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总体规划

时间:2022-02-10 03:18:00

导语: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建设总体规划

生态市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3区9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海运便捷;京沪、日东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覆盖全市;临沂机场通航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

2、生态环境良好。临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与正在建设中的拦河闸坝,将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公里的水面,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将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3、文化底蕴深厚。临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等都出生在这里。临沂境内文物古迹荟萃,市内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为建国后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临沂现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华东烈士陵园、王羲之洗砚池、诸葛亮故居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0多个。临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4、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临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优势基本形成。“十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从以二产为主向二、三产联动的转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比重上升,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压缩,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5、商贸物流发达。临沂共有各类市场1004处,年交易额616.7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380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市场前三位。商品购销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闻名全国的商贸城。

(二)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工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建材、火电、化工等行业比重较大,结构性污染突出,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2、环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河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未得到根本改善。

3、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719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0%以上。特别是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流失面积、侵蚀模数偏高,是全省水土流失主要地区之一。

4、森林生态效益偏低。全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种结构欠合理,多样性程度差,生态防护林面积比重较低,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尚未健全。

5、土地承载过重。耕地资源短缺,后备资源不足。全市人均占有耕地仅1.25亩,且耕地质量差,用养失调。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加之人口增长,耕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

6、水资源短缺。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3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处于缺水下限1000立方米/人以下,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建设生态市,是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生态市建设,是基于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整合布局全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协调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分步实现。

2、建设生态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有利于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建设生态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保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实现“翻三番”战略目标,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改变临沂资源保证程度低、环境容量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设生态市,是增强综合实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吸引更多的外商来临沂投资落户,就必须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环境支撑。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是立足市情、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提供了较好载体。

5、建设生态市,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的有效途径。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沂蒙”,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真正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总体目标,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坚持机制创新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明晰产权、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路子。

(3)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关系,既要明确生态市建设中远期目标,又要突出近期工作重点,解决当前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使生态市建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突破。

(4)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各县区在生态市建设规划指导下,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形成整体推进、分级实施的工作格局,立足本地实际,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全市形成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循环经济型社会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临沂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市。

2、阶段目标。与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步骤相衔接,生态市建设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近期——起步阶段(*~*年)

以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到*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总人口控制在1040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40%。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100%的水体达到功能区划水质标准要求,空气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29.5%,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65%。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成2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5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5个环境优美乡镇、50个生态文明村。

中期——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

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总人口控制在1100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50%。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100%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到36%,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80%;建成5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10个生态工业园区、80个环境优美乡镇、120个生态文明村;30%的县区达到生态县区建设标准。

远期——提高完善阶段(2016~2020年)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00亿元,总人口控制在1150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60%。全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1%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5%,把临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市。

(三)建设指标体系

为客观反映临沂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突出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参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标,结合临沂实际,在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确定具有代表性的32个指标,构成了临沂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

四、生态功能区划和重点保护区域

(一)生态功能区划

1、西北部低山丘陵生态功能区。包括蒙阴、沂水、费县、平邑、苍山县北部和沂南县西部。该区域以山区、丘陵为主,可耕地少,土壤肥力较差,水资源利用系数低。临沂市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大部分集中于该区域。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优势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提高林、牧业的比重;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适度发展生态、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业;合理布局防护林和经济林,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畜牧业、油料和优质烟叶基地建设。

2、沭东低山丘陵生态功能区。包括莒南和临沭东部。该区域在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于鲁东丘陵生态区,耕地面积少,山坡地开发较多,森林覆盖率低。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对超过25度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继续开展小流域治理,加快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次生林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3、中南部两河冲积平原生态功能区。包括郯城、沂南东部、苍山南部和临沭西部。该区域为沂河、沭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是主要产粮区。该区域农业发达,粮食、经济作物单产较高。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发挥粮食生产的基础和保证作用,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建立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地生态安全体系。

4、中心城市生态功能区。包括兰山、罗庄和河东区(含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临沂经济开发区)。该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高,是临沂市的经济中心,具有人口密集、交通密集、企业密集、建筑密集等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资源与环境承载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保护和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提升商贸业,发展城市旅游;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重点治污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改善环境质量;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实施城郊环境绿化,建设茶山生态功能保护区,构筑城市生态屏障。

(二)重点保护区域

1、水源涵养区。包括主要河流源头和沿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该区主导功能是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控制水土流失。该区域要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禁挖、禁采、禁伐、禁牧、禁垦,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2、重要水源保护区。包括主要河流湿地和云蒙湖、跋山水库、许家崖水库、陡山水库、会宝岭水库等汇水区域。该区要严格保护现有的库滨带,维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库区植被生态系统,治理水土流失;开展城镇生活、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减轻水污染负荷,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调整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区。包括西南部抱犊崮低山丘陵区、沭东丘陵区。该区是全市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宜治则治,宜封则封,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五、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一)产业结构调整

1、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引导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把畜牧业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抓好品种改良、规模化饲养,努力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以多种联接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2、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从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入手,扶持和发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和产业。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生产能力,重点解决造纸、酿造、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搞好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不断延伸产品、产业链;削减污染负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传统产业竞争力。

3、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繁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联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我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依托商贸优势,打造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的成长,积极引进和兴办高层次专业市场,大力开拓国际物流市场。健全农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现代物流方式引入农村。加快发展房地产支柱产业,把发展房地产业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与商城建设结合起来,与现代化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推广使用环境友好材料,建设生态居住小区。加快发展旅游业,继续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中介咨询、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二)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1、企业层次。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环境友好企业,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对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以及总量控制标准的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通过改革工艺和设备,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原料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料的产生和排放。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流程中;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的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在各行各业生产过程中组织闭路循环系统,节约资源,大幅度削减废物的排放,减少物料流失。

2、行业层次

(1)建材业

水泥、建陶等建材业,在企业内和企业间,以及与冶金、电力等行业间,构筑生态工业链网,对物质、能量和公用工程进行系统集成和信息交换共享,实现物质、能量的交互梯级利用。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化学建材,综合利用炉渣、粉煤灰、建陶废渣。

(2)食品加工业

食品产业链是临沂市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链,要积极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发挥原料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培植和强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开发生产绿色、安全、保健、功能食品,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形成专业分工、相互依存,原料、加工、销售联接优化的产业链。利用生物技术及其它先进食品加工技术,重点围绕玉米、大豆、果蔬、瓜干、小麦、花生、生猪等农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食品加工链。

(3)化工业

要在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和硫磷化工产品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群。大力推动以清洁生产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建立并完善物质、能量闭路循环处理系统,全面推广余能、余压、余热和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

(4)机械加工业

机械行业发展应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以临工机械、常林集团为依托,建成全省实力最强、品种最多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以华盛中天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小型通用汽油机,配套发展园林植保机械、电动车。汽车改装及零部件行业要抓住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市场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的汽车生产企业联合,加快培植中小型汽车改装厂及零部件加工厂,促其尽快发展壮大。

(5)木材加工业

对现有6000多家木业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推进集中供热,彻底解决小板材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发展骨干企业,在产品档次方面,走质量好、品牌优、绿色环保、效益高的路子,打造享誉国内外的木业加工产业基地。木材或板材加工厂产生的木质废弃物,除继续作板材加工的原料外,或还可作为供热锅炉燃料。

(6)纺织业

在稳定当前纺织业规模的基础上,纱、布、服装要协调发展,以名牌服装为目标,强化面料、设计、设备工艺和市场营销四个环节,形成西装、童装、女装、休闲装、牛仔装等系列产品。以山东雅禾、蒙阴棉纺、新光纺织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梳纱、高档面料、特种纤维。以真情集团、国人西服、国风纺织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服装产业。

3、区域层次。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生态工业的辐射作用,与周边地区共生协作,实现生态链的延伸。在产业重组、经济总体布局中,站在全局的高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从宏观上把握产业和经济活动的上下游关系,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三)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1、种植业发展规划

*年重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2010年重要农产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部分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发展特色、高效和有序的生态农业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并逐步形成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1)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建设

绿色及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调整蔬菜种植布局,扩大特色优势产品规模。重点抓好苍山“山东南菜园”、东红公路沿线蔬菜、董泗公路沿线瓜菜、沂河沿岸出口蔬菜四大区域,扩大生产规模。突出抓好瓜菜品种的引进及更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特优稀新品种,增加蔬菜花色品种。建立和完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主要蔬菜主产区逐步向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转变。

绿色及有机果茶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巩固提高以蒙阴、沂水、莒南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平邑、费县、沂南为主的优质梨生产基地;以蒙阴、沂水、平邑、费县、苍山、沂南为主的优质桃生产基地;以沂水、莒南、平邑为主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费县、蒙阴、莒南为主的优质板栗生产基地;以郯城为主的优质银杏生产基地;以莒南、临沭为主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加快果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程,把七大果茶优势区域建成临沂市的七大绿色及有机果茶产品基地,促进果茶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产品保鲜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规划在河东区出口脱水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保鲜技术产业化基地一处,提高出口蔬菜的附加值。促进安全食品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多级并存的特色经济产业化格局,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2)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建设

制定临沂市安全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根据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临沂市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同时制定出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档案,以利于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的实施,保证安全食品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安全食品的监测、管理、监督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备的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临沂农产品测试化验中心的建设,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能力,尽快达到国际检测水平。倡导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质检站,跟踪监控农产品质量。重点加强对原料基地环境、生产资料选择及使用的监控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工业过程、产品包装、储运、保鲜等方面的监控,确保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加快建立农业、林业、畜牧业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加强安全食品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发展一批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

(3)秸秆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秸秆堆沤、腐熟、气化、青贮氨化、果园覆草、秸秆工业原料开发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建各类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利用秸秆气化技术将生物原料秸秆转化成清洁、使用方便的可燃气体供农民生活用能源,实现低质类能源的高品位利用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作物秸秆在生态循环中多层次循环利用,使其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达到最高的利用率,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畜禽养殖污染控制规划

(1)禁养区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为禁养区。

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一切养殖场。已建成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或关闭。

(2)限养区

市区内除禁养区以外的区域,禁养区以外的其他建制镇建成区,中心镇(街道)建成区上风向2公里以内的区域为限养区。

限养区内不得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以地定畜,逐步控制和削减畜禽饲养总量,*年前控制区内养殖总量,逐步削减排污总量,年削减排污总量20%。关停限养区内污染严重的各类养殖场,限期关停位于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向沂河、沭河直接排污的养殖场。

(3)可养区

行政区范围内除“禁养区”和“限养区”外的其他区域为“可养区”。新建畜禽舍应在居民区下风向,并远离居民区至少500米。鼓励规模化养殖场逐步向荒山薄岭和树林果园地转移。

*年,所有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优先发展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畜禽养殖场,实现清洁生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在规模化养殖场附近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中心以及农业示范基地,积极采用生物治理技术,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在80%以上。在畜牧养殖业较集中的地区设立畜禽粪便处理厂对畜禽粪便进行统一处理,并鼓励、指导农户用堆肥等方式对少量畜禽粪便进行处理。畜禽粪便还田时,不能超过当地的最大农田负荷量,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3、渔业资源开发利用

要在保护与合理开发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加强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发展水产养殖业要立足于非耕地宜渔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宜渔荒芜水面、荒滩和低洼荒地。有条件的地方,农渔结合,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稻田养鱼等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提高粮田的综合经济效益。

依据环境要求,在科学评估和确定宜渔水域养殖容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通过改造现有设施,采用高新技术,扩大良种覆盖,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养殖技术”、“标准化、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设施渔业技术”,全面提高养殖水平和产品品质。

库区养鱼应坚持渔业发展和保持水质相结合,发展生态渔业,调整养殖方式,逐步压减网箱数量,适宜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实施大水体人工养殖。同时,积极引导渔民广辟产业新领域,促进库区渔民收入较快增长。

(四)生态旅游业规划

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做大作强。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把旅游业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抓规划、抓拳头项目、抓多渠道融资、抓市场开拓、抓秩序规范等综合措施,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宾馆、餐饮及文化娱乐业,开发提升旅游配套产品,依托市场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和促进全市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立足资源优势,整合提升旅游规模档次。突出“绿色沂蒙”、“红色风情”和“文韬武略”三大主题形象,围绕以蒙山、沂蒙石林、沂水地下溶洞群、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莒南天佛旅游区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以王羲之、诸葛亮、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马陵古战场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以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红嫂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整合、提升、规范,形成一批品位高、设施全、环境美、特色明显的旅游景区景点。抓住国家全面启动“红色旅游”的机遇,开发沂蒙红色旅游。充分发挥临沂批发城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购物、商贸旅游。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旅游。

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节庆活动、名家采风、旅游大棚车等多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开展高强度的旅游宣传,打造沂蒙旅游的特色品牌,提高临沂旅游的对外辐射力。借助沂蒙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历史文化,打出书圣牌、诸葛亮牌和蒙山养生长寿牌,以蒙山登山节、书圣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完善旅游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旅行社的桥梁作用。以资源的互补性和内在的文化脉络为纽带,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与全省、全国相关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互动和整合,有机组合旅游线路,提高旅游的综合效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强化旅游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

(五)现代商贸业规划

1、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构建大流通格局。一是与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结合。二是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结合。三是与实施“工业兴市”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结合。四是与开拓市场结合。五是与对外开放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外资,强化流通设施招商和建设;拓宽对外联系的渠道,探索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登门招商、专家招商等新的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善大贸易体系。在商品流通客体方面,建立批发与零售、现货与期货、内贸与外贸、有形与无形市场相互衔接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网络畅通、信息灵敏、并与各要素市场协调发展的商品市场体系;在商品流通的主体方面,建立以大型商贸集团为主体,外资、合资、联营、私营、个体广泛参与、公平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流通主体。促进零售业向多元化发展,带动连锁超市,突出经营特色。批发业重点发展总、总经销,构筑新型工商关系,重组国有流通企业的批发组织体系和经营格局。

3、积极培育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由单一行业向多行业发展,由城市向各县城和中心镇延伸,由区域内发展向域外发展,由直接连锁向特许连锁推进。二是提高商办工业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临沂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办食品和蔬菜加工业,依靠科技创新推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三是实现流通产业等方面的科学化和高效率。加强流通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物流、商流、信息流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和自动化。

4、加强管理,促进流通业健康、快速发展。商品经营要与资产经营、资本运营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市场主导鲜明、经营管理先进、内部关系协调,运转顺畅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整顿和规范商品流通市场秩序。组建商会、物流服务中心、饮食服务协会等行业组织,把各种成份流通企业组织起来,理顺上下协会关系,充分发挥各流通行业中介组织的职能作用。

5、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有规划分步骤地整合扩建临沂批发城,加快改造提升河东钢材、罗庄陶瓷、苍山蔬菜等专业市场。按照连锁超市的标准,改造农副产品市场,丰富和提升市民的“菜篮子”。依托卫通、铁通的资源优势,打造立晨、澳龙等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积极引进和兴办韩国小商品城、浙江义乌商品城等高层次专业市场,大力开拓国际物流市场。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健全农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把现代物流方式引入农村,服务“三农”,助农增收。

六、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一)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水资源保护与建设规划

(1)全面推行节约用水

灌溉工程:①灌区输水管道化改造:对现有机井灌区和扬水站灌区的输水渠道进行管道化改造,以全国节水示范重点县莒南县、蒙阴县、罗庄区为龙头,带动全市山丘区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规划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②灌溉工程:主要完成7处大型国有灌区的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分别是莒南县陡山水库区、临沭县龙窝引河灌区、河东区葛沟引河灌区、罗庄区小埠东引河灌区、兰山区祊河引河灌区、苍山会宝岭水库灌区、郯城县马头引河灌区。

节水工程:大中型自流灌区积极推广渠系防渗为主的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平原提水灌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灌溉和大田喷灌工程,丘陵山区和贫水平原区实施微灌工程。到2015年,使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

(2)污水资源化

鼓励和提倡在新建居住小区建设中水利用系统,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污水回用工艺,合理提高污水回用量,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进程。

(3)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通过兴建水库、拦水坝、塘坝等地表水工程,努力提高地表水利用程度。加快城市及乡镇供水工程建设,配套完善供水工程管网。到*年,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彻底解决,近60%的乡镇驻地群众吃用上自来水;完成临沂城二期引水工程,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日。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供水质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建立预警系统,控制开发强度,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4)强化水资源管理

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决纠正目前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滥开源的现象,逐步取消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地下自备水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严禁使用渗坑、废井、机井排放废水;加快推广中水回用,鼓励发展污水处理产业化,形成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相关节水产业配套的产业链。在有关行业和场所强制节水和使用中水,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业、城市生活用水分类定额,实行定额供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大工业循环用水力度,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

2、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

(1)土地开发整理

坚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举,在土地利用活动中统筹兼顾,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和村庄归并工程,科学确定建设项目用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比,贯彻执行国家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存量建设用地复垦置换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努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降低闲置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增强土地复垦,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同增加三农投入、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和土地市场动态检测网络建设,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力度,提高依法管地水平和能力,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坚决杜绝乱建滥用土地。

(2)水土流失的治理

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禁止陡坡开荒,保持水土。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年,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0平方公里。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65%。

到201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20平方公里,将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全部治理一遍,其中发展水土保持林645平方公里、经济林860平方公里、封禁治理516平方公里。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80%。

到2020年,巩固前期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强管理,避免再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矿产资源总量进行调控。根据矿产资源预测出的供求关系,鼓励开采短缺的矿产资源,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的矿产,对出口优势矿产实行限产保值。在利用好市内矿产资源的基础上,扩大进口紧缺矿产,努力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资源供需平衡。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的矿产储量规模相适应。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因地制宜地确定并控制矿区的最低开采规模,保证矿产资源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矿山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伴共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必须达到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规定的要求。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积极开发替代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完善能源、原材料节约政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建立环保型矿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利用的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研究论证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耕地、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加强矿山“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力度,切实搞好矿坑排水、供水结合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好煤矸石、矿山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制砖(建筑材料)、发电等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减少矿山固体废物存量。

(二)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1、水环境。全面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实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水质目标。一是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对造纸、酿造、制药、制革、印染、化工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大力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严重污染的企业实行更为严格的淘汰制度。*年,全面淘汰石灰法制浆工艺,关闭年生产能力达不到一定规模的化学制浆、黄板纸、废纸造纸、酒精和淀粉企业或生产线。二是积极开展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年底前,完成临沭县牛腿沟综合整治及废水资源化工程、莒南县龙王河综合治理工程、苍山县沙沟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年底前,完成邳苍分洪道截污导流工程。到2010年,流域内河流控制断面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三是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底前,建成罗庄、河东、经济开发区、苍山、莒南、郯城、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牛腿沟、临沭县城等12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配套建设管网工程和脱磷除氮设施。临沂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各县城污水处理率不低于40%。四是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按照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证能力,对污染源排污量进行分配核定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所有新建项目,都应符合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对不能按计划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的地区,禁止新上增加排污量的项目。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从*年起,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没有排污许可证的单位禁止排污。

2、大气环境。全面实施“蓝天工程”。到*年,临沂城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日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超过全年天数的80%;到2015年,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超过全年天数的85%;到2020年,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超过全年天数的90%。其它县城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日均浓度均好于二级标准。

(1)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对三区内污染严重的小型建材、板材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迁,到*年前,完全取缔。

(2)深化工业污染防治。要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达标排放为目标,以加大资金投入为手段,以强化技术指导和监督为保障”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电力、水泥行业的污染治理。*年6月底前完成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年底前完成链条炉、煤粉炉烟气脱硫,所有燃煤电厂要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加快工业窑炉的燃煤技术改造步伐,推广使用天然气。

(3)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临沂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将机动车尾气监测纳入年检程序,对监测合格的车辆发放《机动车排气监测合格证》,对监测不合格的车辆进行限期治理,超使用年限的车辆要及时报废。未获得《汽车尾气排放合格证》的车辆,公安、交通部门不予年审、挂牌及过户。公安、交通部门要禁止排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4)控制扬尘污染。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建设。落实垃圾保洁责任制,日产日清。增加道路机扫范围和洒水频次。积极实施“绿色工地”工程,建筑施工、拆迁、筑路工地要采取洒水、围挡等防尘措施。继续搞好城市绿化,扩大城市林地面积,尤其要加强城区周边的绿化带建设及城区裸露地面的绿化、硬化工作,减少自然扬尘。

(5)控制燃煤型污染。进一步巩固近几年取缔“土小”企业取得的成果,防止反弹;积极推行城市集中供热,凡集中供热管网所及范围内的生产和采暖单位,原有锅炉一律拆除或封存;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城区内禁止销售、使用含硫大于1%、灰份大于17%的煤炭;搞好板材、建陶企业的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3、声环境

(1)加强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严格控制居民稠密区中的机械加工、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加强对辖区内餐饮业、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杜绝噪声扰民现象。

(2)加强交通噪声综合整治,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至70dB(A)以下。拓宽城区主要道路,加快临沂城区外环线建设,搞好交通调流,确保车辆畅通。严禁机动车安装高音喇叭,设立机动车禁鸣区,严禁拖拉机、农用机动车进入市区。

4、固体废物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近期实现容器化、密闭化收集,在主要居民区、商业区设置多功能垃圾箱。远期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提高垃圾再生资源化水平。

在各城镇建设一批垃圾转运站,统一运送至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置。对有机垃圾,在各县区提倡推广小型垃圾造肥装置,就地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完善已有垃圾处理厂配套设施,防止二次污染,真正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减少产品的包装及尽可能多采用耐用材料制造家具及家庭日用品等,以便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包装物,以加强管理和回收利用为主,产品替代为辅,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此外,注重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对于性质稳定的无机垃圾,可采用填埋方式,如建筑垃圾,部分尾矿可用于回填。对矿山煤矸石进行妥善处理,减少占地面积;禁止实心粘土砖瓦生产,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出台优惠政策。

(3)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

对危险废物要进行从产品生产、运输、储存、利用到收集、处理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体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作好危险废物的处置和管理。

*年底前,建成临沂市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集中处置危险废物。根据城镇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危险废物处置规划,建立和健全应急制度和手段。严禁任何单位非法燃用工业固体废物。

推行废物交换,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提倡危险废物交换综合利用。

(4)农业废弃物

主要包括农膜、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动物尸体及庭院废物。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法采用分散收集,集中处理。对于畜禽粪尿经发酵后作有机肥料、制造沼气等资源化综合利用;对于农作物秸秆可通过制作饲料、过腹还田、直接还田、秸秆气化等综合利用措施,控制秸秆的焚烧;制定农用地膜残膜回收利用和可降解农膜推广方案。

5、农村面源污染。认真实施减少农药、减少化肥施用量,保质量、保产量、保环境的“两减三保”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污染严重超标地区,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搞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同步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综合处理设施。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进行限期治理,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积极探索防治农药、化肥、农膜污染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加强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在重点区域组织农药残留指标和化肥流失状况的监测,划定农药、化肥污染重点控制区,提出控制对策和措施,并切实抓好监督落实。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防止将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河道和沟渠。积极开发和推广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率。

(三)绿色沂蒙建设规划

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荒山造林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山丘生态防护林的基础上,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提高综合防护能力;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对25度坡以上的坡耕地和土层瘠薄、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逐步退耕还林。到2020年将所有荒山全部绿化,宜退耕地全部还林,建成功能完备、性能稳定的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

封山育林工程:到2010年,新增封山育林169万亩,其中荒山82万亩、疏林地87万亩。到2015年达到250万亩。

平原绿化工程:到2010年,全市现有林网的80%全部实现更新改造,建成高标准、高效能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到2015年全市平原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

绿色通道绿化工程:在兖石、胶新铁路、京沪、日东高速公路等交通沿线和沿沂河、沭河两岸搞好绿化。坚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搭配,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力求绿化、美化、香化一体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奋斗目标。

城镇绿化工程:以市、县、乡(镇)等建设规划为基础,按照老城区绿地率不低于25%、新城区不少于35%的绿化标准,为居民创造一个花草相映、绿树长青的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2、野生动植物保护。根据临沂市自然环境条件、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结合生态功能区划结果,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在地域上分为东部丘陵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平原区3个建设区域。各区域确定不同建设目标,争取在本规划期内基本完成主要建设工程和项目。

七、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

(一)中心城区体系建设

以建设鲁南苏北区域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按照“大城市、现代化、高标准、辐射强”的思路,大力推进和加快临沂中心城市的膨胀和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提高其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首位度、辐射力和带动力,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繁荣和发展的目标。对临沂市区建设发展历程和综合发展现状条件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临沂中心城区“一河五片、北上东进、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发展方向,把临沂建设成为现代商贸城、滨水生态城和历史文化名城。

(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环保意识为目标的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努力培养具有生态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生态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建立党委宣传部门领导、新闻单位为主体、环保部门协助、有关部门配合的生态市建设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站、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培养一批环保专业记者或新闻记者,建设一批以绿色新闻为主体的绿色媒体或专刊、专栏、专业网站,使“生态立市、生态富民”深入人心。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到*年,绿色学校达到100所,绿色社区达到20个;到2015年,80%的学校都能够达到绿色学校标准,绿色社区达到100个。

2、进一步发展生态文化。在文学创作、书画、摄影等文学艺术领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文艺团体的作用,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特征、有现实意义、贴近百姓生活的生态保护题材的文艺作品。积极开展“绿色进社区”、“送生态保护知识下乡”等环保科普与实践活动。发展环保团体,树立公众生态保护典型。继续扩大绿色志愿者队伍,大力倡导环保行动,向社会播洒绿色文明。

3、倡导绿色消费。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倡乘坐利用清洁能源的公共交通工具,提倡进行适度装修,提倡食用绿色食品、杜绝食用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提倡适度消费,不购买和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危险品,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习惯。加强居住区的环境绿化,包括城市绿化、社区绿化、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和室内绿化等。

(三)人力资源建设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加大执法力度,搞好综合治理,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合理范围。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150万以内。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市于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教育宣传普及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到*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推进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的转变提升。加强城乡劳动力统筹管理,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

(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体系,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能力。加强水库及其支流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增强临沂城供水能力,提高城市供水水质和标准。建设绿化广场和城市公园,增加城市生态绿地,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完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系统,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六)人居环境建设

各县区要按照《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并实施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加快生态县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确保临沂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八、生态市建设主要保障措施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建设生态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区政府要分别成立生态市、县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行一把手直接抓、负总责,并明确责任分工,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级环保部门要做好日常工作,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二)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

对现有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认真宣传、严格执行,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依法行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有关生态市建设的地方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内部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环境、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情况的监察,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计划与规划的落实。监察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与处理力度,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考核、监督和检查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和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把生态市建设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四)建立加大投入的有效机制

要把生态市建设列入财政预算,重点保证重要建设项目的启动。各县区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县区建设,并逐年增加。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积极推进生态建设领域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投资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我市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要加快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生活污水、垃圾收费制度,使各项收费水平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确保各类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和达标排放。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法规措施、有关知识等,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生态市建设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算是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的共识,把生态市建设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