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

时间:2022-11-05 03:20:00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是国民经济建设进程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全市各金融机构拓展服务领域,调整信贷结构。“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将呈现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追求质量型增长、农村民营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农户贷款需求呈现多层次变化等新特征。各金融机构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了解“三农”金融需求,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有效投入,将支农重点由农户向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重转变,将信贷投向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切实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切实提高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完善体系,加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

全市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准确定位,有效协作,实现功能互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1.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加强信贷支农窗口指导,合理运用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积极鼓励辖内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参加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增强其资金平衡能力。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加快“三农”资金周转。构建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网络体系,提升农户反假货币意识和技能。改进现金结算手段,大力推广信用卡(如丰收卡)等支付结算工具。探索研究为“三农”服务的多种形式的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

2.农业发展银行要兼顾政策性和效益性,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要在原有政策性粮棉油信贷业务基础上,调整经营思路,扩大支农范围,以农业经济为支持对象,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原则,积极开拓商业性贷款业务,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全市粮食收购企业、粮油加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

3.农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要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拓宽信贷支农领域。一是继续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支持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和基地建设;二是扩大小企业贷款创新力度,完善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授信额度,扩大小企业贷款覆盖面;三是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继续把部分经济强镇作为重点,加大对源头工程项目、农村管网改造等信贷支持,继续扩大“绿色家园”贷款的覆盖面。

4.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发挥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提高信贷支农资源配置效率。结合改革进程积极开展“三农”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功能。一要继续坚持“三农”定位和“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方向,通过对辖内农户进行综合调查,建立农户信用经济档案,做好支农基础工作。二要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支持农户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全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当年新增“三农”贷款应不低于其全部贷款增量的60%,年均农户贷款覆盖面应达到25%以上。三要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试点。四要针对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尝试发放消费信贷,促进农民消费。五要扶持农家旅游、餐饮、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和业主,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三、加快创新,提高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水平

各金融机构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基础上,在每个县区分别选择1至2个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示范区,通过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成功试点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推广,有效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创新贷款授信方式,提高授信的灵活性。对农户贷款,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基础上,要简化授信程序,合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对支农信用卡可实行“一次核定、一定两年、随到随取、柜台办理”的方式。

2.创新支农贷款品种,多角度支持农民增收。要根据现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特点,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品种创新,通过信贷产品设计扩大信贷支农渠道,更好地支持农民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创新贷款担保机制,缓解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要大力推广免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有一定规模的经营大户,在一定额度内可办理免抵押、担保贷款手续;积极开展农户联保贷款,切实满足农民对大额贷款的需求;探索“公司+农户”担保方式,积极引导建立经济往来主体之间的担保关系;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对象,组织同行业企业,开展企业联保;根据实际情况,尝试推出土地被征用农民征用补偿权利质押贷款;加强与专业农业担保机构的合作,扩大贷款领域,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4.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择优扶持。要细化利率浮动档次,把贷款利率跟涉农对象的风险、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带动效应相挂钩,既要按照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利用利率浮动补偿风险,又要考虑不过分增加农民负担。对信用村(镇)的农业、农户贷款要给予优惠,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四、齐抓共管,优化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实现做大做强农村金融产业、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金融机构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机制,努力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合力。一是要不断深化银政、银企协作。注重加强与各级农业经济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搭建有利于增强银政、银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二是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农联动、各方配合的原则,全力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创建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我市农村企业和农户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步伐,为金融机构有效规避信贷风险提供有力保障。维护金融债权,进一步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增强农村社会信用意识。三是要促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政府,在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信用担保体系,并加强与各类担保机构的合作,鼓励担保机构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适当放大担保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