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建设意见

时间:2022-10-24 09:08:00

导语:新型城市化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型城市化建设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精神,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不断增强城市对渔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规划提出的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就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一)充分认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意义。“**”以来,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城建设初具规模,定海、新城、沈家门城区“三组团”城市中心区框架已初步形成,南生活、北生产的本岛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正在实施,市域整体布局、城乡互动的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定海、沈家门老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岱山、嵊泗两县城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大岛建、小岛迁、陆岛连”战略深入实施。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1%。同时,我市城市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海岛土地资源紧缺,集约利用水平较低;中心城市规模偏小、布局较散、功能尚弱,与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管理相对滞后;渔农民非农化进程相对缓慢,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等。“**”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对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建设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岛花园城市,努力构建海岛和谐社会。

(三)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联动推进城市化和新渔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渔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渔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渔农村辐射,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坚持集约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化和空间土地利用集约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

??坚持和谐发展。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围绕提升生活品质,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居民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宜居城市。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形成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以港兴市,打造海岛花园城市

(四)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围绕建设“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现代渔业”四大基地,全面实施“中心城区现代化、本岛城乡一体化、主要大岛城镇化”战略。确定我市群岛空间布局为“一主三副”发展轴线,**本岛实施“南生活、北生产”城乡一体化,中心城市空间形态为“三组团两点”带状城镇组群,即新城、定海城区、沈家门城区组成中心城区,朱家尖、老塘山为两个发展点。优先发展“三组团”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亭、菜园县城和金塘、白泉、六横、衢山、洋山等中心镇,建立起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相结合,规模不等、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

(五)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以港兴市、以景优城,打造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塑造“桥、港、岛、海”海岛城市特色。新城要着眼于服务海洋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培育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区,构建金融、保险、会展、商贸、中介、信息等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加快形成海洋经济产业的研发和生活基地。要大力推进市政道路、管网、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商业、菜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商务区和高星级酒店建设,促进商气、人气集聚,努力打造我市的政治、文化、教育、服务中心,现代化的海岛生态新城。定海城区要加强城市内涵发展和旧城改造,提升生活品质,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海岛港口城市。沈家门城区向东港开发区拓展,突出沈家门渔港特征,展现渔都风情,建成全国著名的渔港、国家重要的海洋开发基地。

(六)重视推进城镇建设。坚持把中心镇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要求,注重发展特色,加快规划和建设,提高中心镇和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高亭、菜园县城建设,打造具有海洋海岛魅力的特色城区。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制定和落实有关培育政策,加快形成一批经济实力比较强、建设用地比较少、就业岗位比较多、生态环境比较好的中心镇。大力实施“大岛建、小岛迁、陆岛连”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做好双转渔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工作,鼓励渔农村人口在市县域范围内向城镇、重点开发区转移,引导渔农村人口城镇化。

(七)推动渔农村小康社区建设。以全面实施市(县)域总体规划编制为抓手,按照**市村庄布点规划,编制中心村规划,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渔农村社区,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中心村,推动渔农村社区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系列工程,重点规划建设好一批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环境卫生良好、城市文明有效辐射的渔农村小康示范社区,形成布局合理的渔农村社区体系。结合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力争五年内全市182个渔农村社区全部建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体制创新”的小康社区。

三、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城市带动渔农村发展能力

(八)加快提升城市经济,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以提升工业层次、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线,加快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依托中心城区资源优势,促进要素集聚、企业集群,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加大科技人才工作力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按照“一体两翼”产业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产业布局,发挥海洋海岛优势,加快发展3×3重点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城乡产业内在联系,以工业化带动渔农业现代化,以现代渔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

(九)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港、桥、岛”一体化目标,超前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为重点,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和旅游观光线路,建设贯通新城、定海、沈家门的城市快速通道、城区主干道,及一批公交营运场站和公共停车场库,尽快形成多式联运交通换乘和衔接系统。加快城市供电、供气、给排水、通信等地下网管的改造和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网管一体化建设。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渔农村延伸,重点加强渔农村道路、供水、用电、通信、垃圾处理等社区民生基础设施,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交网络化、供水一体化、供电同网同价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渔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和道路亮化、硬化、绿化比重。

(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继续加强城市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商业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健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拓展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照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城乡一体化配置,建立健全以城镇为依托、城乡衔接、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加快提高渔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卫生强市六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改善渔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渔农村教师待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

(十一)坚持把节约土地放在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把节约土地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依法严格审批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调整城乡居民点布局和用地结构,逐步形成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节约用地水平挂钩的政策。大力发展省地型建筑,提倡在中心城区建设高层和小高层住宅,积极开发低丘缓坡和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认真落实各项节水措施,推广新型环保供水管材,逐步推行生产生活分质供水,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城市综合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快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全面推广新型墙体等新建材,加快推进散装水泥向渔农村覆盖,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

(十二)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城市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抓紧启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改造,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综合利用工作,做好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集中处理工作,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加大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等废气和烟尘、粉尘、扬尘等污染物治理力度,全面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开展城市噪声综合整治,营造清静的人居环境。

(十三)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以创建具有海洋生态和海岛特色的国家级生态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绿色生态**建设,重点实施生态廊道、城镇景观林带、沿海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改造“四大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海岛花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和保护城市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格依法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确保城市饮水安全。加强城市绿地保护和建设,继续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和谐城市

(十四)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大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观音文化的影响力、海洋文化的吸引力,注重城市营销和城市形象推广策略,加强“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群岛”品牌宣传力度,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严格依法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城市规划建设注重体现地域自然、人文、历史特色,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和自然风貌,使城市兼具历史积淀和时代特征。大力实施海洋文化名城“六大工程”,加快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展览馆等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东海明珠”和“海岛百花”工程,大力引导文化工作者送文化到渔农村,扶持渔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乡镇(街道)及新社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加快发展海岛群众文化。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文化创新,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

(十五)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加强城市居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科学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继续加大拆违力度,稳步推进危旧建筑和背街小巷改造,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着力解决“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街容市貌。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创建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创建文明城市的合力,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十六)加快建设和谐社区。按照“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要求,加快建设和谐社区。深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加强渔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完善社区社会救助、卫生保健、纠纷调解、治安防范、权益保障、信息咨询、慈善捐助、老年福利、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办理公共事务、组织居民活动和提供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全面开展科普、文化、卫生、体育、法律进社区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十七)加强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切实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加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出台政策、完善管理,加快旧城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和“城郊村”的拆迁、建设、安置和撤村建居工作。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外来流动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强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强化对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的监管,保证城市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供给安全。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手段,积极推进“数字城管”,提高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

六、加强领导,加快把城市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十八)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按照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全面推广市(县)域总体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全面实施“阳光规划”,积极推进规划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对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规划的统筹管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协同建设。加强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县)域总体规划的衔接。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十九)建立完善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统一投融资平台、统一项目建设、统一资产处置的城市基础建设新模式,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政府负债规模合理控制在省限制水平以下。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相适应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投资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深化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积极探索和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健全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

(二十)提高城市工作法治化水平。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关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改革和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执法稽查机构建设,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懂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队伍,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

(二十一)进一步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把城市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市推进城市化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城市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层层负责,环环相扣,落实政策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