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意见

时间:2022-11-04 03:37:00

导语: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浙委[2007]139号),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举伟大旗帜,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

(一)总体要求。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切实把创业创新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培育创业创新主体,积极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不断健全创业创新机制,加快完善创业创新政策,着力营造创业创新环境,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奋力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崛起。

二、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着力形成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继续推进解放思想。深化“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讨论大实践活动,推动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进一步形成百姓创家业、企业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鼓励全民创业创新。着力搭建项目、基地、金融等平台,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各类组织创业创新,特别要大力扶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复员转业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机关干部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创业创新。

(四)支持企业创业创新。实施培大育强工程、“千家成长万家培育”工程和现代家庭工业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大力发展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积极扶持特色块状经济。到2011年,培育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以上,超5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

(五)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县(区)科技孵化器及区域性行业性公共创新平台,新建一批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1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育3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加强品牌建设,创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到2011年,全市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超过60个,新增国字号产业基地4个;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20%,每万人专利授权量超过8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到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市和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4.5%和3.5%。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和政府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注重引进“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的国内外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到2011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8万人以上,人才密度达到1000人以上;培育引进50名左右的领军人才,建设50个左右的优秀创新团队;培养100名左右的高级技师。

三、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主要任务,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七)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二三三”工业结构调整,到2011年,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占比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四大培育计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1年,全市新培育3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10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家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领航企业、3个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和5个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00家,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电子信息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上升到8%。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区域交通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到2011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加快培育农业八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优势、生态绿色、出口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农业特色强镇(乡)。

(八)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一带两组团四轴线”的城市空间布局,编制完善市、县域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梯次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要,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深化市校合作,全面推进“1381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八大网络”和公共服务“五大体系”。加大对经济薄弱乡镇和村的扶持力度,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

(九)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划、提升功能,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约发展、率先发展。到2011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40%,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80%。整合提升乡镇工业功能区,促进布局合理、企业集群、产业集聚。

(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广泛开展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重点区域整治、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治理、区域限批、太湖蓝藻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矿山生态恢复等攻坚战。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加大森林、湿地保护力度。狠抓节能减排,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控制新上高能耗和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确保到2011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15%以上。

四、深化改革开放,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提供强大动力

(十一)加快企业制度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加快企业上市,开展资本经营。到2011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5家以上。

(十二)改革要素配置机制。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办法,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探索排污权有偿转让。推进金融创新,争取外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十三)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施“123”行政服务创新计划。健全行政服务平台,完善效能监测体系。改革公共财政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公用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关系。完善市区管理体制,健全中心镇培育机制。

(十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推进供销、信用、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农村经营承包权证抵押工作,健全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各项政策性涉农保险工作。

(十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主动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会,全方位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的合作。提高招商选资水平,积极引进“大好高”项目。力争五年累计实到外资突破45亿美元(老口径)、市外内资341亿元以上,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500个以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品牌,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工作机制。鼓励进口国内短缺资源、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2011年,外贸进出口突破85亿美元,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超过30%,新增省级以上出口名牌15只。

五、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营造良好环境

(十六)重视改善民生。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积极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到2011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深入实施《劳动合同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覆盖城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扩大公积金制度向非公有制企业覆盖面,健全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长效机制。

(十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继续推进教育公平,重视保障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巩固和提升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提升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1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师院争取建成地方综合性大学,**职院创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县区、乡镇建有社区学院、学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体系。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到2011年,70%的城市社区和50%的农村新社区拥有体育俱乐部(文体站),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

(十八)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法治**”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化“平安**”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大信访等维稳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完善应急机制,创新安全生产管理,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

六、加强文化大市建设,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提供精神支撑

(十九)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奋力崛起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开放、务实、创新、和谐”的新时期**人文精神,大力倡导“崇尚创新、鼓励创造、支持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风尚,使创业创新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二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区,挖掘、整理和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大力推进文艺创新,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建设“15分钟文化活动圈”,大力推进企业、社区、校园和广场文化建设。到2011年,争取3个县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80%以上乡镇达到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标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打造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

(二十一)培育文明风尚与和谐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与和谐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提供坚强保证

(二十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指导创业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的实践。

(二十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抓好干部培训工作,开展“创业创新好班子”争创活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注重在创业创新实践中考察、识别、选用干部,形成有利于推动创业创新的用人导向。

(二十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提高村级班子领导创业创新的能力。健全完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双带双创”活动,深化党员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进创业创新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群众团体广泛开展劳动竞赛、青年创业、巾帼建功等活动,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实践。

(二十五)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机关效能和服务质量。各级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责出发,明确目标,制定政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督查,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创业创新活动开展。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基层和群众在创业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民风,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