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农民工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11 02:28:00

导语:市政府农民工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政府农民工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5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发展劳务经济,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

农民工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他们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解决好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民工工资标准较低,经常被拖欠和克扣;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子女上学和生活居住困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及时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的现象在我市将长期存在。只有解决好农民工问题,进一步调动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工素质,打造农民工品牌,增加劳务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为农民开辟免费的技能培训、职业鉴定、劳务输出、维权服务绿色通道,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打造农民工品牌,切实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同时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扶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民工在我市城乡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基本原则。

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社会管理,发挥企业和中介组织作用,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既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又积极促进就近就地转移。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具体办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形成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制和制度。

三、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

(六)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落实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大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的清理力度,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清欠任务的地方,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严禁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认真落实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按一定比例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建设资金不落实的,建设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有严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降低或取消资质、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

(七)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及时做好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的工作,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凡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的用人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延长工时或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四、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八)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包括境外就业,下同)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九)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农民工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增强农民工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严格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持证上岗制度,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和特种设备操作技能培训,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十)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禁使用童工。用人单位在录用农民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录用标准,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工作,不得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工,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从严惩处。

五、打造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职业鉴定、劳务输出、维权服务的绿色通道

(十一)加强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工短期免费培训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实现就业的,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主管部门,要做好定点培训机构的认定、监管工作,负责审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监督检查培训资金使用情况;农林、扶贫部门要做好阳光工程以及扶贫对象的培训工作;其他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也要结合本部门实际,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免费培训5万人以上,免费职业技能鉴定2万人以上。

(十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各定点培训机构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培训质量。要向社会公布培训专业、数量、收费标准、补贴金额、就业去向等,确保培训工作透明化。培训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就业岗位要求和农村劳动力特点,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

(十三)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大中专院校、普通初、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将部分学校纳入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范围,开设职业教育课程,鼓励农村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整合机械加工、化工、医药等优势培训资源,尽快建成农民工职业培训学院,打造我市技术农民工的品牌。没有技工学校的县要创造条件,抓紧新建或改建至少一所技工学校。

(十四)大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技能培训、培训时间满3个月、初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民工,可以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鉴定机构根据学员申报的资格条件,安排其参加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经鉴定合格者,由劳动保障部门免费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五)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免费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要以县、乡(镇)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形成市、县(区)、乡(镇)、村为一体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网络。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村劳动力开放,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建立职业介绍补贴与服务成效挂钩机制,按照谁提供中介服务、谁受益的原则,对提供免费服务的中介机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六、加大扶持力度,为返乡、进城农民工构筑创业平台

(十六)鼓励农民工返乡进城领办、创办企业。农民工返乡、进城领办、创办企业,资金有困难的,经个人申请,金融部门尤其是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积极提供贷款扶持。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并承诺担保,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简化农民工申办企业注册登记手续,除国家限制的特殊行业外,农民工只要出具身份证明及相关手续,就允许开办经营。经劳动保障部门等有关部门认定、审核,可享受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市级和有条件的县区要为返乡、进城创业的农民工建立创业园区,在创业园区内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为创业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七、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十七)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其流动性大的特点,使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十八)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我市有关规定,扩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范围,促进农民工全员参保。用人单位应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在农民工发生工伤后,要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强力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探索企业灵活缴费方式。用人单位不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

(十九)逐步完善养老保险体制,落实农民工待遇。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采取属地参保的方法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招收我市农民工,要按照“先参保,后就业”的原则,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养老保险手续,然后签定劳动合同,安排农民工就业。对原已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民工,既可在原籍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也可在务工地参保缴费。务工期满返回原籍,可转回个人帐户,其在务工地缴费年限与本地原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二十)积极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患大病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医疗结算服务。逐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八、更新理念和管理方式,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二十一)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输入地要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各级党、政、工、青、妇“送温暖”和“助学”对象,纳入民政和社会救助、救济和平价医院(病房)范围。

(二十二)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对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就学进行统筹规划。输入地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应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准对农民工子女入学设置不合理限制,禁止收取额外费用。输出地政府要认真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十三)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输入地要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对农民工健康教育和聚居地的疾病监测,根据传染病发病趋势,适时组织开展疫苗可预防性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落实国家关于艾滋病、结核病等特定传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把农民工子女预防接种工作纳入当地免疫规划,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实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为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和证,提高免疫接种率。

实施农民工健康教育工程,积极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和法规,提高农民工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健康权益,加强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工食品卫生安全,倡导健康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二十四)进一步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实行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服务,转变农民工婚育观念。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输出地要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向输入地提供农民工婚育信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二十五)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开展农民工生活环境标准管理,加强监管,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鼓励使用农民工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缴存住房公积金满5年的,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九、健全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十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有稳定住所的农民工可向居住地公安部门申请迁入户口,其配偶和子女可一并迁入。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准予其本人在就业地落户。

(二十七)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对在二轮延包中获得承包权的外出务工农民,不得收回承包地,已收回的必须退还;对没有参加二轮延包、返乡要求承包土地的,要区别不同情况,通过民主协商,妥善处理。外出务工农民全家落户城镇的,应按其意愿,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允许依法流转。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但不得撂荒。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二十八)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各级人大、政协群团组织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代表,保障农民工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招用农民工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要有相应比例的农民工代表,保障农民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行使民主权利。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入党、入团、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信访、投诉制度。

(二十九)设立维权服务热线,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依托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外出务工人员维权服务热线,开辟外出农民工维权的“绿色通道”。各县区也要设立和公开维权服务热线。维权服务热线的主要职责是向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咨询、答疑解难,受理各种投诉和法律援助申请,依法调解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的各种纠纷。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条件,直接予以受理。对群体性农民工工资拖欠法律援助案件要简化程序和手续,优先受理,优先办理,优质服务,无偿援助。对申请事项不属于受理范围的要及时引导申请人去相关机构处理,不得推诿。对确因情况特殊无法提供身份证明的农民工,有事实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帮助,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引发严重事件,或者即将超过仲裁时效或诉讼时效的,可先行受理,允许受援人事后补交有关证明材料,保证农民工获得及时有效的服务;对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给予援助的农民工案件,各级人民法院应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给予司法救助。劳动仲裁和有关工伤、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应按中央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的意见》规定给予减、免、缓收费用。要健全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的诉讼活动、非诉讼调解活动,并切实加强对法律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

(三十)加强党团工会组织建设,强化党团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参照《关于以“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的通知》(汴总发〔20*〕7号)要求,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党团工会组织,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组织设置形式、活动方式和组织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工中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团工会组织联系农民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团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三十一)增强服务意识,促使维权工作全面到位。一要抓好法律知识培训。各级劳动保障、工会、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利用各种有利时机,采取多种形式向准备进城务工的农民传授法律知识,使农民工在出门前掌握实用的相关法律知识。农民工出发前,劳务输出组织单位免费送“一册一单一卡”。即:一册《农民进城务工100问》、一份《致外出务工朋友的一封信》、一张《务工维权联系卡》。二要建立维权访问制度。各级政府和驻外办事机构应定期到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方看望,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工资、劳动安全、劳动条件等情况,主动与农民工所在地方党团工会配合,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到实处。

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十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就地转移就业容量。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三十三)进一步做好“东引西进”工作,增加农民就地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吸引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资本、技术转移,促进我市产业升级;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三十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政府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劳动积累相结合的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注重建设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项目。

十一、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三十五)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解决好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法制教育等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三十六)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市政府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群众团体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检查督促对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各县区也应抓紧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十七)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在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同时,广泛深入开展农民工普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培训机构,要把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同时纳入教学培训内容。

(三十八)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管理服务平台,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三十九)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统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开展农民工情况调查,制订、完善农民工定期报表制度,及时有关信息。

(四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加强对保障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舆论监督。深入开展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优秀农民工,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宣传农民工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关心、善待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的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本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