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意见
时间:2022-10-27 05:29:00
导语: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届**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任务。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届**全会专门研究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目的就是要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论述了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部署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全党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五个方面的能力。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了改革精神,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略,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文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届**全会精神上来,不断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市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同肩负的重任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思想水平滞后于时代需要,业务能力落后于发展要求,对实施依法执政尚处于初始阶段,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有待加强;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缺乏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创新理念;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全市各级党组织务必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从而更加自觉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榆林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精神,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主要任务是:围绕中央确定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要求,在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进程中,推动全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学习好、运用好、创新好党执政的经验,密切联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素质与能力的实际,切实增强执政意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在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事务过程中,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使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榆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步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实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全面、更协调、更持久。解决榆林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加快发展。榆林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正处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有条件而且必须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的“三大目标”,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有效机制。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和项目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草、羊、枣、薯等四大产业,培植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大扶贫开发和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加快“三农”裂变,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解决南北县区、工矿开发区和农业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要高度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切实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认真搞好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工作,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逐步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北部县区与南部县发展“三个互联互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在继续保持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劲增长势头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资源丰富和国家重点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模式,以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推动力,全力推进煤向电力转化、煤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重点打造煤电载能、煤制油、煤盐化工、油气化工等四大产业链,实现各大产业集群化和相互支撑配套。要着力培植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化集团,扭转和转变目前的分散、小规模、各自为政和对资源低价竞争的状况。大力推进由大上项目到上大项目的转变,提高资源开发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使我市形成资源节约型、效益型和科技型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保证和促进全市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轨道。
三、以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为重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和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发展上要努力取得大的突破,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由现在的建筑、服务业领域向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化工产业、城市公用设施、文化、旅游、教育、交通等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全面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民间资金;推进担保体系和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使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在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下大力气精简审批事项、改革审批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和强化市县两级投资环境110。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大力吸引区域外民间资本和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榆投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同时,要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和区域经济协作,推进外贸主体和市场多元化,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
四、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机制和方式
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发展战略和思路、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决策重大问题。市委和各县区、乡镇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措施、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策,经常性的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职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立足我市实际,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规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规律。
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一步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
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程序和方式,逐步扩大选民联名提名代表候选人的比例,扩大具有履职能力的非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对应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决策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都要提交其依照法律程序审议决定。支持人大依法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表达人民意愿的作用。
继续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派合作共事,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制度,真诚接受派监督,巩固同党外人士的联盟。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落实《市委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决定》,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政协通过委员视察、审议提案等形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做好宗教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榆林发展上来。
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单位的民主管理,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巩固和完善村委会直接选举,搞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加大人民群众对权力运用的监督力度。
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坚持依法治市,自觉把执政方式纳入法制轨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委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杜绝以权压法的现象,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严肃查处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的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提高国家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市委工作规则,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清理和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群众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七、加强和完善决策咨询系统,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执行的水平和效率,实现决策落实到位有效。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决策咨询系统,加强决策咨询机构和体系建设,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基础之上。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下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凡属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都要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充分发挥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各位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八、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首要任务。善于运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结合榆林的实际,不断推动全市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为改革开放提供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
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统一思想和塑造形象结合起来,大力宣传我市在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具有先进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设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的三大目标过程中的重大成就、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理,重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和批评,不能让舆论监督“放空炮”,把舆论监督融入我市的大监督系统,完善新闻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努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积极探索适应我市大开发大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群体的思想问题,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市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各县区各行业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校园、企业和社区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活跃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搞好青少年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榆战略,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
以我市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料为基础,依托科技教育资源,发挥教育科技在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基础性、拉动性、持续支持性作用。整合各级各类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教育发展格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勤学基金的作用,落实和完善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助学基金的作用。倡导和鼓励终身学习,加大学习型机关创建力度,推动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壮大科技投入主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群众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认真开展农村法制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建设具有先进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近期和扯规划。通过建设文化大市,实现产业导入文化,文化提升产业的良性互动。以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黄土文化、草原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纽带,突出陕北文化特点,组织开展一批有规模的文化活动,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培养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建设大漠风情旅游文化长廊,构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体系。以榆林城区为中心,以红碱淖、红石峡、白云山、统万城遗址为景观,开发建设塞上风光旅游区;通过区域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推出一批文化品位高、内涵丰富、旅游环境好的旅游景区景点和专项旅游项目,增加观赏性内容和参与性项目,扩大旅游环境容量,开辟具有黄土文化、大漠风光及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干线,形成榆林旅游网络的新格局。
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届**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要不断加强社会系统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制度保证。要结合《决定》精神,处理好北部县区和南部县、工矿开发区与广大农业区优势产业和困难行业的关系,高度重视和关心相对落后的区域、困难行业和弱势群体。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使全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全市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以“你我一起行动、打造诚信榆林”为主题的诚信建设系列活动。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把学会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不断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组织、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本领。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持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关心群众疾苦,以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为重点做好群众工作,关注城乡涉贫人口脱贫致富,帮助弱势群体度过难关。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完善大病救助基金和法律援助中心,逐步扩大社会福利,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做好“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城乡群众“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既要关心和服务群众,又要宣传和教育群众,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增强全局意识、法律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正确处理实现个人利益和反映正当诉求方式的关系,共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十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善于协调处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及群体内部的利益关系。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注重汇聚和分析社会舆论情况,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强化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的意识,完善和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广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增强敏锐性和预见性,抓早、抓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牙状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安全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处理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坚持领导靠前指挥,各方面协同运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关心支持部队建设,重视军政军民团结,发挥“双拥”光荣传统,加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榆林”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贯彻“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与暴力恐怖活动。
十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按照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大、**届**和**全会精神引向深入。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学习考核,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注重干部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把学习的实际成效作为评价党员和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校、宣讲团体和各级干校的作用,落实市委《干部培训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市外对口帮扶地区培训。努力实现干部培训的制度化、经常化。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大规模对全市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
十三、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
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五湖四海,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和考验。注重培养选拔妇女干部。要重点选配好党政领导班子的正职,严格控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重视县区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逐步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逐步加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干部交流。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结构,逐步减少人大、政协领导职数。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创造活力。目前,榆林大开发、大发展最缺乏的是人才,制约榆林发展的也是人才。要不断创新观念,突破传统模式,拓宽用人思路,确立开明开放的人才观,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建设榆林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来,以“第一资源”保证“第一要务”。继续实施盘点一批、培养一批、借一批、调一批、聘一批的办法,深入开展“两带一帮”活动,聘请国管、省管专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决策咨询的导师,落实“三给一罚”政策,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大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储备和人才市场,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稳定和用好人才,激励人才带动和激活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防止、纠正和严肃查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实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认真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行党委全委会票决、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探索建立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干部考核奖惩制度、干部职务职级相结合制度。探索建立调整不称职干部和选拔任用干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落实好市委《关于加强干部考核的意见》,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健全“以德入围、以绩入选、以才取胜”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干部考察“三个一”监督制度。积极推行县区党政正职人选票决制。推行领导岗位激励机制和末位淘汰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坚持每进必考、轮岗离岗等制度,解决公务员队伍知识和年龄老化问题。
十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重点在提高“三级联创”活动的质量上下功夫。继续抓好在基层党支部开展建立学习型、创新型、带动型、制度型、激励型的“五型”党支部活动,带动学习型农村广泛深入开展。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好万名干部下乡包村工作,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开展以强村带弱村、党员带群众、富裕户带困难户和帮项目、帮技术、帮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三帮三带”工作。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农村工作机制,保证农村“四创建、一整顿”活动能够高质高效开展,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化制度的要求,继续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做好停产、关闭、破产等国有企业党的工作。抓好非公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工作。围绕强化功能、服务群众,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继续加强对机关、学校、文化团体等党建工作的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同时做好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的入党工作。及时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切实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是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十五、坚持和健全民主集制,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
继续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再教育,保障党员权利,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稳步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建立党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制度,加强党代表同选举单位党员的联系。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根据《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坚持并完善市委和各县区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增强党委集体领导功能。全面贯彻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严格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增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能力。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维护班子团结,主要领导要带头发扬民主,做团结的模范和表率。自觉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保证政令畅通。
**、以监督“一把手”为重点,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市委《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实施细则》,立足于用制度来管人、用制度管住一把手,进而带动整个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经济快速发展与干部廉洁良性互动。进一步抓好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表彰勤政廉政典型,强化警示训诫工作,促使全体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以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重点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特别是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
十七、继续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五型”机关创建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创建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在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提高服务效率,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积极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保证党员干部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在工作中努力克服因循守旧、呆板教条的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坚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大力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种评比、达标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集中精力抓大事。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狠抓工作落实。继续搞好乡镇职能转换试点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善于总结经验,实现干部职能由管理干预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切实抓好对市委《意见》的贯彻落实。要深刻领会党的**届**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决定》和《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密切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在各县区各部门如何把实现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同现阶段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如何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本地区本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素质结合起来,明确自身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要继续充分发挥“四位一体”督办系统的作用,围绕促进落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和目标,进一步完善督办思路和督办方法,安排好督办工作,切实保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市委和县区党委主要领导同志要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和解决贯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
- 上一篇: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
- 下一篇: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意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