90%以上。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四)抓好粮食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优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继续搞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完成周口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商丘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续建新乡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开工新建濮阳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加快推进信阳优质水稻基地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快71个县(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步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继续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抓好18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五)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00个以上。推广认证产品标志使用,健全可追溯制度。加快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完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的各项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快品牌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依托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培育一批中国名牌和河南名牌。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10个,新创河南名牌农产品30个。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原料种植、养殖基地检验检疫备案制度。继续扶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大“三农”投入力度。20*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力争突破500亿元,省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15%以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从今年起,在农村新安排的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县及县以下配套。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资本向现代农业集聚。加强农业投入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全省38个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和中小灌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灌溉效益,力争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继续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扩大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投资规模,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扩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实施重点涝区治理。继续搞好“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
(三)抓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建成燕山水库和西霞院水库,完成沙颍河、涡河等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驻马店小洪河治理、金堤河张庄提排站改扩建、马家岩水库等项目建设。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加快河口村水库前期工作进度,确保今年全面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加快薄山、南湾、鲇鱼山、石山口、宋家场、窄口等水库除险加固,确保3年内完成我省纳入全国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水库移民政策。
(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市、区)。抓好关键农时季节的农机组织服务工作,机耕水平稳定在80%以上,小麦机收机播水平稳定在90%以上。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领域,玉米机播和秸秆还田均达到60%以上,玉米机收面积提高一倍,提高水稻机播机收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小麦精量播种面积达到75%,机械深施化肥面积达到3800万亩。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五)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认真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8个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产业工程,重点突破环城防护林和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生态能源林建设工程。投资61.3亿元,完成大面积造林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160万亩,新增生态廊道绿化面积55.2万亩,建设林业生态县16个。加快淤地坝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严禁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建立土壤安全防控体系,切实做好土壤污染调查工作,确保土壤安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开发。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教育和普通中小学为依托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发展城乡一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星火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鼓励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年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20万人。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星火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等培训项目,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需要的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创办人等实用人才。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总体规划,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短期型向长期型、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结合各地特点和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享誉国内外的劳务品牌。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国际劳务输出规模。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万人。做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护和土地流转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跟踪服务机制,更加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倡导外出创业,鼓励就地创业,支持回乡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积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探索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和子女就学工作,加快解决职业安全和工伤、医疗、养老保障问题,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用工单位通过多种形式,提供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租赁房屋和集体宿舍,鼓励和支持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安居就业。
(三)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比较效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优化畜禽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猪禽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生产,突出发展奶业生产。进一步完善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加快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京广沿线生猪产业带和豫南水禽等六大优势区域开发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加大畜牧业重点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支持40个重点县和黄淮四市加快发展。落实好生猪、奶牛生产扶持政策和养殖用地政策。加快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加大优势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建设,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开工建设信阳“双低”油菜基地,积极推进优质棉花基地建设。突出发展蔬菜瓜果生产,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巩固提高城市周围温棚蔬菜基地建设水平,在30个重点县(市、区)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粮食、棉花、畜禽、果蔬、木材等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推广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广多层标准厂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引导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实现农村非农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民间演艺、传统手工艺等农村文化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完善考评体系,落实奖励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县城和重点镇,使其成为人口、产业、市场、文化、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继续推进鹤壁等7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增加试点内容,提高试点层次。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推进更多的省辖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配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研究、开发与示范。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选育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50个以上。加大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畜禽水产原良种场。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国家和省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资金,要向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倾斜。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防御自然灾害体系,重点实施“云水资源开发工程”。支持省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向全国一流水平迈进。
(二)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公益性职能,对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性服务,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所需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将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从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放活经营性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推进种子经营与管理政企分开步伐,将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剥离出去。加快农口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做好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接续和安置等善后工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
(三)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落实“六位一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继续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度。积极推进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兽医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强化产地检疫,加强屠宰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工作。支持和鼓励兽药生产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兽药。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生产供应的监督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应急资金、物资和技术储备。
(四)搞好农村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双百市场工程”试点。供销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强力打造农资等经营网络,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鼓励商贸、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今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1万个以上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做大已上市品种,争取上市更多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强粮食、食用油、生猪等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继续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通行费政策。搞好“家电下乡”工作,对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购置彩电、冰箱、手机的农民给予13%的补贴。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搞好“金农”、“金牧”、“三电合一”等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国家在我省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积极培训乡村农民信息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支持力度。深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免费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到2009年将基准定额落实到位。继续实施好177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发展农村民办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二)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的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管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分步推进100个县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改造,建成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用3年时间完成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和监测系统,提高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能力。继续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帮扶救助工作。
(三)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实施“千村万户”新农村、新家庭示范工程,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今年在30个县(市、区)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试点,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快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扩建改造72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4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以及860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实施391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服务“新农村建设”出版物的出版比例。继续组织实施好“农家书屋”工程。大力开展各级各类以“图书、戏曲、电影”为主体的文化下乡活动,实施“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使60%的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性电影。积极申办第七届全国农民体育运动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大力实施“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五)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水平不低于40元。扩大保障覆盖面,逐步把农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认真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落实五保供养资金,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供养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继续加强敬老院建设,将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0%。做好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和减灾救灾工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六、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总结鹤壁、舞钢等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经验,探索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财政、金融和舆论支持。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原则,创新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力争年内完成50%以上集体林确权发证工作。鼓励产权明晰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有序流转,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可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合作条件。县级以上政府和林业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流转体系,及时提供信息、政策咨询、林权变更登记等服务。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力争年末前基本完成统一法人组建工作。继续推进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工作,吸引和鼓励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加盟农信社,争取年内一部分农信社县级联社组建为农村合作银行。积极稳妥地做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力争年底前组建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推进政府支持、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村信贷业务特点的监管制度。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四)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明确乡镇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清理涉及乡镇的“一票否决”事项和检查评比达标项目。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扎实推进“乡财县管”,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进一步明确划分县乡财政收入范围,加大对县乡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基层财政实力。探索建立以“一事一议”为主体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推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财政奖补制度。进一步抓好乡村债务清理工作,在“制止新债、锁定旧债”前提下,针对公益性债务、生产经营性债务研究探索分类处置的方式方法。全面铺开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
七、确保新农村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分类指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用3年时间,集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今年开始,根据全省各行政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人均收入分为三类进行综合整治。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要在村庄建设和村庄环境绿化、美化上进行全面提升,有条件的村庄要发展成为农村新社区。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道路、电力、沼气、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要有重点地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加快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步伐,完成1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任务,实现1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继续抓好搬迁扶贫开发工作,今年对全省19个县(市)4500户的深山区贫困户实施搬迁扶贫,改善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
(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有序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增加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筹措10亿元,解决250万以上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结合村庄规划,进一步规范村庄电网建设,提高低压电网供电保证率,完成303个“盲点村”改造任务。筹措资金7.5亿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推进农村改灶、改圈、改厕,支持联户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绿色家园”活动,新建200个生态文明村。实施村镇绿化工程,筹资1.83亿元,完成1万个行政村的绿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搞好农村垃圾清理清运和农村饮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性服务组织,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或公益服务站。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今年完成投资60亿元,修建改造县乡公路7000公里。继续完善“村村通”工程,修建改造通村公路8000公里。加快县乡公路危桥改造步伐。投入资金4200万元,改造渡口150个。对城乡客运网络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整,引导公交客车线路向农村延伸,增加停靠站点,促进城乡客运统一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步伐,积极推进乡镇之间、乡村之间的农村客运班线改造,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的监管和客运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督,为农民安全出行提供有力保障。
(四)深入开展“三项活动”。以“抓试点、争致富、办实事”三项活动为抓手,继续抓好17个县(市)、126个乡(镇)、1023个行政村的试点,进一步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展“农民致富能手”争创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拓宽致富门路,选好致富项目,建设美好家园。以改善农村民生为目的,以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实事”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为农民办实事”活动,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八、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县(市)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制度和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两推一选”的办法,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大力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重视从农村优秀知识青年、创业成功人士和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加强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深入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引导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二)认真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高度重视我省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做到换届选举组织严密、程序规范、监督严格。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推进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积极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及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合理安排村委会成员构成,发挥好村委会作用,增强“两委”班子合力。坚决防止贿选行为,防止利用宗教、宗族、家族势力及黑恶势力干预换届选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推选权、直接提名权、投票权、罢免权。做好党员引导工作和选民的法制教育工作,如期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
(三)注重培养选拔乡村基层干部。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培养选拔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乡村干部。鼓励返乡创业成功人士出任村干部,创建富裕村、和谐村。探索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鼓励政策,争取每个行政村有1名大学文化程度的村干部。制定鼓励政策,选派县乡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积极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重视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探索建立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并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平安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强农村综治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农村警务工作,构筑坚实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盗窃、抢夺、抢劫、破坏农业生产生活设施等违法犯罪行为。广泛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源头治理,大力推广“义马经验”和“渑池模式”,认真落实信访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网络,健全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
(五)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重视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不放松,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减弱,真正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要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机构的协调作用,强化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职能。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关注农业,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水平。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 上一篇:货币政策外汇传导论文
- 下一篇:浅析香港银行监管特点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