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意见
时间:2022-10-31 03:36:00
导语: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切实有效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建立长期帮扶机制,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渝府发〔2005〕21号)精神,现就加快建立我县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意义
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农业基础相对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困难群众量大面广,救助需求与救助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救助工作任务艰巨。为此,各街镇乡、县级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完善救助政策,创新救助机制,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尽快使社会救助从分散、临时、单一的模式向统一、归口、综合的模式转变,不断提高我县城乡社会救助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要求
(一)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健全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优化整合资源为核心,以创新救助方式为重点,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手段现代化,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为加快实现“富民兴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任务
围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特困户、灾民、优抚对象和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救助对象,以完善灾害救助、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救助系统为重点,力争到2010年,在全县基本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三)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实施社会救助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各街镇乡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必需的投入,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救助要城乡互动,整体推进。救助标准既要城乡有所区别又要相互照应,救助资源既要城乡共享又要向农村倾斜,救助方式既要考虑城乡共性又要突出各自特点。
三是坚持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社会救助要整合政府各部门的救助资源,形成综合配套的救助合力;要整合和动员民间各方面的资源,形成社会互助合力,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整体水平和效益。
四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要着眼于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各项救助制度及救助政策、救助标准相互衔接,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联系。在具体实施中,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实行不同的救助办法和救助标准。
五是坚持政策保障,依法救助。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层层建立社会救助的各项工作制度,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三、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重点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按照“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点上示范、面上推广”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逐步完善。近期工作重点是:
(一)进一步健全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各街镇乡、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县自然灾害处置办法》(足府发〔2004〕11号)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灾害管理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工作,健全部门之间应对灾害的联动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救灾物资商品物流网络,健全救灾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保障工作机制,提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灾情救助管理,建立和完善灾民倒房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强化工作措施,提高灾害救助水平,确保灾民基本生活。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动态管理,继续做好“应保尽保”和“不应保不予保”工作;突出保障重点,做好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征地农转非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评议、审定和发放程序,坚持张榜公布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督查制度,形成自上而下的督查机制;切实做好分类施保工作,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和因大病、重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全面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渐退制度,鼓励和支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就业。
(三)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县已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规范管理;将符合特困救助条件的纳入救助范围。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探索建立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坚持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由县、乡、村、社多渠道筹集,确保供养标准落实到位。实行敬老院集中供养经费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到街镇乡敬老院,五保村供养和分散供养经费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发放到人。加快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五保村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采取集中供养到敬老院,相对集中供养到村,包户抚养到人的三种供养模式,实现以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集中供养为主体、包户扶养为补充的五保供养全覆盖。
(五)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六)加快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县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试行办法》(足府发〔2005〕19号)文件精神,在坚持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前提下,尽力缓解农村特困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逐步建立城镇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贫困精神病患者,尤其是重症狂躁型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七)进一步扩大教育救助范围。按照《**市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实施方案》(渝办发〔2004〕260号)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实施方案的通知》(足府办发〔2004〕101号)文件精神,继续坚持执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杂费、住宿费的减免制度。
(八)建立和完善廉租房保障制度。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职能,为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救助。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稳定规范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通过实物配租、租金补贴及租金核减等方式,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要。
(九)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就业是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最根本途径。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众特别是城镇低保人员就业,优先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优先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尽早就业和再就业。
(十)切实实施法律援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国务院令第385号)和《**市法律援助条例》,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城乡贫弱群体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书、、辩护等法律服务,切实维护贫弱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对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工作的领导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一)健全社会救助领导体制。各街镇乡、县政府各部门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纵向统一、横向协调、运转灵活的新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政府将成立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常务副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社会救助的组织、决策、管理和协调工作。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领导和组织辖区内的社会救助工作。同时,要整合资源,利用现有的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和网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平台;社区和村要负责将社会救助工作落实到户(人)。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开展社会救助人员培训,逐步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二)完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有关部门要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抓好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要统筹协调社会救助政策,合理配置社会救助资源,由各部门落实到街镇乡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再由社会救助工作平台一个口子向下具体实施,形成“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救助效率。
(三)切实落实社会救助资金。各街镇乡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根据财力状况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社会救助,保证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到位。要广开渠道,多元筹资,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实力。一是加大福利彩票发行工作力度,积极为发行创造条件,努力扩大销售规模;二是进一步规范社会捐赠工作,大力发展社会捐赠事业;三是加大红十字会资金筹集力度,充分发挥其扶危济困作用;四是培育发展民间慈善机构,建立“县慈善会”,鼓励和引导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建立社会公益基金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四)完善社会救助监督机制。结合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公示制度。社会救助资金定期接受审计、检查。在定期组织社会救助工作专项检查的同时,加强纪检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落到实处。同时,逐步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手段,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
- 上一篇:石刻门票收入管理意见
- 下一篇:暴力抗法有关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