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新三年实施意见
时间:2022-10-23 04:33:00
导语:环境保护新三年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08〕7号)和《浙江省生态省建设2008—2010年任务分解书》要求,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市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我市“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两创一促”总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市为龙头,以污染减排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今后三年的努力,到2010年,确保实现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一)污染减排方面。
工作目标: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1%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以上。
主要任务:
1、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建立污染源普查的数据信息库,夯实污染减排的基础工作。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结构减排。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关闭小火电机组任务,加快拆除链条炉,淘汰落后小煤炉、小锅炉,取缔国家禁止的落后生产工艺。
3、推进减排治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完成小干污水处理厂一期、定海污水处理厂二期和白泉镇、朱家尖街道、衢山镇、六横镇等省级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在2008年底前完成**朗熹发电有限公司两台发电机组的脱硫设施建设。
4、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督检查,加快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建设与联网工作,完成省下达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任务和运行维护工作。
5、建立规范的企业污染源排放统计台帐制度,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核查、预警、考核和公告等制度建设。
(二)水污染防治方面。
工作目标:全市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以上。2008年、2009年、2010年,全市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比例分别达到85%、95%和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50%以上。
主要任务:
1、在合理调整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修订《**市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
2、切实加大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的力度,完善信息沟通和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
3、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快建设饮用水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
4、加快推进河道的治理和水污染防治,确保全市重点河道水质稳步改善。
(三)工业污染防治方面。
工作目标:基本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基本消除工业污水直排,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飞行监测达标率在80%以上。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100%。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工业危废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93%以上,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置。完成省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
主要任务:
1、继续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整治工作,定海盐仓工业区块、干石览海洋食品产业区块、普陀六横台门工业区块、岱山高亭个私工业区块完成污染整治任务;开展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化工、印染、电镀及造纸等行业的环境整治和规范工作。
2、加快推进污染治理的设施建设,在提高企业自身的污染物治理能力的基础上,推进集中式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完成市固废处置中心建设并达到省级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在重点企业设置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环境监督员,实施环境安全监督员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监管。
4、加强企业放射源的管理,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建立企业重点放射源的监控设施。
5、加快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境监督管理,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开发区各类污染物处理系统,全面完成省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
(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
工作目标: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废水达标率85%以上。市区及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部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大于330天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级以上城市比例大于70%。
主要任务: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城市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进程,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管,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纳管率、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率。
2、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在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面达到无害化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实现垃圾处置资源化。
3、加强城市大气防治,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加强餐饮业油烟治理,严格控制燃煤小锅炉建设,加大原有燃煤锅炉的改造。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防治工作,建成县以上城市机动车尾气监测体系,有效防治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4、加大城市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城市噪声达标区范围,加强城区范围内工业企业噪声治理,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噪声和建筑噪声。
(五)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方面。
工作目标: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7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5%。建立万亩高效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区;完成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示范村建设任务,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3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行政村覆盖面达85%以上。秸杆利用率达85%以上。村庄周围宜林荒山和迹地更新绿化率达95%以上,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
主要任务:
1、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管理,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切实做好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加快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2、统筹规划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临近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乡镇和行政村要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人口分散乡镇、村和海岛可以实施生物技术、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
3、按照“户三包、村收集、镇压缩、县处置”的方式及海岛农村“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和就地焚烧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
4、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减产增效技术,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发使用有机化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广秸杆综合利用。
5、积极推进农村河沟治理和长效保洁工作,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工程,美化村庄和村居环境。
(六)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面。
工作目标:有效控制海洋环境污染,扭转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恶化趋势,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主要任务:
1、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严格执行持证排污制度,确保达标排放,控制排海污染总量。
2、建设或完善港口、码头和船舶修造企业用于处理油污水、污(废)油、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设施,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和排放污染物稳定达标。建立船舶油污水接收处理体系,加快推进集中式的油污水处理中心的扩建。新建、改建、扩建涉海工程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3、加强对涉海的工业、农业和生活等陆域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和总量控制,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状况。
4、建立海水监测、赤潮监测与预防体系和溢油应急计划、船舶污染应急反应机制。
(七)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
工作目标: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达90%以上,累计创建绿色矿山11座以上。“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70%以上。确保土地退化指数小于15,提升标准农田总体地力,积极开展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创建,示范区内农田土壤重度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10%,中、轻度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左右。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比重达到40%以上。新增创建4个省级生态乡镇,累计1/3左右的县(区)达到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要求,1个县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市区基本完成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岱山县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标准,嵊泗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要求。
主要任务:
1、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创建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完成土壤污染修复任务。
2、统筹规划宕口布局,从严控制宕口开采。加快推进大桥沿线、主要道路两边宕口治理和废弃宕口的治理工程,做好宕口的边坡整治、复绿和景观修复工作,加强宕口的生态环境保护。
3、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做好河道的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
4、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沿海防护林、城市景观林等建设,提高森林、绿化覆盖率。继续开展殡葬改革和坟墓治理,全面推进生态葬法。
5、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完成生态市、县(区)创建任务。
(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方面。
工作目标:完成全市环境监控平台建设并实现市与县(区)联网。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的自动化建设,完成省下达的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建设任务。做好环境监控平台、企业在线环境监测设施和环境自动监测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上传完整率和准确率达90%以上。市及县(区)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执法监察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环境污染突发性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主要任务:
1、加快市、县(区)环境保护部门的的环境监控平台建设进度,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行。
2、加大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建设的力度,确保完成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的建设任务。
3、积极推进环境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切实加强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提高设施设备的完好度、安全运行率和数据准确率。
4、按照国家对市、县(区)环境监测机构、执法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要求配置相应的人员和设备,并积极做好标准化创建工作,按时通过国家的标准化验收。
5、建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配置应急设备,做好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要积极引进和支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适合海岛特色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省、市及县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淘汰类的项目禁止进入,对目录中的限制类项目限制进入,确需引进的,必须选择生产工艺先进且应进入三类工业园区或规划许可的特定工业区块。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水产品加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二)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作为水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坚持本地水资源开发、大陆引水和海水淡化并重,着力抓好饮用水工程建设。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合理调整和界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修订并实施《**市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禁止一切向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的行为以及各种可能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开发建设和生产活动。加大合格规范饮用水源达标区创建工作力度,加强水源上游居民居住区的环境整治,禁止畜禽养殖,拆除向饮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建设生态绿化隔离带。加大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监测力度,增加监测频次,建立预警机制,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三)加强环境监管,严格环境准入。把生态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发展的决策阶段,积极推行规划环评,准确把握区域环境容量和行业的环境影响,合理确定产业布局,严格控制环境影响。环境准入要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产业政策、环保标准及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不予开工。要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监管。要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实施企业环境信用公开承诺和环境事件公开道歉制度,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的自律性。
(四)严格环境执法,加大执法力度。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超标排污、偷排、漏排、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等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强飞行监测工作,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实行停产整改,对整改无望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针对不同时期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执法专项检查。建立健全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和程序。强化联合执法机制,完善环境犯罪案件移送程序,提高环境执法的力度和效果。进一步加大环境行政处罚的力度,切实扭转排污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
(五)运用市场机制,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因地制宜、多元投入的工作思路,通过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等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投资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推行由专业化的环保服务企业向排污单位提供有偿服务的污染治理机制。加大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进一步加大排污费的征收力度,提高企业的排污成本,以经济的手段促进企业污染物治理;要加快城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的纳管率、处理率和达标率。
(六)持续实施生态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组织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创建具有海洋和海岛特色的国家级生态城市。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改善海岛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禁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努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产品,坚决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任务。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电等新工艺和新技术,积极探索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
(七)加强环保科技研究,切实强化环保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在环保科研中的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环保新科研、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污染治理的能力和效率。加大适合海岛特色的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加快引进和发展环保产业,提升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水平。大力培养环保技术人才,不断提高环保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加强环保的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根据实际需要,配足、配强环保工作力量。要按照工作的需要调整和设置相应的环保机构,配置必要的人员。要在重点乡镇或片区设立环保派出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环保工作。配备必须的执法、监测和应急处理的装备,提高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环保队伍。
(九)建立健全环保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建设。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和环保监督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推行排污权的有偿交易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全面实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的收费政策,逐步提高污水处置和垃圾处置的收费标准,建立与治理、处置成本相一致的收费机制和价格机制,积极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深入开展环保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活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党校和行政学院要继续将环境保护政策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自觉履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职责。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崇尚自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的公开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十一)创新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政府“一把手”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要逐级签订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认真落实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将生态环保三年行动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对生态环保工作的行政监察。
- 上一篇: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意见
- 下一篇: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