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市建设思考
时间:2022-11-03 03:01:00
导语:加快生态市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安徽”的战略决策,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率先把我市建成生态大市,构建和谐**,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依托四大资源,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生态求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目标要求:到2007年,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达到或超过生态市指标;到2010年,建成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并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社会进步指标达到生态市指标。到2020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类28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生态市指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内外生态旅游的需求,培育和推出一批生态旅游的精品。大力推行旅游景区、景点可持续旅游标准“绿色环球21”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展“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绿色饭店”创建。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强化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管理,严厉查处旅游开发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主要热点、热线旅游景区、景点在部分时段实行游客总量控制,减缓因游客过分集中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确保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通过努力,尽快把我市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组织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发展无污染、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环保友好型产业,限制发展资源消耗较大,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产业,禁止发展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加强现有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加快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中。集中治理工业污染,建成一批生态工业园区。
四、全面建设生态农业
立足我市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实施农产品优质工程和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做大做强茶叶、竹业、蚕桑、果蔬、中药材和养殖等优势产业,重点加强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建成若干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符合标准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华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五、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加大天然林、人工林保护和封山育林的力度,建好江河源头和重点地区的生态公益林,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重点开展徽杭、合铜黄等高速公路和重要旅游通道的生态线建设,建成高标准生态景观带。加强森林防火,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尤其要做好古树名木及珍稀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建设以松材线虫病防治二期工程为重点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月潭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资源功能区划管理,大力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合理配置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建设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三大干流及主要支流源头的水源涵养地。积极探索新安江流域生态资源保护补偿机制。
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用生态理念规划和建设城市,整体推进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和道路绿地建设,加强滨江园林景观带建设和湿地保护,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市、区县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加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河道非法采沙。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建设面积,在中心城区、区县城建成区及主要景区内禁用1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治理餐饮油烟污染。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及道路运输的扬尘污染防治,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实施机动车禁鸣,加强噪声污染管理,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大力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村民居建设。加快“改水、改厕、改圈”步伐,建设农村沼气能源工程,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加强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综合整治“脏、乱、差”,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营造各具特色的乡村山水田园景观。
八、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
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等多种媒体宣传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继承和发扬徽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倡导节约资源、合理适度的消费习惯。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建立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企业生态文化;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把生态环境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培育社区公众生态文化;同时,利用党校加强干部生态知识培训,增强干部生态环境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共建生态**的良好氛围。
九、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市场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将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市作为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的优势,以项目和基地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生态建设资金的支持。依法征收城市污水、垃圾、废物收集和处置费用。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十、切实加强领导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实行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生态市建设工作责任,细化各地、各部门生态建设工作任务和职责。要制定考核办法,将每年生态建设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生态市建设规划》,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把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 上一篇:建立农村基层新机制意见
- 下一篇:提高工作效率实施意见
精品范文
10加快水利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