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急管理实施意见
时间:2022-11-05 05:56:00
导语:企业应急管理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安监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3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生产监管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234号),切实加强我州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结合我州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
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和《**州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努力抓好“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企业应急管理体制、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建设,切实提高企业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工作目标: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初步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起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企业应对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治安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应具备履行应急职守、信息汇总和分析报送、预案体系建设与管理、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登记管理、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培训与管理、综合协调和沟通联系等职责。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及所属矿山、建筑施工、交通客运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企业、冶炼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2名以上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高危行业小型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1—2名应急管理人员。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调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省属企业比照大中型企业的要求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县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高危行业企业、重大危险源、应急队伍、救援基地的分布状况,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及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四、积极推进企业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从现在开始至6月底,各类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及高危行业企业要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各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以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集团公司(总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预案内容要简明、实用,明确各类事故的具体应对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预案质量。
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及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要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所在地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省管企业的应急预案报省、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其它有关部门备案,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高危行业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一次预案演练,并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演练的指导,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五、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
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与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水准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对尚不具备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条件的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危行业企业的一线职工必须配备避险、自救设备进行作业。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组织有关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技术竞赛,参加有关救援演练。
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立应急救援网络
各县人民政府、安监部门和高危行业企业及其他大中型企业,应尽快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加强基层和现场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县和企业应尽快成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州内建立广南—富宁、砚山—丘北—**、马关—麻栗坡—西畴为相互支援、相互协作的三个应急救援小网络,为加入省级(滇南)应急救援网络作好准备。
七、做好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排查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
各企业要组织力量,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以及企业周边环境等认真开展较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排查登记工作,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治理整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不能保障安全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重大危险源要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改制企业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和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关部门要加强隐患标准的制定、完善工作,并加强监督检查。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或出现可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险情,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对溢流、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传染病疫情、尾矿库溃坝等可能对周边群众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要在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职工、群众发出预警信息。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态势,标明危险区域,组织、协助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当地政府要按照相关要求,加强对应急处置的指挥领导,组织开展救援和群众疏散工作。有关单位要按照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救援措施的衔接和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企业应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除环境污染,并加强事后评估,完善各项措施。
八、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职责和部门的监管职责
企业是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并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年终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指导、协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特点,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在应急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从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隐瞒不报、迟报、谎报及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九、加大企业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
企业应急能力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和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各企业要加大对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使人力、财力、物力等生产要素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应急管理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要切实加大对应急物资的投入,制订应急物资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防护用品、救援装备、救援器材的物资储备,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各县应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组,对应急管理、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支持;依托大型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突发性事故灾难预防、处置的研究攻关;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逐步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高危行业企业要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整改、危险源监控、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等教育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处置企业突发公共事件给予必要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州关于贯彻财政部安监总局人民银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文政发〔2007〕74号),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足额存储到位,提高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立完善应急队伍有偿服务机制,对参加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给予奖励或补偿,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社会救援。充分发挥保险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高危行业企业的意外伤害保险及相关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对专职和兼职救护队员的保险制度。
- 上一篇:安全生产紧急通知
- 下一篇: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