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报告

时间:2022-10-28 03:46:00

导语: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进行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预计**年全省生产总值13340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28160元,超过34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两千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分别达到2115亿元和1067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4.1%和14.7%。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年的11∶52.7∶36.3调整为**年的6.5∶53.5∶40。粮食生产保持基本稳定,效益农业取得新进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8.8%和21.8%,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4%。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金融、房地产、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1.6%,完成480个示范村和5060个整治村建设任务,改造和建设通乡、通村等级公路4.3万公里。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64.4%提高到75%以上,城市化水平由48.7%提高到55%左右。欠发达地区发展势头良好,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的支出五年累计336亿元,年均增长17.7%,25个欠发达县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下山搬迁农户6.3万户、21.5万人。海洋经济加速发展,**年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比**年增加1.3倍,主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8亿吨增加到4.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102万标箱增加到554万标箱。“五大百亿”工程顺利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里程由627公里增加到1866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由49个增加到81个,空港年吞吐能力由1160万人次增加到1490万人次,6000千瓦以上电力装机容量由1557万千瓦增加到2855万千瓦,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由7223公里增加到13392公里。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其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7.1%提高到6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投资、财政等体制改革取得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度减少。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资本、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年进出口总额107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68亿美元,年均增长31.6%。利用外资取得长足发展,实际直接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5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4倍。对内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五年累计2402亿元,年均增长24.5%。全社会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提高到2.3%。**年初中入学率、初中升高中比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6%、91%和34%,分别比**年提高2.9、16和21个百分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86个县(市、区)2460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群众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开发区园区和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效明显,耕地得到切实保护,五年建成1300万亩标准农田。节能降耗工作深入推进,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下降19.6%。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扎实开展。除二氧化硫外,“十五”期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九五”期末有所下降,八大水系、运河、湖库地表水64.9%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三类及以上标准,比“九五”期末上升10.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5%。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五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4‰。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1.3%和7.4%。**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9123亿元,比**年增加1.3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39.2%和43.5%下降到33.8%和38.6%,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9.9和46.4平方米提高到26.1和55平方米。通电话和有线电视的行政村比重达100%和85%。覆盖城乡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全省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五年累计457亿元,年均增长23.7%。五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2%以内。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形成了包括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司法援助等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基层民主继续扩大,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平安创建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

**年,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办好十个方面实事的目标如期实现。

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严格土地管理,及时下达和落实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积极盘活土地存量,保证重点建设用地需要。大力推广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科学合理围垦滩涂,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加强电力项目建设和电力运行调度,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全年投产560万千瓦发电机组,电力紧张状况明显缓解。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一批水利工程顺利实施,海水淡化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166万吨,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91公里,改造省道县道砂石路面6161公里。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加强对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督促检查。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

围绕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落实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等产业带规划年度实施计划,推进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积极实施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努力做好镇海炼化大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的推进工作。加快推动发展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开发区园区功能,积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中科院等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40家,落实专项资金支持省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全面部署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编制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部署实施“991”行动计划和“4121”示范工程,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推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完善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暂行办法。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深入实施外贸出口“四个多元化”战略,加强出口品牌建设,努力推动外贸出口结构优化和平稳较快增长。成功组织日韩经贸活动、法国中国浙江周、港澳浙江周等重大活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快大通关建设,努力提高口岸效率。

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统筹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改善132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条件,解决14万人饮水困难,完成20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2350公里清水河道建设,“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分别达64.8%和65%。省财政新增投入3亿元,在全省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制定和落实“农民健康工程”政策,各级财政加大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11个设区市如期建立了惠民医院。部署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完善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省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88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全年下山异地脱贫6.3万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3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1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180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0.9%和97.3%,50万名困难家庭中小学生接受免费教育,529万人次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6.1万各类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稳定房地产市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450万平方米,84%的市县实施了廉租房制度。编制和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类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17.5%、11.6%和28.6%。继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排查污染源,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省级财政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7%。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推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重点建议和政协重点提案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年,我省遭遇了建国以来罕见的多次强台风袭击。面对灾害,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深入一线指挥,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全省上下团结一致,奋力防灾抗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全面开展救灾工作,中央支持和全省各级财政安排救灾资金12.4亿元,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可医治,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非典等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和考验,面对要素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面对社会矛盾增多等压力,全省人民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克难攻坚,保持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使“十五”时期成为我省综合实力提高较快、改革开放取得较大进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得到重大改善的时期,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公安干警,向各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中央各部门和在浙各单位、兄弟省市区,向热心支持浙江现代化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提升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加大,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问题有待解决。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安全生产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的任务还很艰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

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坚持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左右;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更趋合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各省区前列。

——体制机制和对外开放形成新优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繁荣,初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城乡、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努力缓解城乡、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公共服务有较大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左右;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阶段性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扎实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国民教育、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医疗卫生和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省份建设有效推进。

——依法治省得到明显加强。“法治浙江”建设成效显著,政府职能全面履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从七个方面作重点报告。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新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民主管理形式,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化,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建设,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做大,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培育中心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强化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着力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等产业带发展规划,优先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大力发展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推动“块状经济”加快转型提升。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业特色强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一批产业层次高、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建筑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分类管理和政策扶持,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和大批创新企业,促进产业竞争能力提升。

(三)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合理划分并逐步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建立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体系,努力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坚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内聚外迁”和生态经济先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百亿帮扶致富、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支持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力争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进一步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沿海港口规划建设和资源整合,加快建设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和临港工业三大基地,依靠科技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海洋产业。增强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着眼于适度超前、综合提升,继续推进“五大百亿”工程,增强水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提高综合运输和信息应用效能,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能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四)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全面开展节约用水,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约用水机制;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推广应用再生材料、替代材料和新型材料;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开发和全面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消费方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4121”示范工程,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继续推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城市环境管理力度,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执行碧海行动计划。强化引导约束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加强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废弃物排放等标准规范,实行鼓励资源节约和加强污染防治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繁荣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浙江精神,推进文化“八项工程”和“四个一批”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素质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基础教育抓均衡、高等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结合、终身教育抓体系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健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卫生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组织实施“奥运争光工程”,加快推进“小康健身工程”。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组织推动人才培育和开发载体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六)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探索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和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健全残疾人保障机制,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老年服务产业,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建设“法治浙江”,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努力建设民主健全、法治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

(七)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信用浙江”,积极推动要素市场建设,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事政企政资分开,深化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健全行政许可制度,创新政府调节管理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培育优势出口主体,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完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进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互动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强境外资源的合作开发,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完善涉外经济体制,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创新外经贸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大通关建设,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合作,主动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不断扩大与港澳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努力吸引国内优质要素来我省投资发展。

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继续支持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军事设施保护,广泛开展“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十一五”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一定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努力工作。我们坚信,在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三、2006年政府工作的

主要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06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和这次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完善举措,努力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上有大的进展,努力在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上有新的突破,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上来,着力推进投资结构优化、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消费需求扩大,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一是优化投资结构。综合运用规划、政策和信息等手段,加强投资方向引导,抓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一批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和重要装备制造等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技术改造“双千”项目。按照“保护、保障、挖潜、集约”的要求,加强土地资源保障和集约利用,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要,科学合理推进滩涂围垦和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做好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资金筹措和平衡,引导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重点项目的投入。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运用好各类专项资金,支持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企业创立国际品牌。加强出口加工区建设,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要素保障,积极做好进口工作。健全对外贸易预警系统,发挥行业组织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好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与价格指数挂钩的制度。推动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引导金融机构发展消费信贷,严肃治理教育和医疗乱收费问题,改善城乡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推动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和合理开发,扎实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抓好煤炭、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配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进一步推进大通关建设,加快建设电子口岸。积极推动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意、信息、中介、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努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五是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制定降低能源消耗规划并落实年度实施计划。制定和施行一批促进资源节约的标准规范,引导和推动高耗能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扩大阶梯电价实施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阶梯水价制度,推进燃煤、燃气等价格改革。推动企业、居民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分解落实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4121”示范工程年度目标任务,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一是切实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搞好市域、县域总体规划,推动城镇、村庄布局优化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深化研究提升县域经济和培育中心镇的政策,促进农村产业、人口向城市和中心镇集聚。二是深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施“强龙兴农”工程,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大户和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推动科技兴农,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标准化,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加强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业生产小额贴息贷款,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三是改善农村环境条件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落实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农民健康工程”各项政策,推进“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四是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和权限,规范机构设置,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提升。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推动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持一批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学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引进一批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形成一批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绿色化工等行业产学研联盟,继续抓好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创新动力机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完善和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和创建自主品牌,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在更大的范围整合和激活各类科技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和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促进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三是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和项目建设。围绕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和强化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项目,力争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推进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循环经济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进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研究制定促进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措施,探索工业用地竞争性供地方式。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好开发区园区的整合、提升和扩容工作,完善开发区园区功能,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园区在集聚优质要素等方面的作用。加强面向国内外的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好重大投资推介等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污染小的优势项目,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支持企业建立境外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合作开发资源。进一步做好外事、侨务等工作。推进浙沪、浙苏的市场互通、产业互补、设施共建、信息共享、环境共保与金融合作,加强与西部、东北和中部等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工作。

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以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启动建设软件技术、生命科学、电子通信、现代物流等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研究制定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心打造文化产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继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组织开展百万职工健身等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第十三届省运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注重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等问题。

大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落实好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综合运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项目优先安排等多种手段,深入实施百亿帮扶致富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支持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镇建设和发展。健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结对帮扶制度,继续做好选派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支教工作,建立选派高年资城市医师进驻农村制度。发挥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积极拓展“山海协作”领域,探索建立“山海协作示范区”等多种形式的平台和载体,加快欠发达地区开放发展步伐。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分类指导和评价,深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继续做好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扶持政策,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就业工作。依法做好以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加大高风险行业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作力度,研究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做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努力使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加强收入分配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做好军人退役、转业和军属就业安置工作。二是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全面实施八大水系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启动八大水系流域水质、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排放等自动监测系统。抓好印染、造纸、固废拆解三个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生态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三是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继续深化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努力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开展对海塘、重要江堤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避险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财力、物力和政策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更多地运用规划、产业政策、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改善政府经济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深化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行政监督。以“五五普法”为重点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发扬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机关工作制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各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加强教育、监督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府廉政建设。

按照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要求,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实事:一是实现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0万人。二是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万、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5万,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三是省级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城乡低保家庭老人白内障复明工程。四是实现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90%、通村公路硬化率80%,争取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新增100万,解决15万人饮水困难。五是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00万平方米,全省所有市、县全面实施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完成5000户农村低保家庭的危旧房改造。六是累计完成800个示范村和8000个整治村建设,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0吨。七是完成5万名困难群众下山异地脱贫。八是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省财政对各地免收的学杂费进行转移支付,其中对欠发达地区实行全额转移支付。九是送8万场电影、1万场演出、200万册图书到农村。十是“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分别达到75%左右,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

各位代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