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指导意见

时间:2022-11-05 03:04:00

导语: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指导意见

为了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通知》(湖委发[2006]22号)以及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农村税费改革配套办法的通知》(浙财农税字〔2005〕11号)中《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指导意见》精神,现就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原则

1.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各县区要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乡镇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逐步理顺县区和乡镇政府间的职责,合理确定乡镇政府事权、支出范围和责任。以分税制财政体制为核心,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要求,划分收支范围,确定所辖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凡属县区承担的支出,同级财政要有足额的经费保障,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给乡镇;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尽量少要求或不要求乡镇安排配套资金,以减轻乡镇支出压力;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不留缺口。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调动乡镇政府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的积极性,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的基础上,按照积极稳妥、简明规范和有利于乡镇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对所属乡镇划分类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经济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大,或具有集聚和辐射作用的中心镇要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对经济发展中等的乡镇要根据县区、乡镇财力实际情况,充分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以确保增收节支保平衡;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县区财政要足额给予转移支付,保障其必要的支出。

二、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内容

1.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收入范围包括乡镇范围内组织征收的增值税(地方部分)、地方工商各税、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耕地占用税、契税、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支出范围包括乡镇组织正常运转的行政管理费等支出,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维护等乡镇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2.进一步确定乡镇财政的收入基数。以上一年度或前几年的收入平均数为基础,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变化情况,合理确定乡镇收入基数。

3.进一步确定乡镇财政的支出基数。以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数或实际支出数为基数,剔除各类不合理的支出,再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建设等五项事业支出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变化情况,并考虑政策性增支、精简人员减支和压缩开支等因素,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支出基数。乡镇财政支出基数应当尽量确保乡镇基本支出的需求,不留缺口。

4.确定乡镇超收分成或定额补助数。乡镇财政收支基数核定后,对收入大于收入基数的乡镇,合理确定乡镇超收分成比例;对经济欠发达乡镇,视县区财力状况,由县区采取定额补助或者转移支付等形式给予适当补助。

5.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要向农村公益事业倾斜,要增加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向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进乡镇财政建设

1.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职能定位,根据乡镇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优化整合。要压缩机构编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减轻乡镇财政的负担,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强乡镇财政组织建设。各县区应根据乡镇规模大小、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机构,设置财政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的财政工作人员,重点要选配好乡镇财政工作办公室专职负责人和财政总会计,同时要加强培训,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组织建设。

3.完善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运作。明确转移支付的事项、标准和支付方式,保证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乡镇组织正常运转,促进乡镇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

4.规范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各乡镇要健全和完善预算内外收入管理、支出审批、现金管理、资金划拨结算、票据管理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要推行“乡财乡用县区管”财政管理方式,重点是完善和强化乡镇收支管理的有关措施,加强监管力度,严肃财经纪律。

5.加强村级经济管理。各县区要在全面取消固定向农民收取的村提留金的同时,对村级兴办村民集体直接受益的生产公益事业需要村民出资出劳的,按规定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对经济薄弱的村,各县区要根据财力适当给予补助,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