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意见
时间:2022-10-23 01:08:00
导语: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现就推进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地、各部门必须从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社会救助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动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面开展。
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方针,健全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救助政策和措施的配套衔接,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推动平安和谐云南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最困难、最需要救助的人群入手,小范围、低标准起步,抓好各项救助制度的落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和救助工作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三是突出重点、分类救助。从困难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分类实施救助,注重制度建设,着眼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层次分明、体系完整、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四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加强各项救助制度的互联互补和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
(三)目标任务。从2006年起,在全省逐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广泛参与,制度完善、政策配套、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网络健全、保障有力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三、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以下岗失业人员家庭为重点,切实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做好特殊困难行业和企业困难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规范家庭收入核算办法,健全工作环节和操作程序,不断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分类施保,完善分类管理,重点照顾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适当照顾有特殊困难的低保家庭,鼓励和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劳动自救,自主创业,切实增强救助效果。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根据物价指数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救助标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并积极探索货币以外的其他救助方式,切实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加强低保与其他保障线的衔接,完善低保对象优待办法,妥善解决低保对象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对农民工等群体的救助措施和办法。
(二)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继续完善以救灾分级负责制为基础,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坚持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制度,健全灾害紧急救援及应急响应机制、救灾联动机制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强化灾情信息管理和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全面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规范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和冬令、春荒灾民生活救济工作,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强减灾机构和队伍建设,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三)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将符合供养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行财政为主供养。合理确定供养标准,足额列支保障经费,全面落实供养待遇,切实做到“按标施保”,确保五保对象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乡镇合并后的闲置资源,加快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五保供养条件。积极支持敬老院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加快自我发展,提高供养水平。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供养工作。
(四)稳步推进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抓紧建章立制,落实职责任务,明确救助对象,合理确定标准,积极筹措资金,及时对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常年贫困人口实施定期定量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逐步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直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农村困难家庭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完善救助办法,健全工作机制,保证资金投入,规范操作程序,实现城乡低保工作协调发展。
(五)扎实开展城乡医疗救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和我省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程序,落实救助资金,完善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城市困难群众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总结试点经验,扩大实施范围,逐步在全省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细化优待办法,及时为患大病的农村困难群众提供有效的医疗救助。
(六)切实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依法界定救助对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救助管理服务网络,落实救助政策和关爱措施,保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完善救助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治问题,进一步做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此外,要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众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加大教育救助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免一补”政策和民政部、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完善救助办法,切实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救助,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益。推行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采取发放租赁补贴、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等方式实施住房救助。加强就业援助,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帮扶政策和优惠措施,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实施司法救助,按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减免诉讼和服务费用,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切实加强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
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一)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强化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把社会救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健全领导机制,落实领导责任。要成立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一组织协调本地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救助工作顺利开展。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增加对社会救助的投入。要加强社会救助基层管理服务机构建设,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以低保为依托,以街道、乡镇为主要平台的社会救助基层管理服务网络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改善工作条件,确保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可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要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结合低保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要抓紧制定完善救助工作法规、规章,建立健全与社会救助工作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二)认真落实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发挥部门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民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社会救助的综合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共同研究制定社会救助工作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财政部门要根据救助工作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落实社会救助资金预算安排,加强对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用于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教育部门要制定和落实教育救助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就业援助工作,配合做好城市低保和医疗救助工作,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衔接。卫生部门要制定完善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费用优惠、减免服务的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并做好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工作。建设部门要制定廉租住房政策,缓解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司法部门要制定法律援助的政策、措施,指导各级法律服务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发展改革、民族、农业、工商、税务、扶贫、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要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合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三)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事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社会救助事业。要深入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网络,推动社会捐助工作制度化和经常化。同时,积极推进“爱心捐赠超市”建设,探索社会捐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要完善社会捐赠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各项救助工作,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社会化。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培育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支持他们依法开展募捐和助医、助残、助学、助困等活动,为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继续扩大福利彩票发行,通过福利彩票、社会捐赠、国际合作、慈善活动等多方筹集资金,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要深入开展“定点帮扶”和“接对帮扶”等工作,组织志愿者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种“义工”服务,不断探索实施社会救助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要适应建设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需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优良、甘于奉献的干部充实到社会救助工作队伍中,并加强政策、业务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素质。广大社会救助工作者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勤政务实的作风为困难群众服务,不断开创全省社会救助事业的新局面。
(五)强化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检查。要依法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健全社会监督检查机制,实施有效的纪律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完善社会救助公示制度,结合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救助政策和资金的落实情况,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发展。
- 上一篇:健全城乡社会救助意见
- 下一篇: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