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时间:2022-10-21 06:13:00

导语: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引进、使用、稳定人才的相关政策,在培养、吸引、用好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工作投入偏低,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形成等。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人才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在手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造就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各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加速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才总量增长和素质提高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打破传统的以学历和职称界定人才的观念,树立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重要标准的新人才观。在人才界定上,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人才。按照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二)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创新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抓好“普九”工作成果的巩固提高。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及时发放,保证上级转移支付中的教育部分全部落实到位,保证学校危险房屋及时改造,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工作职能,推动农村和城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力争三年内,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现在的8.2年达到8.5年以上,市区和50%以上的县(市)达到“双高”普九标准。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根据社会需求,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吸纳能力,力争三年内,使市区高中阶段入学率由现在的60%达到85%以上,农村由现在的40%达到65%以上。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高中活动,努力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市区要建2所国家级重点窗口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各达到2000人以上。各县(市)都要建1所省级示范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各达到1500人以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主导产业的需求,重点围绕林纸、医药、石化、能源、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畜牧业和外经贸等主导产业调整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专业对口的职业技术人才。适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中突出抓好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学院建设,通过对市区分散的技工学校实体合并,建立综合性、高层次、规模化的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以焊接技术、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等热点专业为重点,根据社会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办学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三年内将其提升为技师学院。努力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结合实际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使高等教育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改善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采取实体合并或挂靠联合等形式,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打破现有高校隶属关系、层次界限、所有制形式,创建集普通高校、地方大学、成人高校和社会力量办教育为一体,规模大、质量高、实力强、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品牌高等学校,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三)加强各类人才的终身教育培训。开展人才终身教育培训重大意义的学习宣传,在全社会树立起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求实、创新、拼搏、攀登的科学精神,诚信、团结、协作、奉献的人文精神和以补充、拓展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教育培训的规划和计划,重点制定实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培训计划、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中高级实用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城镇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计划、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等。按照市人才培训五年规划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分内容开展人才培训。以培训理论素养和战略思维、提高领导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为重点,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每年轮训干部达到全市在职干部的五分之一以上;以依法行政、信息化和电子政务为重点,开展公务员培训,每年轮训公务员达到五分之一以上;以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重点,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达到五分之一以上;以提高市级重要专业技术人才和各领域学科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培训,通过境内境外考察学习、进修深造、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形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技能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采取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名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加强技能人才的岗位培训,使高技能人才每年以15%—20%的幅度增长;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进一步强化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建设,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劳务输出培训等,加快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和实用人才。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带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重点探索以城镇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配合的学习型社区建设。各街道办事处普遍建立辖区人口文化档案,全面掌握辖区人口文化现状和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组织开展或协调推荐辖区人口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和各种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规范化的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开放的社区教育体系和社区教育网络。

(四)建立教育培训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在不断加大各级政府教育培训投入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团体、集体和个人出资办学,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教育培训专用资金制度,各用人单位都要按照资金总额不低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设立教育培训专用资金,用于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和人员培训支出。建立人才培训抵押制度,由用人单位根据不同培训情况,收取被培训人一定数量的培训抵押金。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专项资金、银行贷款、国内外公益性教育培训项目和经费,拓宽人才教育培训投入的渠道。发挥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教育培训职能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国家、省、市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开发

(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完善群众认可的党政人才评价制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建立起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党政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县(市)区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改革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制度,把群众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坚持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提高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质量。探索建立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以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结构化面试等方法,开发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测评技术。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测试、测评、审批和培训,取得《**市企业经营者职业资格证书》、《工商管理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业绩考核制度,以企业经营成果、经营者管理能力和经营业绩的数量、质量指标作为主要内容,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提高国资、审计部门和纪检、工会组织的参与程度,建立健全企业年度审计和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对确实不胜任和不称职的经营者,按照聘任合同的规定予以解聘。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学科带头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和各类专业技术奖项的评定中,实行行业认定、专家评议、群众和社会认可相结合的评定方法,严格工作标准和程序,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建立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

(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行党政人才公开选拔制、差额选任制、任期制等,特别要逐年增加和扩大党政干部公开选拔的数量和范围,力争三年内使公选干部数量达到同期提拔干部总数的20%,范围上由副职向正职扩展。开展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海推直选”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实施《**市党政机关内部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全面推行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定实施《调整不适合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暂行办法》,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为优秀党政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事业单位行政首长负责制、中层领导岗位竞聘上岗制、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人事制等,转换用人机制,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坚持市场配置、组织推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任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签订聘任合同,实行契约化管理。制定高级职业技能人才选拔办法,开展经常性的业务考核、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和技术难题招标等活动,为高技能人才一显身手提供机遇和舞台。

(七)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事业、工作和专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定位引进人才。定位引进人才可采取调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投资兴办企业等形式到我市长期或短期服务。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通过合作生产、技贸结合、短期办班、互相走访、人才交流、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在项目引进、论证、咨询、嫁接、委托、转让中实现人才共享。鼓励有专长的人才跨单位、跨部门、跨县(市)参与新技术开发、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实行“兼职兼薪”或“多职多薪”。鼓励埠外科技人员带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管理经验参与我市项目建设,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支付报酬。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由政府人事部门牵头,公安、教育、劳动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设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特事特办,提供周到、快捷的服务。凡定位引进人才到机关工作的,可直接聘任中层领导职务或任命同级非领导职务,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可不占单位职数,博士、硕士在编制已满的情况下,允许先进后出。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受编制限制,工资待遇放开,用人单位可根据其专业水平和原收入情况与本人协商,重新确定其报酬。到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工作的,可不受职数限制。到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可直接认定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留学人员在国外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可直接到人事部门办理相应的职称资格。对辞职、离职或被辞退后来我市工作的急需短缺人才可予办理重新录用手续,工龄连续计算。引进人才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可直接办理落户手续,配偶、未成年子女可随迁,免收任何费用。配偶工作原则上由接收人才的单位负责安置,特殊情况,组织、人事部门可指令性安排适当工作。子女在中小学就读的,由市、区教育局负责办理入学手续,优先进热点小学、初中和重点高中就读,就读学校不得收取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建立引进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为不能定居在我市的引进人才提供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可购置商品房以成本价出售给引进人才居住。各级政府可建造人才公寓,采取借、租、售等方式提供给引进人才居住。财政拔款行政事业单位定位引进人才来我市定居工作的,发给3至5万元的安家补助费,所需经费由政府和用人单位分别负担70%和30%,工作满5年的,安家费全部归个人所有。企业定位引进人才来我市定居工作的,企业可自主发放安家补助费。到企业工作的硕士生每人每月发给工作津贴1500元,博士生每人每月发给工作津贴3000元,所需经费由政府和用人单位各负担50%。每引进一名急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同级政府一次性资助10至30万元的科研启动金;每引进一名急需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同级政府一次性资助5至10万元的科研启动金;引进其他各类人才,由用人单位安排必要的科研启动金。凡引进市(地)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一经确认,享受我市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对引进人才,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情况自行提高生活待遇标准,报酬不受限制。在党政机关部分特殊岗位试行聘用政府雇员办法,面向国内外,为市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国际商务谈判、电子信息化建设、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招聘特殊人才,实行特岗特薪。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机关充实公务员、事业单位补员一律实行凡进必考、公开招录。

(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资鼓励相结合,强化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完善党政人才的激励机制。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工资与国民经济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政人才,可以安排到重要岗位工作、破格提拔或提高职级待遇。对有重大经济贡献的,可根据贡献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造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专利、发明、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比例和办法,搞活企事业内部分配,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对特殊人才可采取特殊的分配方式,在自主创收范围内,不受工资总额限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逐步推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薪制,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挂钩。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用智力、技术成果和管理才能作为股份入股分红。对通过研制开发、推广科技成果转化获得重大经济利益的,项目重点科技人员可按一定比例提取所得利益,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50%的该成果股权收益,成果转让时可享有不低于20%的转让利益。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获得市级科技特别奖。其中,特等奖30万元,一等奖15万元,二等奖10万元,三等奖5万元,四等奖3万元。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实施鼓励技工岗位成才政策,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法,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打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对生产实践中确有绝技绝活、能够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和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参加技术比赛的优秀选手,曾解决生产中关键性技术操作难题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技术工人,在承担重要生产项目中起关键作用的首席技工等,都可破格晋升为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福利待遇。加快建立技工凭职业技能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立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发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凡在我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籍、所有制、身份、档案的限制,均可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公务员可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可获得职业资格。退休后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可参加职称评审或考试。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激励,具备条件的,可充实到各级人大、政协组织中。对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可积极培养入党,可破格提拔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强化社会舆论激励,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各类人才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成就。

(九)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时足额为各类人才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保险、工伤保险等,切实保障人才的社会保险权益。修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参保办法,出台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积极做好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化过程中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工作。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十)加快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进一步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人才市场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扶持解决人才市场场所建设滞后问题。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在人才市场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化、产业化人才中介组织,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加速人才市场政策制度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人才市场真正建成功能完善、机制健全、制度配套、指导及时、服务周到的人才服务机构。

(十一)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开拓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强化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系统、规范的人才评价系统、科学的人才价值咨询系统、全方位服务的人事系统、择业指导系统、高层次人才中介配置系统等,提高人才市场的综合服务水平。

(十二)建立健全人才市场运行规则。制定完善人才市场交易规则、行为规范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人才市场健康运行。制定完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中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认真做好案件受理、调解仲裁、监督执行等工作,妥善处理和解决人才流动中的争议问题。加强人才流动中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合理性、有序性。

(十三)积极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把由政府相关部门所属、适合人才服务机构负责的工作职能逐步归属人才市场,理顺工作关系,强化人才市场职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逐步推行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

四、突出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高层次党政人才的选拔,重点是选拔复合型高知识层次优秀人才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班子。今后几年,着重选拔第一学历在本科以上且经过实践锻炼、政治素质好的高知识层次人才到各级领导班子任职。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0%左右,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50%左右,科、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以上学位的具有一定数量。每年考录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市、县(市)、乡直党政机关工作。优秀企业家的选拔,重点采取公开选拔、择优竞争的方式,实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把优秀人才选拔到企业经营管理岗位。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论坛建设,组织知名企业家和学者交流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水平。以学科带头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高级职业技能人才、优秀乡土人才等为重点,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选拔。根据我市经济欠发达、人才工作投入不足的实际,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抓好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支撑作用、决定企事业单位命运的市级重要专业技术人才的命名管理,用有限的财力保证和提高重要人才待遇,用市场手段对重要人才实行特殊管理,千方百计稳定重要人才,发挥重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十五)制定和落实鼓励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待遇。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可根据需要,实行年薪制、高薪制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多种分配方式,额度与用人单位约定。对采用专利技术或其他高新技术使单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从新增利润中确定一定比例的金额奖励个人。市级学科带头人、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每人每月发放津贴300元,市级重要专业技术人才每人每月发放津贴1000元,所需费用由政府和用人单位各负担50%;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5年管理周期内,每人每月由市政府发放津贴300元。凡在我市工作的国家级和省级专家、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级重要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市工作的博士生、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其子女上小学、初中学习可以在国办学校中自主选择,升高中学习享受一中、二中、朝中教师子女同等待遇。市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在我市工作的硕士生,其子女升高中学习,中考录取时照顾10分。在事业单位领导岗位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工作需要、本人意愿和健康状况,退休年龄放宽至62周岁,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退休年龄放宽至65周岁。

(十六)建立高层次人才分级管理制度。各县(市)区委、市直党委都要分层次建立一批本地本单位高层次人才队伍,制定培养目标和措施,明确选拔条件和标准,出台激励措施和办法,落实相关政策和待遇,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十七)建立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各级党政领导采取自选和组织认定相结合的方法,每人确定3至5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联系对象,通过电话、书信、走访慰问等形式与高层次人才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调动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积极性。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八)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深刻把握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内涵,认真履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整合力量、提供服务、依法管理的职能,妥善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十九)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做到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的同时考虑人才需要,研究人才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专门工作机构,负责人才工作规划制定、政策研究、检查指导、组织协调等职能。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抓人才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建立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第一责任人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建立人才工作层层分解的目标责任机制、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落实机制、党政一把手跟踪问效的反馈督查机制,推动人才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十)加大人才工作投入。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人才政策落实、人才工作阵地和设施建设等。市委、市政府在保证每年15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足额到位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专项资金投入,为我市人才开发、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