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加收入政策意见
时间:2022-03-18 01:45:00
导语:农民增加收入政策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1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建设优势农产品产区。围绕优质粮、优质油、畜牧、水果、渔业、茶叶、蔬菜、棉花、中药材、茧丝绸十大主导产业,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1个优势农产品产区,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支持建立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和良种补贴等优先投向优势农产品产区。大力发展种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新兴林业产业。
2、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的改组改造,努力培育一批中小型龙头企业。各级财政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重点用于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技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给予适当财政补助。不论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大幅度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入。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和推广,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农村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引导更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允许条件成熟的农业科技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管理和农业投入品管理,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实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
在城市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步伐。加强对来自境外农产品的检测检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各级财政要确保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全省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分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立畜禽养殖小区。抓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抓紧实施法定检验和商业检验分开制度,对法定检验要减少项目并给予财政补贴,对商业检验要控制收费标准并加强监管。
二、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为农民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各县(市、区)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强县建设。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支持规模以上乡镇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县城和中心镇开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城市大型商贸企业进驻农村开办连锁经营。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个人、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
6、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全面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财政预算,严禁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制定切实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按照“政府采购、社会培训、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城乡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利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受培训的困难农民给予补贴。
三、发展粮食产业,加大扶贫力度,促进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7、促进粮食主产区增产增效。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抓好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种子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引育、扩繁、农作物种子加工、种子质量认证与检测等中心。扩大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对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的补贴政策,省、市、县财政也要增加农机补贴资金。
8、加大对主产区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做好粮食生产重点项目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大省级配套资金筹措力度,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粮食风险资金等要向主产区倾斜。省财政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对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全部无偿投入。从20**年起,从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入中切出20%左右的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占用税收入全部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各项良种补贴,省财政逐年增加安排“订单农业良种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9、加快粮食转化和加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为从事养殖业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和保险服务,财政部门可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着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可优先评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省外经营主体到我省建立粮食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
10、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力度。强化“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责任制。完善扶贫开发机制,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力争扶贫工作重点县的扶贫投入逐年增加。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建立对重点县的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库区移民、深山区贫困人口,积极创造条件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在易地扶贫人口较集中的地方,试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特困群体救助机制,多渠道筹集救助资金,重点解决因灾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等特困群众的生活生产、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困难。
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开拓农产品市场,为农民增收提供流通服务
11、培育市场竞争主体。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农民提供流通服务。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有关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可以给予贴息。深化供销社改革,支持基层供销社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共同兴办专业合作社。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
12、开拓农产品国内市场。逐年增加投入,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推动农产品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申请注册,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对农产品商标注册收费实施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国内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着力开拓“长三角”市场、“珠三角”市场和北京市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拓农产品市场,实施“**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在全省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对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除高速公路外,一律免收路桥费。
13、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省促进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解决出口农产品产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重点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省外贸促进政策要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认证等。制定具体措施,促进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快推进农业利用外资步伐。逐步完善农产品出口政策性信用保险制度,引导出口企业充分利用“农产品出口特别保险”。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进行园艺产品非疫区建设试点。
五、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基础条件
14、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支农比重要由现在的8%左右提高到15%以上。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强化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
15、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加强治淮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争取国家增加对我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配套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农村水利、农村沼气、水土保持、改水改厕和秸秆气化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一事一议”政策,在沿江、沿淮等灾害较多的地方,可以通过一圩一议、一河一议等办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动员群众筹资投劳修复水毁工程。巩固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继续加大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投入。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改善设施管理,提高服务效益。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力争到20**年完成20000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抓紧农村电网改造验收,今年内实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六、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注重以人为本,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16、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并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为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开展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试点。全省取消农业税附加后,村级三项费用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管理,确保各项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对过去形成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债务,由农民负担的部分改为各级政府承担。对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免征养路费。按照省统一部署,大力推进配套改革,按期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安置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任务。继续清理和规范涉农收费,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继续探索化解乡级债务的有效途径,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17、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调整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成果。抓紧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规定,进一步促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充分发挥购销主渠道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直补方式改革,逐步把直补资金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总额的40%以上。
18、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必须承担为“三农”服务义务的要求,建立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服务的机制,各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规模要逐年提高。人民银行应积极争取上级行增加对我省支农再贷款规模。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应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农村信用社要大力推行小额信贷业务,扩大贷款的发放量和覆盖面,农户贷款要占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的80%以上,新增农业贷款占新增各项贷款的比例不低于70%;对农业贷款的限期可根据生产周期和综合还贷能力决定。积极争取参加国家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非公有制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及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拓展农村业务。积极争取参加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19、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严格依法行政,切实解决征地安置补偿费用拖欠、挪用、截留问题。今后对征地补偿标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用地,不予审批;征地方案未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意见的用地,不予审批;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安置措施不落实的用地,不予审批;因征地工作不当等原因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又没有妥善解决的用地,不予审批。抓紧清理解决土地已征用但农业税未核减的遗留问题。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
20、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建立有利于农村致富带头人成长的机制,实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与农村致富带头人联系制度,积极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到城市创业和返乡创业。获得省、市命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享受税收、信贷授信、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安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七、加强领导,改进作风,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21、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市、县两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把农民增收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力戒浮夸和表面文章。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高度重视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发挥选派干部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22、加强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县、乡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搞好机构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全局观念,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 上一篇:农民增加收入政策意见
- 下一篇:市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