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意见
时间:2022-11-23 11:50:00
导语:中学音乐教学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学校音乐教育发生了许多崭新的变化。在教科研中心领导的组织下,在各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全县各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进行了视导,并对我县学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特制定改进我县中学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师资现状
目前我县中学共有音乐教师41人,其中专职教师33人,占总数的80%,代课教师8人,占总数的20%。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24人,专科的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中学一级职称的13人,中学二级职称的19人。其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有15人,5年以下的有16人。骨干教师总人数仅有5人。由于音乐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致使代课教师的比例呈现递增现象。另外高级和骨干教师比例小,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率比较高,但是却有明显的学历与教育教学能力不相符的现象。
2003——2004学年,我们对全县30所中学学校的音乐教学情况进行了视导,依据北京市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
A级课:9节占20%
B级课:24节占61%
C级课:8节占19%
2.主要特点和主要成绩
(1)教师有较强的改革意识,能注意学习新课标,并能积极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能充分挖掘地区的音乐教育资源。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时代。强调实际应用,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4)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采用了符合现代音乐教学理念的体验——研究——再体验的方法,并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积极思考,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自身的各种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等等。这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相比,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它所体现的课改精神,展示的教师素质和教学手段等亮点,是我县基础音乐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发展与进步的具体反映。
但是,通过视导活动,我们也同样注意到,对于部分音乐课来说,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领悟和体现尚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学生学业水平现状分析
从整体情况看学生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对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技能也比较差。只有少部分学生对教材中要求会唱和必唱的歌曲能够从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课标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重点欣赏曲目的欣赏仅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不会运用器乐演奏来辅助自己的音乐学习,因而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4.存在的具体问题
(1)对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了新理念的落实,但领会得不够透彻,落实得不到位。
A、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地位问题);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双基教学(音乐双基问题);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忽视音乐主线等(音乐的地位问题)。
B、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师的语言、行为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现象,如:教师讲述、提问过多而且不准确,有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得出结论的现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问题),对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示讨论的结果不是十分明确,没有给学生留有碰撞思维火花的空间和时间,没有体现出合作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学生有搭车现象等。
C、对教学实践研究不够深入,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听觉欣赏和音乐情感体验引导不到位,教学仅仅停留在一般体会和交流的层面,对于教学中给学生什么?怎么给?不是十分明确。
(2)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局限于生理、心理的一般认识水平上,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学科基础方面的把握。
(3)对教材的挖掘不够透彻,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停留于一般常识的基础层面上,缺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音响、充分体验音乐情感、生动表现艺术形象的学科技能与教学策略。
(4)教师教案编写不够准确、规范,对教学过程没有整体把握。
(5)大部分教师重视欣赏课及综合课教学,忽视唱歌课和器乐课教学。
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一)各学段的共性目标
概括地说,各学段的共性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应该将兴趣发展成音乐志趣。
2.激发、培养学生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感等。
4.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从音乐鉴赏能力层面说,应该着重树立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掌握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及必要的音乐审美知识。从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方面说,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意志力以及参加音乐会应有的礼貌及习惯。
5.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如歌唱能力、演奏能力、综合性表演能力等。
6.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其中,既包括了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能力及音乐活动中的即兴表演能力,也包括了音乐创作的初步能力(如创作歌词、创作歌曲、为歌曲乐曲配伴奏等)。
7.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等。
8.培养学生友爱精神、集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9.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基本技能,如歌唱知识与歌唱技能、演奏知识与演奏技能、音乐创作知识与音乐创作技能、音乐鉴赏知识与音乐鉴赏技能等。
(二)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方面——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由“激发”“培养”发展至“保持”,继而发展至“增进”。
2.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方面——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3.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方面——提高音乐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4.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5.在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方面——丰富和提高学生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6.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方面——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三)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聆听不同体裁、题材,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2.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与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织体、音色、调式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不同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它们的社会价值。
3.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能够初步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在欣赏与表现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
4.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与演唱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指导建议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探索音乐的前提。兴趣主要产生于音乐美。教学中应充分注意每堂课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受,使学生在自觉实践中去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二)不断提高“双基”教学水平
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音乐教育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也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探索、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实际运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形成并发展成自己的音乐素质。但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内容精练,具有系统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可能“寓技能于趣味之中”,并在结合表演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三)加强欣赏教学
欣赏的教学的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理解、鉴赏水平得到提高。
(四)唱歌教学仍是重要内容
歌曲的形象鲜明,旋律生动感人,歌词有明显的思想内容,是思想教育和音乐教育最直接的形式。对变声期的学生来讲,特别需要讲究科学地发声训练,在适当音域内轻柔地歌唱。选材要注意多样性,并充分注意歌曲的情绪和思想性。
(五)各校都应不同程度的增加课堂器乐教学活动
在学生变声期间,器乐与欣赏更显出它的重要性。器乐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觉,提高音准感、协和感,丰富想象力。对视觉、运动觉听觉的配合与协调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六)各校都应重视和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必须通过唱、奏方可再现。所以,音乐课基本是练习课,但大量的实践必须,也只能放在课外进行。这种艺术表现首先要理解、想象再创造。唱、奏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美的体验过程,既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技巧水平得到提高,又能使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合唱、合奏可以使学生在指挥统领下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统一,对构建学生宽容的心理、坚强纪律观念、树立合作精神都有很好的作用。各校都应成立合唱队和器乐小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铜管乐队或管弦乐队和其他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但需防止为应付临时性任务而去冲击课堂教学的现象。
(七)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活动
创作能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初练时可以给旋律加花或变奏,进而写一些小歌或小曲等,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评论等。
(八)加强课堂教学的规范与创新
1.音乐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音乐新课程中,音乐教学设计要依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来进行。就具体的音乐教学来说,音乐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设计。
(1)音乐教学内容设计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依据,通常情况下,它以教材的方式承载,具体包括学生使用的音乐教科书、教师使用的音乐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匹配的音乐教学多媒体光盘和音带、像带等。
在多数情况下,各学段、各学期、各学时的音乐教材内容即是相应学段、学期和学时的音乐教学内容。但有时根据音乐教学的特殊需要,音乐教学内容也会脱离音乐教材而由音乐教师自行选择和组合。
正确地选择音乐教学内容、合理地组合音乐教学内容、恰当地分析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必要前提。
音乐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方式有许多,比如相同题材、体裁、表演形式,不同题材、体裁、表演形式,以及不同人文主题均可以构成不同内容的音乐教学设计。
A、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密切结合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需求,增强音乐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与人文性。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
既要强调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又要重视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既强调对音乐经典的掌握,同时又重视对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音乐的学习。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B、音乐教学内容的组合
根据音乐教学的需要,将不同的音乐作品有机组合在一起,可分别构成同类题材、同类体裁或不同人文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组合。
C、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
音乐教学内容分析是音乐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一个具有特色的音乐教学内容分析也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必要前提。
通常,音乐教学内容分析往往局限于对音乐作品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绍等方面,分析的方法也多为仅仅是阅读和选择有关音乐资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是过于看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结果。
在音乐新课程中,由于“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性质定位和突出音乐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因此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中更要注重对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意蕴、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的探究。
在方法上,更应注重对音乐作品的聆听,以获得本人直接的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关注音乐作品的创作价值和艺术特色。
(2)音乐教学目标设计
音乐教学目标是学校音乐课程价值的具体性体现,是学生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其音乐学习活动具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音乐教学目标应改变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A、音乐教学目标的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音乐课程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过程与方法之所以对音乐学习非常重要,是由于音乐教育多为体现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蕴涵在教学过程中,即:过程即目的。
知识与技能
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重要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文化素质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在音乐上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应整体地看待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不是仅限于识谱和乐理的狭隘范围。
B、音乐教学目标的表述
目标要明确、具体、简洁,指向清晰
音乐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不同于音乐课程目标,音乐课程目标是从宏观的角度,规定某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而音乐教学目标则是从微观的角度,预计某一时段、某一环节音乐教学所要获得的结果。
音乐教学目标也有别于传统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传统大纲是把“教学目的”当作教学目标来对待,因此表述得非常宽泛和笼统,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强音乐文化素养,热爱祖国,成为“四有”新人”等。这些又虚又空的目标对音乐课堂教学没有指导意义,也没有评价的价值。
正确的音乐教学目标表述应明确、具体和简洁,主要涵盖本课时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过程及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目标要涵盖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由单向变成多维是音乐新课程同传统音乐课程在目标上的另一个重要区别。
正确的目标确立方式应该是三个维度的表述,在具体设计思路和写法上,可以灵活处理和不拘一格,既可三个维度分条设计;也可采用把三个目标维度融在一起的方式。
正确使用目标行为动词
传统教案中,教学目标通常表述为:“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识谱能力和唱歌能力”,这样的句式。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方式体现了从教师角度表述教学目标的特点。籍教师要通过唱歌教学培养学生的某些方面的能力,而实际上判断教学效果的实际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哪些音乐方面的进步,而这恰恰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的。如此看来像:“通过-----使学生----,通过-----培养生-----。通过-----引导学生------”这类在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中经常使用的动词,已经不是核心课程中“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
在音乐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目标应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表述,其行为动词应为:“对…”“在…”“用…”“能够…”“感受…”“体验…”“了解…”“掌握…”这样的句式。
(3)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音乐教学过程是根据音乐教学目标实施音乐教学的一种活动程序,由教师、学生以及音乐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若干要素构成。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则是音乐教师在分析研究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为实现音乐教学目标而准备在音乐教学实施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安排程序。
音乐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同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区别。传统音乐教学由于重视音乐教学结果而导致轻视音乐教学过程,造成教学过程的机械、封闭和僵化,这种状况又导致了音乐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式化、模式化。音乐新课程则认为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并给以高度的
重视,其过程具有可变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
A、关于音乐教学模式
“模式”一词,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即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标准样式。将“教学模式”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是近些年来的事情。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义,并提出了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示范—模仿、行为—辅助、探索—创造、引导—发现、自学—指导、传授—接受等音乐教学模式。
要准确地、辩证地理解音乐教学模式,吸收和借鉴现有音乐教学模式,目的是拓展音乐教学的设计思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音乐教学都要按照固定的样式去克隆或复制。要注意防止音乐教学的模式化,因为那种刻板、固定、千篇一律的教学过程与音乐新课程理念完全相悖。
音乐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设计应是一种稳定与变化、静态与动态相互统一的关系。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最核心的部分是改变音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一变革必将引起一系列音乐教学行为的变革,并着重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B、音乐教学阶段、环节与步骤
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并形成一个具体的文本,它是音乐教学实施与操作前的重要准备。常见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有阶段式、环节式和步骤式三种方式。
阶段式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这种方式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根据其不同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固定的段落,如起始阶段、展开阶段、结束阶段等。
起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常见的导入方式有:谈话式导入、图片式导入、音乐式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最重要的是具有新意。展开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展现和音乐教学目标达成的阶段,因此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一般,展开阶段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其特点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渐铺展或是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过程。
结束阶段是音乐教学的总结阶段,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点睛”之笔,关系到整个音乐教学过程
的完整。通常,音乐教师往往以概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等方式来结束教
学。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概括清晰、明确、逻辑性强,缺点是内容重复,缺少迁移,特别是由于教师一人活动,缺乏情感的互通,显得单调。
其实,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课,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课,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课等等。
环节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是指把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因素进行并列式的组合,包括以内容为环节和以方法为环节两类。
C、音乐教学过程的表述
表述要具体、清晰、有序,逻辑性强
音乐教学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教案”,它在表述方式上要求具体、清晰和有序,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能是提纲式的“简案”,而应是比较具体的详案;不能过程模糊、脉络不清、程序混乱,而应是整体过程和局部阶段、环节与步骤均清晰有序并富有逻辑性的安排。
表述要包含教学过程的四种要素
音乐教学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学生、教师、教学与学习内容和方法是最主要的四种要素。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表述上必须涵盖着四个方面,而不能只是单纯的表述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行为,或表述教学内容。对于新课程来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那么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应是音乐教学过程表述的一个重要方面。
表述上应注意的问题
避免问答式的表述。在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以教师的主观思维和想象来代替学生客观学习行为的表述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语言和行为只是教师的一种预期,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作那种绝对的表述,这种方式既限制了学生,也束缚了教师自己。
避免文学式的描写。第一,教学设计应是一种预想的过程,而不是预想出来的效果;第二,提前把教学效果用文学式的语言描述出来,对音乐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并无意义,无助于音乐教学的客观实践。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应尊重学生的权利、意愿和选择。第一,学生赞同音乐教学目标。第二,激活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第三,提供恰当音乐资源。第四,积极评价与反馈。应改变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与要求方面改变专业化倾向。教师要遵循音乐艺术学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要认识到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音乐教育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也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实际运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形成并发展成自己的音乐素质。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还应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仅应有对音乐艺术历史的回顾,还应有对现实音乐生活的认识及对未来音乐艺术的展望等。
4.音乐教师应把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既需要注意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也需要考虑先进的教育理念与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怎样认识和实践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探讨如何加强音乐性,落实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探讨如何加强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实施有效的学习;探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等等。
5.音乐教学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还要实现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要用新理念分析、认识这些传统与经验,继承发扬其中符合时展需要的部分,改造、扬弃不合理的部分。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表达个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真正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音乐,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快的发展。
6.音乐教师要有与学历相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从专业基本功和知识技能上多下功夫。
7.教师应多参加市、县教研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8.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多实践,多做各级各类的研究课,把新的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九)师资队伍培训与学科教研
1.根据音乐教师的现状,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以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1)系统性方面
组织教师参加课改通识培训,使教师明确课改的重大意义,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听专家讲座,让教师了解全国课程改革的基本动态;
请教材的编委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如:教材的分析使用,《课标》的解读,现场典型课示范,具体案例分析等。使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编写意图和编写特点;
请县、校级骨干教师根据我县的实际主要侧重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培训。并现场作课为教师如何把握和使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挖掘教师自身及民间艺人资源,请他们对教师进行专业基本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素质;
给教师推荐有关课改的新书、好书,开展“自学自研”活动,丰富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专业培训形成合力,增强培训的效果。
(2)实效性方面
实行联片教研,加大培训力度
农村学校离城区比较远,交通不方便,教师少,任务重,学校经费又不足,许多时候教师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参加县级以上教研活动,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校本教研的力量非常薄弱。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就近联片的教研形式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
A、每个教研片选一个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做片长,负责组织本片日常的教研工作。如:组织制定适合本校或本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教研活动方案和组织各种实践性活动等等。工作中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把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行为以及对新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实施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先进思想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教师共同提高的培训目标。
B、在教研片多数教师不能参加县级以上教研活动的时候,片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派一个教师代表参加,回去后再把学到的新理念、获得的新信息、布置的新任务在片教研活动时传达给其他教师。这样既可以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还能解决农村学校人员不足、经费紧张的矛盾。
C、上一级主管部门对联片教研活动实行监控管理。除了平时参加片教研活动外,还适时组织其他教研片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给教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机会和场所,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加强人才流动,促进资源共享
A、允许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走出校门,跨校兼课,实现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由不同的音乐教师轮换上课制度,在学校内形成专职与兼职,外聘与内聘相结合的教育局面;
B、组织教研员、骨干教师送教下校、下片。通过专题讲座、公开课、专项技能培训以及开展“同说、同备、同上一节课”等活动,把课改中较成功的经验送到需要帮教的学校,帮助教师提高备课和讲课能力;
2.加强两方面的学习,加强新课标、新理念的深入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理解、落实课改理念;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对音乐作品、音乐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深化音乐课堂教学的内涵。
3.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在提高教师的说课、备课和评课能力的同时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活动中要注意给每位教师布置具体的任务,责任到人。实现资源共享。
4.音乐教师要有与学历相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而不单纯是音乐爱好者,教师要从专业基本功和知识技能上下功夫。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推进,希望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大胆的改革,与此同时,希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加强专业课程的相关课程的学习,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充分发挥音乐教师指导全校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基础音乐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音乐课能同课改接轨,有更多更好的音乐课的诞生,使我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
中学音乐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北京市初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制定我县音乐学科质量监测指导意见。
一、监测目标
(一)音乐欣赏能力
1.初步理解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本民族的音乐作品,能够体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
2.掌握基本的欣赏方式,能够结合音乐的基本要素,从创作、历史背景、社会价值等方面分辨音乐的美与丑。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4.能够听音乐主题辨别出它是哪个国家那个时期那个音乐家的那部作品。
(二)唱歌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态度认真地、有感情地、自信地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
(三)乐器演奏能力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所选乐曲的演奏方法,能自信地演奏一定数量的简单乐曲。
(四)审美能力(《学生艺术成长袋》)
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欣赏、表现、创编各种健康向上的作品,并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二、监测范围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实验本)13—18册教材以及与各册、各单元相关的内容为考试的基本范围。每学年第一学期监测13、15、17册,第二学期监测14、16、18册。
三、监测内容
1.音乐欣赏的内容以各年级、各学期以及各册教材中必听、必唱的中外优秀作品为主。
2.唱歌的监测的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一首自选歌曲(歌曲必在本年级、本学期的教材中选)。
3.乐器演奏的内容可视学生的能力自选。如果学生没有乐器,可视情况选择其他形式代替。
4.各册教材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以及每册教材每个单元后面的实践与创造和教材后面的乐坛的内容。
5.学生平时成绩。如:(1)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考查:音高、音强、音值、旋律、节奏、节拍、音程、和弦、主题听辨、联想和识谱能力等。(2)学生创造能力考查:创造性的动作表演、创作填充考查、为歌词配曲、改编歌(乐)曲、命题创作考查等。(3)课堂教学提问。(4)《学生艺术成长袋》等。
四、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分为平时监测和终结监测两种,突出过程性评价。平时监测由各校教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实际操作完成,由县教学业务部门抽查验收。终结监测由县教学业务部门统一操作完成。
(一)平时监测(由教师和学生具体操作)
1.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学生自评或他评等形式进行。
2.《学生艺术成长袋》注意过程性评价,张扬个性,突出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和审美能力方面的考查。
3.音乐欣赏
(1)可采用书面答卷的形式进行,由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设计问题,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回答问题。
(2)也可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教师设定曲目,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查阅相关资料或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对音乐的感受与评价。
(3)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出题,小组间互答等方式进行。
4.唱歌:可采用随堂或集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监测。具体的方式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并安排。
5.乐器演奏能力:学生应使用在课堂中学习的教学乐器独立演奏一首小型乐曲或歌曲旋律,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他乐器进行演奏,没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他形式进行。
(二)终结监测(由县教研部门统一操作)
采用书面闭卷答卷的形式进行。由县教研部门根据各学期、各年级的教学实际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回答问题。试题类型有:听音乐按顺序和要求回答问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连线题和创编题等。
五、监测时间
1.平时监测的时间由教师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实际自行安排。
2.终结监测的时间为每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时间。考试时间均为100分钟。
六、成绩的评定
1.平时考查50分。其中音乐欣赏、唱歌、乐器演奏、《学生艺术成长袋》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每项个10分,共50分。
终结考查50分。
3.平时监测与终结监测成绩相加得出总分,再换算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