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资拖欠处理意见
时间:2022-12-27 02:21:00
导语:企业工资拖欠处理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部际联席会议关于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91号)精神,切实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建立有效预防机制,依法保障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的重大意义
(一)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劳动报酬权益是职工的基本权益,工资收入是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拖欠工资直接影响职工的基本生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依法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扎实地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
二、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要坚持立足企业、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分类处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解决拖欠工资的责任主体是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工作协调、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要把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与深化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建立预防拖欠工资的机制相结合,与解决其他债务相结合,要把握好工作的力度和节奏,确保工作平稳推进。
(三)目标任务。在20****年底前,基本解决企业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同时建立有效预防和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制度和机制,坚决遏制产生新的工资拖欠。
三、大力推进企业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
(四)认定拖欠范围。拖欠工资是企业应发而未发给职工在岗期间提供正常劳动的工资。应发工资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规定的职工工资标准计算。企业拖欠职工的集资款、医药费以及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不列入拖欠工资范围;企业实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或者因经济效益下降,在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相应降低了工资支付标准(包括低于职工档案中记录的工资标准)的,按照降低后的工资标准计算,其差额部分不列入拖欠工资范围;职工在放假或者下岗期间,已按规定领取生活费的不列入拖欠工资范围。
(五)分类解决拖欠问题。对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生的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应当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生产经营已经正常的企业,应当在集体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清欠计划,并按计划完成清欠工作。
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要通过清理库存物资、催收应收账款、盘活资产等办法筹集资金,有计划地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具备改制重组条件的企业,要加大改制重组力度,在理顺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的同时解决工资拖欠。
长期停产、扭亏无望的企业,要采取关闭破产或者依法破产等办法加快退出市场步伐,通过转让土地、变现资产等措施筹集资金,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同时解决工资拖欠。
对自身确实无力解决工资拖欠的企业,特别是“三无”(无厂房、无设备、无土地)企业,其主管部门应通过在系统内调剂资金或者借款等方式统筹解决。
对企业因非生产经营困难形成的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责令其限期补发拖欠的工资,并依法予以处罚。
对因拖欠工程款造成的工资拖欠,涉及到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解决拖欠工程款的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重点督办。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州、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将企业拟转让的空余土地优先纳入政府土地收购储备计划,及时实施土地收购和支付土地收购价款,加快企业土地资产变现,帮助企业通过土地变现等手段解决企业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在企业处置涉及金融债权的相关资产时,金融机构要给予支持,并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安全。相关部门要对企业筹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监管,确保用于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
四、建立健全保障企业依法支付工资的长效机制,遏制新的工资拖欠
(七)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各州、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的相关政策,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推行劳动用工登记制度,指导、督促企业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按月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或者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职工工资,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对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入手,做到同工同酬,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建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
(八)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制度。要按照《关于实行企业欠薪报告制度的通知》(云劳社〔2003〕47号)要求,建立健全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的监控。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等原因须延期支付工资的,必须按《通知》规定办理,并及时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报告延期支付工资的原因、时间、金额和涉及人数、企业财务状况、偿还工资计划以及解决措施等情况。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要督促企业按时偿还职工工资。
(九)建立健全工资保证金制度。各州、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健全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其他行之有效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杜绝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含省外入滇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发生过工资拖欠的企业,必须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用于偿付拖欠工资。各级劳动保障、金融机构等部门要加强对工资发放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十)强化工资支付劳动监察执法。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支付工资情况的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和联合督查工作。对发生工资拖欠的企业,要依法予以查处;对发生工资拖欠且未履行报告程序的企业,要向社会公布,同时记入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以及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暂停招投标、降低或者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
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十一)完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省级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联席会议由省劳动保障厅、国资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公安厅、监察厅、司法厅、工商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省总工会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劳动保障厅。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二)把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的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责任。要根据企业隶属关系,按照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解决国有企业工资历史拖欠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重点,摸清拖欠工资的底数,制定清欠工作计划,抓好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大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帮助、指导所监管企业制定清欠计划,搞好清欠工作。要将清欠工作与企业收入分配和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奖惩挂钩,凡没有完成清欠任务的企业,其新增效益工资必须首先用于清欠,不得增加职工工资,企业负责人一律不得出国访问,不得购买小轿车,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并按照拖欠工资比例扣减负责人薪酬。拖欠工资比例=企业累计拖欠工资总额/(企业当年实发工资总额+累计拖欠工资总额)。
企业主管部门要负责解决所属企业的工资拖欠问题,落实经营者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责任。并将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和防止新的拖欠纳入经营者业绩考核内容。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要发挥在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的解决。
各级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管,认真清理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督促建筑施工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领域工资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防止工程款拖欠的长效机制,协同劳动保障部门及时查处拖欠工资的案件。
各级监察机关要按照《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关部门执行清欠政策、落实清欠要求、完成清欠任务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不认真、不正确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清欠政策,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进行调查处理,严肃追究有关行政监察对象的政纪责任。
各级司法部门要为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配合劳动保障部门指导、督促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
各级公安部门要协助劳动保障部门依法查处拖欠职工工资以及欠薪逃匿的行为,及时妥善处理因拖欠职工工资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督促商业银行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完善工资保证金专户管理,不断改善金融服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做好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对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
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强对企业工会的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作用,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督促企业积极解决工资历史拖欠和预防产生新的拖欠,并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十三)加强统计管理和工作调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科学的统计报表制度,培训专职统计人员,组织精干力量开展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的统计核查工作,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要加强调度和督导工作,定期了解掌握企业拖欠工资情况,及时检查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工作进度。
(十四)稳妥开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难度大,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具体工作方案,周密部署,扎实工作,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 上一篇: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通知
- 下一篇:再就业目标考核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