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育工作要点

时间:2022-02-19 02:50:00

导语:教育体育工作要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体育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三个年”活动,提升教体系统服务质量,坚定不移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巩固“学在*”品牌,全力打造“平安校园”,为*子孙谋求长远福祉;切实推进“新农村小康体育工程”,积极争创省体育强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二、事业目标

1、各类教育有新发展。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97%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学校比例98%以上,普职之比稳定在1:1左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提高教育质量,高考上线率,特别是公本上线率、重点上线率保持高位稳定,并争取有新突破。

2、教育设施有新改善。完成城西初中建设工程,确保秋季开学;力争城北实验小学年内主体结顶。撤并农村中小学6所,新增标准化学校5所,创建A级农村完小2—3所。指导创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1-2个,力争创建率达60%左右。配备计算机1500台,多媒体200套,建设标准图书馆7个;配备高中数字实验室1个、通用技术实验室4个,创建省示范实验室5个。

3、办学内涵有新提升。规范幼儿园等级评定,创建省一级幼儿园1所、省二级幼儿园2-3所、省三级幼儿园5所。区域性推进特色教育,创建省、绍兴市特色学校4-6所,省、绍兴市示范学校8-10所。创建市文明学校2-3所,市文明建设示范学校2-3所,市文明单位1-2个,绍兴市文明学校3-5所。打造职教专业品牌,争创省示范专业2个、绍兴市示范专业2个,绍兴市一级成校1-2所。

4、体育工作有新成效。新增健身路径30条,安装健身器械600件,新辟全民健身点5个以上;争创省体育强乡镇2个,省体育特色学校1所以上;举办学校体育竞赛8次以上,获青少年体育常规比赛绍兴市级金牌90枚以上,省级金牌10枚以上;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名,组织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0次以上,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50%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70%以上,农村50%以上);开展国民体质监测2000人,良好率达到80%以上;完善体彩销售网点,力争全年销量超3800万元。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经费保障,推动城乡教育均衡。

完善经费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筹建“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核算中心,实施各类公办(含公有民营)学校(幼儿园)会计集中核算,全面实行“校财县管”。加大对校长、会计财务知识、收费政策的培训力度,强化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细化、刚化学校各类收支预算;统一制度、统一科目、统一表式,深化学校财务收支公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强化各类财务收支、基建招标、大宗物品采购预算及执行情况的公开监督,确保各类经费的高效规范运作。

深化义教经费保障。全面落实虞政发[2007]30号文件中各项经费指标,做到逐年有所递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初中550元、小学370元;做好在职教职工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完善课本费、作业本费免费政策,探索解决学生日常练习测验试卷的印刷费用,确保在规定的限额内提高使用效益。

加紧校园基本建设。适应城市化进程,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做好政府参谋,加紧城区中小学建设规划,完成城西初中建设工程,确保秋季开学;力争城北实验小学年内主体工程结顶,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要。结合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及校园布局调整,开展校园改造工程,努力改善创建乡镇、学校办学条件。编制老校舍维修、改造计划,全面完成防雷设施、危化品标准化管理库房建设;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公、食宿条件,凡列入卫生量化考评的学校食堂硬件配置达到B级及以上。

加快教育设施建设。建立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实行“按校分类”配置和综合调配使用,确保教学设备、仪器物尽其用。规划并启动中小学“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建设工程”,提高计算机生机比例和多媒体进教室比例,改造标准化学校校园网络信息点建设,加强新课程仪器特别是高中数字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的配备;完成市教育城域网的升级改造,扩充城域网教学资源,乡镇中小学以上学校必须建立学校网站;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工程”,深入开展市示范性图书馆(室)创建工作。

(二)强化内涵发展,打响“学在*”品牌。

学前教育规范发展。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办园体制,强化县、乡镇两级政府主导职能。加快城区住宅小区配套托幼园所建设。规划并启动“乡镇合格标准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构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中心村幼儿园为主体,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幼教格局。推行中心幼儿园办分园或教学点的办园模式,逐步实行“经费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教学统一实施”的“三统一”管理。理顺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探索托幼一体化教育。完善《*市星级幼儿园评估方案》,开展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督导评估,提高农村幼儿园办园档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培育“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典型,严格实行常态分班制,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严格控制教辅资料,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严禁给学校和学生以考试成绩排名,努力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学有特长学生脱颖而出,建立后“20%”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健康成长。完善高中招生制度,扩大重点中学定向招生比例。建立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机制,推行“发展性督导评价”工作。积极开展校际“结对帮扶”,加强校际联谊,推进均衡发展。加大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对完小的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农村A级完小建设,促进农村完小快速发展。

普高教育优质发展。加强市学科中心组建设,分块探究高考重难点和题型变化,扩大名师走校(班)、结对帮扶范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稳妥实施探究性、选修性课程改革,积极应对新课程高考方案,深化“读考纲、研考题”活动,切实改进备考策略,突出“3+综合”教学,做好“加减法”,统筹安排教学进度,积极探究复习课高效模式,大力实施“反思教学、个案分析、小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研究。正视学生基础和差异,积极开展因材施教。高考上线率特别是公本上线率、重点上线率保持高位稳定,并争取有新突破。

德育工作特色发展。坚持德育首位,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以班主任队伍为重点的德育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待遇,倡导教师树立“既教书更育人”的观念,担当起学生德育、智育、健康“一岗三职”的重任。完善德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凸现“孝德教育”、“乡贤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特色,打响*德育品牌。进一步规范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学生汉字书写,继续开展校园优秀(特色)社团、德育示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达标学校评比活动。重视体验教育,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增进师生情感交流。重视家校联系,整合社会力量,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三)强化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校长教育管理。实施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学校(幼儿园)领导干部选拔机制;探索校(园)长任期目标制、实绩考核奖励制和定期交流制。扎实推进“名校(园)长”工程,继续择优推荐校(园)长赴上海、苏州等地挂职学习。建立市内校(园)长培训培养基地,督促落实校(园)长带头上课、经常听课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校(园)长公开课周、沙龙式研讨、专题型研修和管理思想论坛等培训活动。

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扎实开展敬业、诚信为重点的师德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教师岗位争先意识,进一步体现多劳多得、责重多得、绩优多得的分配导向。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扎实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继续选派骨干教师赴高等院校研修学习;切实发挥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基地作用,以规模学校校本培训为重点,整合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名师名校长的年审工作,实施名优教师奖励办法,研究中学高级教师激励机制,强化优质优酬的正确导向;成立市名优教师协会,定期开展各类研修活动,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规范教师岗位管理。强化编制管理,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教师持证上岗检查,进一步规范各类临聘人员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考录制度,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公开招考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考录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加强山区教师编制管理,进一步强化区域性教师的流量管理,建立乡镇(街道)内小学教师的流动机制,不断完善并规范服务期制度,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探索尝试幼儿园教师城乡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对幼儿园自聘教师职称评定与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加强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实施试用期人员转正考核、教师履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分配、奖惩和聘用(任)的主要依据。关心教师生活,健全“困难教师救助基金”。

(四)强化服务功能,深化“六项行动计划”。

加快专业升级。围绕*区域特色经济谋划专业设置,适应市场对不同类别和规格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更新和丰富专业内涵,紧密围绕骨干专业发展,派生新兴专业,打造重点专业。制定倾斜政策,优先引进专业课教师和聘用高职称实训指导教师,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

创新办学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切实解决在实训、实习中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努力使“学校变工厂、课堂成车间”。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培养素质工人,使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解决培养对象的适需对路问题。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多途径探索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立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优化课程改革。确立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改革思路,积极推进专业工种项目模块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学生喜欢、社会欢迎、企业有用”的标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和教学计划编制,开发校本教材,突出操作性,实施项目化教学,做到“文化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培养人才有用”。

注重教育培训。继续实施职业学校提前招生,适当增加招生数量,从紧把握学生文化基础和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积极探索城乡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方式,实施务实的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双证制”比例。充分发挥2所职校和21所乡镇(街道)成校的作用,启动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同时,鼓励市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学历证书考试。

(五)强化体育工作,争创省体育强市。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创造条件争取市体育馆早日建设,实施“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和《乡镇街道体育设施建设奖励办法》,以奖代补,鼓励引导各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建设体育场馆,增添体育设施;有计划、有步骤改善、增建学校场馆设施,为实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创造更好条件;探索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学校体育设施有序对社会开放,扩大我市体育设施人群覆盖率,推进省体育强市创建步伐。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贯彻落实《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举行市第十届全民运动会,组织市第十三个全民健身节,开展机关趣味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加强对各类体育培训市场的指导管理,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组织引导各部门、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个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引导居委、社区积极争创绍兴市体育示范住宅小区、省社区体育俱乐部,倡导广大市民科学锻炼、健康生活,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扎实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推进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对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特别是农村水网地区学生分阶段进行免费游泳培训;修改完善中考体育办法,促进学生体质提高。调整传统学校网点布局,增加训练投入,招聘、引进紧缺项目教练,加强重点项目教练力量,抓好绍兴市七运会最后一年的备战工作,为实现“保三争二”目标打好基础。

拓展体育产业市场。做好体育彩票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增加体育彩票销售网点,方便彩民,服务彩民。加强对各类体育培训市场的管理指导,引导市民转变体育消费观念。加强对现有市级健身场馆的开发管理,积极开发竞赛表演市场,发挥城北市民体育中心功能,加强管理,市场运作,提升服务功能。

(六)强化形象提升,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具体环节求创新,努力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解实实在在的难题,见实实在在的效果。认真落实《*市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工作实施意见》,加强学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动作用。全面贯彻《*市教体系统推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实施计划》,落实廉政责任,加强过程监督,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确保领导干部抓准事、干成事、不出事。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自觉防范和抵制邪教入侵,严禁师生参与邪教活动。

扎实开展行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按规定开足开好各门功课。进一步规范招生办班行为,严肃执行事业规划,规范学区外招生行为。切实加强对暑期、节假日办班的管理,部署开展专项督导。进一步规范教师执教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抓好校务公开工作,扎实开展“三评”、“五联”活动,提升群众满意度。

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加强学校自备车管理,严格按核定线路接送学生,根据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09年暑假前,凡公交线路通达的接送点,学校自备车停止接送;严格按行驶证核定人数乘坐,严禁超载;严把车辆安全性能关,做好车辆年检、季检、平时例检;建立学生接送道路隐患排查机制,落实值班行政人员、随车管理人员、驾驶员三方分工负责的责任体制,继续开展“百日行车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加强校舍安全管理,突出多孔板用房的安全检测;重视消防安全,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加强学校危险化学品管理,严格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双人签字的管理制度;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深化自主经营食堂的经费收支管理,不断扩大学校食堂托管面和学校食堂卫生量化考评B级及以上覆盖率;加强健康卫生教育,提高预防知识普及率。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大检查,查找不足,消除隐患。强化校方责任险的投保工作,重视师生安全防范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探索门卫保安社会化管理有效机制,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专业保安担任门卫,加强学校周边地区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校园平安稳定。

认真做好纪检信访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规现象,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全面开展信访工作“四规范一满意”创建活动,努力减少新的老大难信访发生,实现信访工作组织规范、制度规范、业务规范、接待场所规范和群众满意。

统筹做好特殊教育、计划生育、信息报送、档案、保密、离退休老同志和团队等工作,促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