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厅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07 10:07:00

导语:教育厅文化建设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厅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根据《*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2020年)》精神,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现提出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省第八次党代会做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实现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实现这一目标,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为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教育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具有全局性先导性作用,必须始终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在推进中原崛起中建设文化强省,要在弘扬传承中原文化中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要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中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转变,离不开全省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离不开人才这个根本和教育这个基础。国家兴旺,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标志,关系到文化强省建设的成败。当前,我省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匮乏,是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只有在文化人才培养上实现创新,在整合文化资源上实现突破,才能充分发掘和宣传历史文化资源,扩大文化合作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提升现有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提高*文化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力。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深刻理解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教育在文化强省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加快中原崛起、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4.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促进中原崛起、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培养一批造诣深厚、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的理论、出版、影视、旅游、文艺工作者;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能力;加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力度,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研平台;大力加强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筑牢全省教育系统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到2010年,全省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趋向基本协调,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业人员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10%左右,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6.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进一步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高校学术论坛、讲座、研讨会、报告会、社团活动及校园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和出版物的宣传和管理,严格审查审批制度,牢牢把握舆论阵地的主动权,用马克思主义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各种宣传舆论阵地。

7.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要采取报告会、研讨会、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党情、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教育,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真正把个人的奋斗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8.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百个“大中小学德育基地”和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和毕业典礼,充分利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主题活动,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使广大师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培养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9.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学校、创建文明班级,争做文明教师、争做文明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道德实践的激励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点,创新和谐校园建设的载体。要着力建设能够体现正确办学方向、体现本校鲜明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氛围。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艺体育活动,把德智体美的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提高。要继续深入开展“两创两争”活动,并不断探索新的载体,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文明素质,努力形成“创建和谐人人有责、校园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10.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以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契机,开展形势教育和社会实践。组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活动,全面推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建好、管好、用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要继续深化中招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措施,加快制定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办法。各地要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培育若干个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区和学校,使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要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和新经验,深入推进全省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1.扎实开展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严格执行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倡导和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协会,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组织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2.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和考试考核方式,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确保教师配备到位、教学计划安排到位、教材管理到位,高质量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13.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计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要切实解决好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问题,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要利用郑州大学、*大学两个省级培训基地,按照计划合理安排辅导员到两个基地参加培训和研修。

六、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4.“*”期间,全省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要达到60%左右,其中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0%左右,城市市区学前三年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均达到国家制定的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努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以下。要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350万人左右。

15.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从2007年起,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扩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提供寄宿生活补助的覆盖范围。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包括城镇在内的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区域内特别是县(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体制,开展争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活动。主动适应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切实做到城镇中小学校发展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努力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实验。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完善学校校舍尤其是农村学校校舍建设、维修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做好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以流入地政府和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Page]

16.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幼儿教育。继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重点,提高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以及儿童家长、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每个乡镇都要在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乡村幼儿园。继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和妇女扫盲工作,全面扫除15-24周岁青年文盲,最大限度扫除25-50周岁青壮年文盲。

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7.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启动和继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增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能力。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新建、扩建一批职业院校。每个省辖市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大的行业要重点建设好举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加强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衔接。逐步建立和完善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8.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推进职业教育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推广职业教育集团化运作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做大做强适应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商贸业、现代建筑业和工矿业等需要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武术、中医药、针灸推拿和烹饪等一批职教特色专业。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大力推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全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和激励措施。进一步推进我省城乡以及我省与东西部职业院校之间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健全资助职教贫困学生上学的政策体系。

19.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力争6所左右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行列,重点建设10所左右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所左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全省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个左右县级职教中心,构筑农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个左右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争取老校区土地置换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扩容建设工程,扩大办学容量,改善办学条件。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对现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的职教园区建设。

八、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和创新服务能力

20.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学人数达到227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36万人左右,各类在学研究生人数达到4.5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以上。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明显提高。若干所高等学校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的影响力明显上升,一些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高校产学研结合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21.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按照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搞好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工作。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等地高校为支撑,其他市和行业高校合理布局的高等学校区域分布。新增高等院校重点向省辖市倾斜,鼓励省辖市举办本科院校。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积极支持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专科学校组建升格为本科院校,努力扩大本科、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郑州大学、*大学要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其他骨干本科院校要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压缩专科层次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重视发展农业、资源、能源、环境和师范类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加快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和服务型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应用类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有计划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优化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积极发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和提升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形成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22.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要合理调整和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启动实施“本科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风学风,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强化评估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授上基础课的制度。

23.加快“三重”建设步伐,提升高校整体水平和影响力。继续实施高层次突破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创建2—3所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的知名高校和10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郑州大学、*大学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加大对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按照“211工程”标准加大对*大学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郑州大学、*大学筹建研究生院的支持力度,建立若干个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加快提高其综合实力,提升其在全国的综合影响。选择一批骨干高等学校,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重点扶持,使其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并使其中的若干所逐步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继续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程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24.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我省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加强高校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整合资源,扩大“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规模,五年内支持200名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启动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五年内支持15个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项目,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设立“优秀专利奖励基金”,五年奖励200项优秀专利。进一步加强*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及其支撑、服务体系。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指导方针,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健康发展,增强高校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5.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架构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力争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实施社科重点选题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项目,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项目,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项目,着力打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品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充分发挥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安阳师范学院殷商文化研究中三个研究基地的作用,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加强重点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每年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做好国家和省人文社科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工作,提高立项数量、管理水平和成果质量。

26.强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增强我省“软实力”。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汉语国际推广和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力推动我省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构建海外文化推广平台,建好海外孔子学院,培养一批合格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和志愿者队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我省的“软实力”。

九、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27.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拓展办学渠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按照国家规定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我省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办学模式。积极发展民办幼儿教育,重点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新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要向民办学校倾斜,支持有条件的民办专科学校申办本科院校。“*”期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省在校生的比例要达到10%左右,其中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达到20%左右。培育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示范性学校。

28.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筹资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奖励基金。认真落实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在招生、就业、表彰、科研项目安排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投资人和办学人的“合理回报”和民办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对办学业绩突出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和管理者给予奖励和表彰。省教育厅将健全完善民办教育服务与管理机构。

29.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积极引导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规范行为,提高质量,健康发展。落实民办高校督导制度,实行民办学校年检制度,确保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工作的督查和财务状况的监管。尽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格局。

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30.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优良、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期间,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及以上者要达到85%左右;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者达到50%左右;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6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5%左右;专科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4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5%左右。

31.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严格考核管理,不断提高师德水平。[Page]

32.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以师范院校和有条件的综合大学为主体,以各种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多种教育形式相互沟通的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范教育体系,巩固提高师范本科教育,有计划的发展师范专科(包括幼儿师范专科)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和幼儿教师培养能力和层次。加快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坚持院校集中培训、网上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构建新型教师终身学习平台。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大力提高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水平。

33.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省、市两级为农村中小学培训5万名的骨干教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养50名职业教育教学专家、20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0名骨干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搞好*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工作。继续实施高校“人才强校工程”,设置200名特聘教授岗位,培养300名创新人才和150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派500名优秀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攻读学位或研究、学习和进修。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的研修和培训工作。

34.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继续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积极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实行优秀教师奖励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管理,对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要给予倾斜。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加大城市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建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机制。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制度,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招聘教师。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积极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模范事迹。

十一、努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35.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培训点辐射到村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培训城乡劳动者3000万人次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健全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网络,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学的相互补充,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教育体系。改革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大力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的制度。完善自学考试制度。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鼓励自主成才,继续发展自学考试,促进学习途径、模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完善各种教育资源服务与应用系统,促进全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开放、灵活、方便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平台。

36.强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确保教育科研网安全、高效运行。切实加强*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和部分省辖市城域网建设,做好升级扩容、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网络安全维护工作,建好下一代高速示范互联网。积极开展网格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参与国家网格建设。实施“信息资源建设工程”,提供优质、实用、可靠的教学信息及咨询服务。围绕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建立省级教育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应用服务平台和若干教学课件、软件的研发、应用和示范推广基地。加快建设*省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数字化图书情报的比例和利用率,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37.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工程”,带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全省所有高校、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及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接入互联网。积极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中、初级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建立省级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队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实施“全省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工程”,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十二、切实加强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领导

3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中原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在文化强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领导,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39.要把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学校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要把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学校各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切实把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4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根据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任务,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研究制定各地各高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

4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宣传文化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