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

时间:2022-10-30 05:54:00

导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届**全会和市委二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现就“十一五”时期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重庆的现实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

目前,受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市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县)域之间、学校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影响和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贯穿于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区域均衡、城乡共进、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为原则,以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区县(自治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努力消除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和大班额现象。到201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小学达到1200所、初中达到800所。全市70%左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其中主城区达到85%,渝西地区达到70%,三峡库区达到60%。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一)制定并落实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规划。市教委牵头研究制定《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并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其实施。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根据《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制定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原则上在区县(自治县)域内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当前应重点解决我市初中容量不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设施不配套、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简陋等三大突出问题。

(二)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各区县应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和“先建、后撤(并)”的原则,结合区县(自治县)城乡教育发展及人口变动状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新农村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同步建设。村级小学的调整应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要办好仍需保留的村级小学或办学点,防止因校点调整产生学生辍学和上学难等问题。

(三)加快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硬件建设。健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新增的中小学危房应在当年排除。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到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校校通”。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加强学校食堂、厕所、饮水设施和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四)探索强校带弱校的帮扶机制。在区县(自治县)域内推动城镇优质学校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工作,探索建立1所城市(城镇)优质学校帮扶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机制,实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一体化管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一)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各区县(自治县)应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坚决纠正有编不补的现象。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倾斜配备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村级小学按每班2人配备教职工,落实寄宿制学校的安全保卫、生活管理、卫生保健等方面人员编制。新增教师应优先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要。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选聘100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继续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每年统筹安排1000名师范院校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

(二)建立教师素质提高机制。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应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有条件的地区可达到2.5%,并纳入预算安排。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设立市级义务教育师资培训专项经费,每年培训30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200名骨干校长。制定学历提升奖励资助办法,帮助农村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到2010年,农村小学教师7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初中教师60%达到本科学历。

(三)建立干部教师城乡互动交流机制。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支教制度。逐步推行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9年的中小学校长原则上应在本区县(自治县)内交流轮换,每学年区县(自治县)范围内干部交流面应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每期(批)交流期限为2—3年。年满50周岁的男校长、年满45周岁的女校长、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及以下等级人员、重新上岗(转岗)未满1年人员不纳入交流范围。交流干部的人事、工资关系可保留在原单位不变。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进一步强化重庆市名师、中小学特级教师、中学研究员到农村学校定期讲学支教制度和农村校长、教师到主城区学校任职、培训制度。

(四)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地区,教师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补贴、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中、高级教师职务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倾斜。农村中小学教师申报教师职称,外语原则上不作为必备条件。在工资政策上对聘用到国家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或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作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优惠政策。

五、实施蓝天助学工程

(一)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逐步提高和扩大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范围,全面免除农村女童、残疾儿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对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免除杂费、住宿费。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二)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将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立由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三)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功能。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积极创造条件,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少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开展义务教育。

六、实施素质教育工程

(一)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广泛深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逐步免费开放适合学生成长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场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创建和优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环境,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范中小学作息时间。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落实中小学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并纳入课程计划安排。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指导扶持力度,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促进生源均衡配置。坚持小学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对口安排、微机排位等方式,严禁初中学校以任何形式的考试录取新生或者以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现象。取消区县(自治县)小学毕业统考,小学毕业考试由学校自主命题。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录取的方式;将市、区县(自治县)优质普通高中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并逐步提高分配比例。

七、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

(一)依法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深化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不断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确保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不低于中央规定的基准定额标准。加大义务教育教研经费投入,对科研经费实行项目化管理,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教师政策性补贴,逐步在区县(自治县)域内建立统一的教师津补贴标准,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二)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地要将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并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加大对国家、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自治县)和少数民族区县(自治县)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禁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举债建设,杜绝新的教育债务发生。“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安排和用好中央专项资金,市、区县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

(三)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义务教育筹资政策。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已出台的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足额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其中用于教育的部分,应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危房改造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督导评估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目标管理。在市政府领导下,市教委负责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规划、指导和协调;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实施工作;教育、财政、人事、编制、发展改革、建设、公安、国土等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义务教育相应职责;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等义务教育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建立片区教育督导制度和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制度,对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定期开展督导评估,将督导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