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渔农村建设意见
时间:2022-10-23 04:29:00
导语:新渔农村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两创一促”总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2008〕25号)精神,结合**实际,现就我市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我市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1、今后几年,我市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创一促”总要求,深入实施“暖促”工程,切实抓好“五个一批”,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充分调动渔农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着力提高渔农民创业创新能力,积极为渔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突出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渔农村增美,强基础、抓重点、创特色,又好又快地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
2、2008年,我市新渔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渔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渔农民持续增收。渔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以上,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特色渔农业基地和渔农民二、三产业创业示范基地(点)。
--培训转移一批渔农民。新培训渔农村劳动力24400名,新增渔农民转移就业8000名,新培育一批渔农民转移就业带头人。
--帮扶一批渔农村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通过各方努力,减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低收入家庭600户。
--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渔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0%以上;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达到85%以上;渔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人均筹资水平140元;新解决饮用水安全人口6.04万人;完成70个村的村庄整治工程;建设市级绿化示范村19个;在已整治村中实施污水治理村60个;改厕1.5万户。
--深入开展小康社区创建工作。创建小康社区37个,完成各类示范点建设20个,建成和谐文明新社区15个。
二、优化渔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渔农业
3、推进现代渔业发展。以节能、安全、高效为重点,推进渔船船型和装备改造升级,调整作业结构,创新作业方式,完善渔业生产体制,在总量稳定的基础上,做精做强捕捞业。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大洋性为重点的远洋渔业发展,加快发展渔港经济区,大力扶持发展休闲渔业,有序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现代渔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用现代工业化、信息化成果武装渔业,提高渔业生产率。
4、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蔬菜、瓜果、茶叶、花卉、苗木、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集中扶持一批优势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和骨干基地,促进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蔬菜、生猪、禽蛋等农副产品自给率,建立和完善渔农产品安全监测工作机制,确保全市渔农产品供给稳定和质量安全。
5、鼓励发展休闲观光渔农业(渔农家乐)。把发展休闲观光渔农业(渔农家乐)作为现代渔农业发展、渔农民增收的一个切入点,积极引导,加大扶持,强化服务,不断规范,提升档次,建设精品,着力打造海岛风味浓郁、海洋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渔农业(渔农家乐)品牌。
三、创业富民,以创业促进就业,不断拓展渔农民增收路子
6、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渔农民创业增收的带动作用。坚持把渔农民增收的重点放到激励渔农民创业就业上来。抓住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海岛乡村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鼓励引导渔农民从事和发展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大宗货物加工等产业上下游的配套产品生产和后勤保障服务业,拓展渔农民创业渠道,促进渔农民就业增收。根据各地实际,有效培育一批渔农民二三产业创业基地。
7、强化经济强镇(中心镇)建设对渔农民创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经济强镇(中心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两个反哺”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经济强镇(中心镇)建设中,加快产业培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集聚,努力为渔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致富和安居乐业的机会。落实“强镇扩权”政策,完善行政职能和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渔农民和企业进镇创业,特别要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地区块状或特色经济对渔农民创业的促进作用。
8、积极鼓励渔农民自主创业。在发展一产的同时,鼓励渔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家庭工业、来料加工业、海陆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休闲观光渔农业和社区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充分发挥渔农业龙头企业对渔农民就业增收和渔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开展渔农民转移就业带头人培育活动,进一步做好渔农民就业培训示范点建设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帮扶更多的渔农村劳动力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和介绍就业,促进渔农民收入增加。
9、不断提高渔农民创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进一步突出技能培训和预备劳动力培训,努力使渔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实现就业和增收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渔农民就业培训工作与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洋运输、海洋旅游、高效渔农业等本地主导产业的结合,强化订单式、定向式、委托性的培训服务,努力提高渔农民就业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建立健全覆盖海岛乡村的就业培训网络,完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提高渔农民培训和就业动态管理水平。
10、进一步完善渔农民创业就业的政策环境。研究制定鼓励渔农民创业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营造全民创业的宽松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进一步降低渔农民进城创业就业的门槛,认真落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法规和政策。
11、扎实做好低收入人群的增收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工作措施,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完善低收入渔农户档案,因户制定扶持办法和项目。稳步推开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多渠道探索低收入人群的创业增收脱贫路子。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做好跟踪服务工作,防止“脱贫返贫”。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美化渔农村环境
12、启动新一轮村庄整治工程。落实全市村庄示范整治现场会精神,以“三清、四改、五化”为主要内容,实现整岛整乡、成片推进,2008年,对“两线一点”(即329国道沿线、疏港通道沿线和旅游风景点)周边村庄进行环境与设施的优化美化,完成70个村庄整治和60个整治村提升工作。继续开展渔农村环境卫生专项保洁整治行动,建立完善保洁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加快中心村建设和空心村改造,积极推进村庄整理和宅基地置换,鼓励建设多层公寓,引导渔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新增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中心村建设。进一步加强渔农民建房管理力度,保证渔农民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用地节约、质量安全、立面美观。继续推进渔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
13、加强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本岛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城市管网设施向渔农村延伸,2008年,抓好17项渔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6.04万名渔农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继续实施通村联网公路建设,同步改善渔农村客运设施,在村主干道硬化基础上,抓好通村达户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入户道路。扎实推进渔农村污水治理、电气化建设、电网改造、绿化造林、信息化建设以及渔农村通讯线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渔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探索渔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确保安全、有效运行。
14、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继续抓好**中心渔港、沈家门中心渔港、高亭中心渔港、西码头中心渔港等一批重点渔港的建设、升级改造工作,发展渔港经济区。加强重点渔村渔港码头修造,改善渔村生产生活条件。
15、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大陆引水二期工程、拦水工程、海水淡化、千库保安、清水河道、海塘水闸加固等工程建设,2008年,完成100公里河道整治,实施以**本岛为主的21条39公里的标准河道整治,年内完成21条20公里。实施开展3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年内完成20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
1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强化产业基地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农业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抗灾害能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廊道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道路沿线两侧绿化带。
五、加快发展渔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
17、加大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实施力度。全面推行十五年基础教育制。进一步改善渔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渔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渔农村配置的力度,完善城市教师对口支援渔农村教育工作机制,加强渔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渔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确保渔农村后备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继续实施渔农村贫困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助学行动和渔农村学生就读海洋经济急需、紧缺专业奖学行动。
18、健全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和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渔农村社区公共卫生网络。大力发展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渔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巩固和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和筹资额度,提高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继续实施渔农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惠民医院、渔农民流动医院,建立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渔农村服务的制度。建设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开展卫生强县(区)、卫生强镇(乡、街道)创建活动,加快提高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水平。
19、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和保基本、广覆盖的要求,建立渔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抓紧出台《**市渔农民养老保障暂行办法》和《**市渔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继续实施“以奖代保”政策,并逐步与渔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接轨,通过几年努力,全面建立起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渔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做好渔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确保应保尽保,完善渔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继续深化助困、助残、助医、助学、助老、法律援助等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的住房、医疗保健及其子女教育等保障制度。
20、繁荣渔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结合“浙江东海明珠乡镇”、“浙江体育强镇(乡)”和“**海岛百花乡镇”创建,加强乡镇综合文体站和社区(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完善渔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网络,改善渔农村体育健身条件。确保文化下乡经常化、制度化,培育发展渔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和体育健身组织,鼓励渔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经常、持续开展,让广大渔农民群众在各类文体活动中接受教育、感受快乐、享受文明。
六、深化渔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21、不断完善渔农村社区机制。加大撤村建社区力度,稳步推行“一社区一村一经济合作社”的运作形式。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职能,促进社区与行政村关系和功能的协调,更好地推进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2、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好的乡镇、村给予表彰和支持。探索和规范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
23、加快改造城中村、城郊村。加快推进城中村、城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经营体制,完善分配方式。遵循发展与稳定并重,依法办事,“一村一案”的基本原则,把握好村级集体资产处置的关键环节,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实质性地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
24、创新渔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快发展和完善规范渔农业专业合作社。根据各地实际,有效探索渔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渔农村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经营机制。探索和完善捕捞渔船合作化、公司化经营模式,推进渔农业向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管理合作化、公司化发展。积极推进政策性渔农业保险,不断完善渔农业担保体系,进一步增强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加快培育渔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大对渔农产品、渔农物资等配送中心、连锁店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民信箱”等信息化服务网络。继续做好乡镇科技特派员等工作,强化渔农业科技服务。
25、大力发展渔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在坚持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的原则下,创新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物业、租赁经济,不断提升集体资产质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加强社区(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督管理,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社区(村)的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支持、建立特色产品基地、异地置业等形式,增强社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七、加强渔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渔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和渔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26、加强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确保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健康顺利进行。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四民主一公开”制度,切实保障渔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配好配强社区(村)干部,加强社区(村)干部培训,提高社区(村)干部的工作待遇,建立完善社区(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稳定社区(村)干部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新渔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队伍。
27、推进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对渔农民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加强现代渔农村的政治参与意识、现代渔农村的生活环境意识、现代渔农村的创业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渔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新渔农民。改进渔农村宣传教育方式,创新宣传教育的方法,力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生动有效。深入开展以乡风文明建设,城乡文明共建,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的“建小康社区、树乡风文明、创和谐文明社区”主题活动,不断推进渔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力提升渔农村文明程度。
28、加强渔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深化“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村”创建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完善渔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乡镇”。制定出台《**市外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探索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八、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29、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渔农村的总量和比重。各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渔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提高政府土地出让受益用于渔农村建设的比例。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加大金融服务“三渔”、“三农”的力度,加强对新渔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有效增加信贷投入。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渔农村建设,通过盘活渔农村资源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渔农村建设,努力实现新渔农村建设多元化投入。企事业单位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新渔农村建设公益性项目捐赠建设资金,在不超过其年度总利润总额12%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
九、进一步形成新渔农村建设的合力
30、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协调、整合、凝聚相关各部门的力量,细化工作任务,强化部门考核,形成步调一致的工作节奏和整体工作合力。继续在有关部门中开展“我为新渔农村建设做什么”活动,通过媒体平台公开工作职责和工作承诺,推动职责履行和舆论监督。联系各行各业特点,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在新渔农村建设创业创新的先进典型和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进一步营造全社会支持新渔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在提高结对实效、创新扶持形式、丰富共建内涵等方面下功夫,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商企业、部队军警等社会各界与渔农村社区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新渔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选派优秀干部到渔农村工作,选拔优秀指导员到各级领导岗位担当重任,推进新渔农村建设指导员选派驻点制度建设。
十、进一步加强对新渔农村建设的领导
3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落实领导责任,把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党委“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分工抓,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等方面,充分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各部门服务“三渔”、“三农”意识,从感情上、思想上、工作上贴近渔农民,政策上倾斜渔农村,推动工作重心下移。继续推行市领导小康社区创建联系点制度,根据创建对象的调整,相应调整市领导小康社区创建联系点,重点联系基础薄弱社区。切实加强对新渔农村建设的督查考核,建立完善定期汇报和督查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完善对新渔农村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全面推进新渔农村建设。
- 上一篇:食品安全工作会议讲话
- 下一篇: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