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
时间:2022-10-30 04:46:00
导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
为适应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打造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靓丽“窗口”和“门户”,根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精神,结合教育发展实际,现就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义务教育较快发展,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顺利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不断理顺,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普及程度逐年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是,全县义务教育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尤为突出。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影响了社会公正,影响了教育管理,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了全县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职责所在,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大足的现实需要,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
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大足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贯穿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过程。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以“县域均衡、城乡共进、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为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统筹、扶持薄弱、逐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以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师资水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整体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条件和办学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全市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努力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到2010年,基本消除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和大班额现象。
2、具体目标
(1)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十一五”期间,使全县初中生均校舍达到9.72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达到5.98平方米以上;中小学全部按一类标准配齐理化生实验室、自然教室、体音美卫设备和器材,图书资料数量达到规定标准;完善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农村寄宿学生初中达到85%、小学高年级学生达到65%以上。到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化达到30%,2010年达到70%以上。
(2)强化师资队伍。足额均衡配备农村学校教师,配备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保健和生活管理人员。到2010年,全县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8%以上,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0%以上。全县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教育达标课”验收合格率达到99%以上。大力实施名师建设“511计划”,培养造就县级骨干教师5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00名,在县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校长10名。
(3)提升管理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良,有较强依法治教和科学管理能力的学校干部队伍。学校的德育、教学、科研、后勤、安全、卫生等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逐步形成“以规范化管理保证服务的标准化”、“以人本化管理促进服务的优质化”、“以信息化管理追求服务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到2010年,校长岗位培训率达100%,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达标率达到99%以上。
(4)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缩小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距。到2010年,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均达到100%。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小学达到100%,初中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殊困难群体义务教育有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质量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做到“五个统筹”和“三个强化”。
(一)统筹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结合全县教育发展实际、城镇化进程、人口变动状况、农村社区和居民点建设等情况,在近年来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搞好中小学规划布局,特别是村小布点。调整后不再继续办学的校产处置,必须按照市、县相关规定执行,处置所得统筹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根据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服务半径等因素,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对现有的村小不得随意撤并,生源少、情况特殊的村要下设教学点,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防止因撤并造成学生辍学、上学难等问题。对规划保留的村小,各街镇乡、村要协助学校保护好校产。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预留教育控制用地,城镇住宅小区开发要根据建设规模和居住人口,规划配套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确保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的学校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切实解决新建住宅小区学生入学问题。开发区规划建校用地,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不得变更其用途,不得减少学校用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把村小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居民点内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规划目标,努力形成布局合理、方便入学、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服务网络,进一步缓解城区学校班额过大的问题,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区学校班额的正常化。
(二)统筹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
1、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有步骤、有计划地统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重点是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解决好农村学生住读问题,确保住宿生生活质量。强化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图书的装备水平,完善相关功能用房设施、体育设施,加强学校食堂、厕所、饮水设施和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新建学校要符合《标准》要求,改扩建学校参照《标准》执行,禁止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超标建设豪华学校。
2、切实加强村小建设。在均衡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村小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村小的办学条件。各教管中心、小学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县教委《关于加强村小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足教育〔**〕22号)要求,加强对村小校舍场地的规划建设、维修管理,特别是村小的校舍、场地、设备、设施、图书等,做到配套、规范。
3、统筹配置学校设备设施。一是结合市教委规定和我县实际情况,统一全县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均衡配置。二是加快学校“班班通”建设步伐,继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举,稳妥推进”的思路,加快农村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和资源应用管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的整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在2010年,全县农村初中和街镇乡中心小学全部实现“班班通”,规划保留的村小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实现农村村小光纤或ADSL宽带联网。
(三)统筹配置和优化师资队伍
1、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按照市里规定的编制标准,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对地域广、生源较分散、校点多的农村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倾斜教职工编制,保证这些地区教职工编制的基本需求。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保卫、生活管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人员编制,寄宿制学生在200名以上的农村中小学,要保证一名专职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编制,每增加300名寄宿制学生,增配一名卫生保健人员编制。严格控制学校人员编制,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挤占和挪用学校教职工编制。
2、统筹教师队伍培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学校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的综合素质,统筹新一轮教师教育技能全员培训、班主任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级干部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市关于“本级财政年投入师资培训工作的专项经费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规定,由县财政足额安排教师培训资金,用于教师全员培训。
3、建立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完善城区中小学干部、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轮岗支教定期服务制度。城镇学校新提拔的校级干部,必须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挂职锻炼的经历;农村中心小学新提拔的校级干部,必须有1年以上村小工作经历。城镇学校教师要轮流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支教,时间应在1年以上;农村中心小学教师应轮流到村小任教,无村小工作1年以上经历的中心校教师不得晋升中级及以上教师专业职务。积极鼓励、引导城镇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到空编的农村学校任教,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新聘农村学校教师应至少工作满5年后才可申请调离;城区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应先到农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建立县级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县内边远贫困地区定期讲学、支教制度,以及农村校长、教师到城镇学校培训学习制度。
4、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逐步在县内建立统一的教师津补贴标准,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中、高级教师职务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倾斜。农村中小学教师申报中级及以下教师职称,外语原则上不作为必备条件。具备教师资格的大中专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的,其见习期直接执行定级工资标准。实行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制度,做好2年一次的教师节表彰工作。
(四)统筹学校结对帮扶工作
继续探索一所城镇优质学校帮扶一所或多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机制,在县域内统筹实施城镇优质学校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工作,在小学首批20所学校实施“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的基础上,启动小学第二批和初中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在“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中,要从实际出发,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内容;以资源共享、互助互动、优势互补为途径;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办学为目的,按照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努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五)统筹蓝天助学工程
1、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立大足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和扩大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范围。统一建立全县贫困学生数据库,按照县慈善会、县教委《关于设立大足县慈善助学资金的通知》(足慈善发〔**〕5号)要求,认真做好助学资金的募捐和管理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救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辍学的问题。
2、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将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工作规划,确保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享受到平等义务教育;进一步办好县特殊教育学校,完善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教育功能,完善普通义务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六)强化素质教育工作
1、坚持全面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切实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广泛深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免费开放适合学生成长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场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创建和优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环境,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等工作。贯彻落实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强化健康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进一步提高艺术课课堂教学质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学生军训工作。
2、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切实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加强义务教育过程的质量监控。注重教学过程评价,积极引导教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上,进一步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成长的质量监测体系。
3、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继续扎实开展课改工作,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规范中小学作息时间,并将锻炼时间纳入课程计划安排。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指导扶持力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
4、深化招生考试改革,促进生源均衡配置。坚持小学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对口安排,严禁初中阶段学校以任何形式的考试录取新生、以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促进生源均衡配置,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现象。禁止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为重点校和非重点校,禁止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步采取多元化录取方式。
(七)强化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1、增加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深化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逐年提高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比例,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将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2、落实已出台的义务教育筹资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市里对区县教育的转移支付资金足额安排用于教育,并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已出台的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安排用于义务教育,城市建设配套费中用于教育部分要按规定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3、统一安排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在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时,应在均衡安排的基础上,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同时,加大监督力度,严格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严禁侵占、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教育资金使用安全。
(八)强化组织领导和督导考核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调查研究和联系点制度。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确保整体推进。县政府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和推进工作;县教育、财政、人事、发展改革、编制、建设规划、国土房管、审计、卫生、公安、通讯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协调配合,采取特殊政策,大力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依法履行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等义务教育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开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组织有关人员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解决意见或建议。通过对《推进农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解决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发展差距大、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规律和办法,有效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完善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有关部门联系农村学校的制度,将办学条件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列为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的联系点。一位县级领导或一个县直部门联系一所或两所中心校,有关领导干部和单位要深入学校,帮助学校解决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实际困难。
2、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考核。建立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制度,县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对街镇乡、有关部门、教育管理中心、中小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督导考核,将督导考核结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考核。
- 上一篇: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 下一篇: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