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鼓励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31 09:10:00

导语:政府鼓励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府鼓励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8号),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18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1、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实现中原崛起、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毕业生是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艰苦行业和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这项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2、引导高校毕业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我市人才结构和分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和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坚持发挥市场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坚持齐抓共管,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合力。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基层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做到全市每个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公益事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大幅度增长,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有明显提高,努力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16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通过社会实践、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省情和市情,深刻认识社会和基层,把个人理想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唱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建立激励机制,对扎根基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4、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建立毕业生储备制度,设立“毕业生储备库”,把我市紧缺专业的毕业生入库统一管理,政府设置毕业生储备专项补贴资金,用于向储备库的毕业生发放适量的生活补贴。高校毕业生可在全市任何一个地方就业,择业期为3年。对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择业期内户口和档案可保留在原就读学校,也可转至我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择业期内免交费。到乡(镇)工作的,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各级党政机关在编制限额内接收全日制博士、硕士,可按特殊职位考录,简化程序;根据德才条件,可分别享受副处级和正科级工资、福利待遇。对于专业对口、符合资格条件的博士,可安排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市属国有企业领导职务。对引进的博士,按财政供给渠道给予一定补贴。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可不受编制限制,专业技术职务可直接聘任。今后,凡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出现空额时,要优先录用或招聘高校毕业生。

5、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对于在基层连续工作5年以上并做出突出成绩的高校毕业生,当地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到乡(镇)、行政村、社区工作的,可直接执行定级工资;其中对到县以下(不含县)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作满1年后,表现较好,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可在定级工资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档。到国家和省定贫困乡就业的,从20*年开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适当提高工资标准。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满3年的,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推荐;报考公务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或录取。对自愿到贫困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规定年限的市属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国家代为偿还。在国家给予我市周转编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编制部门给国家和省定贫困乡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收高校毕业生。

6、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对到基层创业有贷款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可适当放宽条件,为高校毕业生创办中小企业等自主创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建立市、县两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持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发放的就业介绍信,到工商部门申办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工商注册资本(金),可实行分期缴付方式,3年内缴清。对于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和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7、有计划、有组织地输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其他地区就业。凡是已在我市办理报到手续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联系到新的接收单位,可按照来去自由的政策,将户口和档案落在市人才交流中心,免费提供服务,也可转到就业单位所在地,择业期延长一年,并建立《毕业生到西部就业联系卡》。在择业期内,如在我市联系到新接收单位,可凭《联系卡》随时办理改派手续。与东南沿海毕业生需求量较大的地市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机构或人才市场建立联系,采取集中由市人才交流中心或就业所在地政府人才交流机构实行人事的方式,把我市部分高校毕业生输出到外地就业。

8、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开辟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接收、使用毕业生通道,及时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办理接收、报到手续。对于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按《*市人事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89号)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人事手续。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障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其合法权益。在专家选拔、人才流动、人员培训、户籍管理、职称评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视同仁。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时,要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今后考录或招聘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缴费年限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

9、考录公务员和补充事业单位人员向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倾斜。今后,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出现空额时,要优先录用或招聘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从20*年开始,市级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低于50%,以后可逐年提高。对招录到市级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重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由财政拨款的各类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要求,应划出一定比例招聘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

四、努力搭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平台

10、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同发展农村基层公益性事业相结合,从20*年起连续3至5年,每年挑选一批志愿到农村基层服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乡(镇)教育、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阶段性服务,期限1至2年。服务期间其生活补贴由市、县财政共同支付,服务期满后进入市场择业的,有关部门应协助推荐就业。从20*年起,凡县以上教育、卫生系统新进的高校毕业生,应轮流安排到乡(镇)、村对口单位服务1至2年。服务期间其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交通费用和生活补贴由原单位负担,服务经历作为评聘职称、评选学科带头人以及晋级的重要条件。鼓励和支持已在我市报到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国家实施的“远程教育志愿服务行动计划”。

11、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和“高校毕业生进社区”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意见>的通知》(豫办〔20*〕20号)要求,从20*年起,在全市逐步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和“高校毕业生进社区”计划,争取用3至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和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使全市村干部的素质有明显提高。“大学生村干部”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职务;预备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依法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职务,有条件的提倡交叉任职。在村任职原则上要满3年,生活补贴原则上由市、县、乡财政统筹解决。制定“高校毕业生进社区计划”,其有关政策参照豫办〔20*〕20号文件中有关规定执行。

12、做好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蓝,选调应届优秀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是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从20*年起,按照省委扩大选调生规模的要求,选调生主要充实到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等基层单位工作。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18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豫办〔20*〕36号)有关规定,在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内,根据其工作能力、学历和业绩安排担任相应的职务或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今后,各级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都要结合岗位需要,留出一定数量的空缺职位,经过组织考察,从基层选调生中择优挑选。

五、营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环境

13、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和就业见习制度。对回到原籍半年以上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就业报到证》和《就业介绍信》到生源地所在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在择业期内联系到就业单位的,到市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办理报到手续。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要纳入城镇就业和失业统一管理。可由市、县有关部门安排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也可联系部分企事业单位,为高校毕业生建立见习基地或提供见习岗位,安排见习指导老师,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促进他们尽快就业。见习期一般不超过1年。由见习单位和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各级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其档案,择业期内免收档案保管费。

14、切实关心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已在我市办理报到手续的毕业生中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的,可持相关证明,由民政部门参照我市城镇低保政策标准,给予临时救助。享受临时救助时间不得超过1年,1年后仍有家庭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社会救济。对在校期间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的,其家庭当年经工会组织认定的城镇特困家庭或民政部门认定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我市生源毕业生,将按照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专业对口的原则,给予重点推荐和安排就业。

15、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统筹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定期举办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专场招聘会。完善需求信息申报公示制度,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于每年年底前向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上报备案年度毕业生需求信息,统一整理后向全社会公布。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库,加快建立各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并在网站上开辟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专栏或网页,实现省、市、县、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互联互通,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16、切实维护到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为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保险提供方便,并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经常开展企业用工情况检查,对各类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拖欠和克扣工资、拒缴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切实维护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法律援助体系,为他们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服务。

17、建立与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校人才教育机制。市属高校要主动了解基层人才需求状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培养基层急需的人才。市属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大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市属高校要广泛开展对口合作与扶贫,选择1至2个县(市)作为合作对象,并设立毕业生实习基地。

六、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18、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作机制。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各级组织、人事、教育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同发展改革、科技、公安、财政、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编制、卫生、农业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组织的联系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19、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20、实行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切实做到责任、政策、资金、措施到位。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