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实施意见
时间:2022-10-21 08:34:00
导语: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县级机关各委、办、局、社、司、院、校党委(总支、支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强化为民服务中心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市委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工作,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民服务的质量,整体推进我县基层党建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现就我县强化为民服务工作,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县、乡、村、户四级联动为民服务网络体系,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代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目标任务:以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四化”工作目标为保障,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联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构筑好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及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二、大胆创新,构建县、乡、村、户四级服务网络体系
(一)深入联系群众,建立联系群众网络
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委委员、党代表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桥梁作用,使之形成“上连组织、下连群众,上下联动,畅通民意,服务社会”的联系群众网络。一是要确定联系对象。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以三至五户为宜。在确定联系对象时,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联系对象中既要包括农村致富能手、特困户、上访户等社会群体,又要涵盖个私经济、企业等各阶层代表,联系对象不能交叉。二是要在村委会、村小组显要位置对“三联系”情况进行公示,联系对象门口要统一悬挂“三联系户”标志牌,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要确定联系方法、途径,通过与联系对象走访、谈心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党员群众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及时为党员群众解决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对“三联系”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梳理,提交党委会分析研究解决。党委每月要召开专题党委会,分析研究处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要进一步深化民情恳谈、“党群连心卡”等各项制度。积极创新恳谈方法和形式,坚持每季度深入基层恳谈不少于一次,健全民情恳谈“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的网络体系,畅通群众提出诉求、表达心声、出谋献策的渠道。同时,要积极创新和探索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党群连心卡”等联系服务群众途径,对党员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真正使群众话有说处,理有讲处,事有办处。
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领导干部接待日等相关制度。每个领导干部要有相对固定的联系点,保持与基层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经常性联系,坚持每月下基层联系不少于一次,并以点带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使之形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网络体系,推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步上新的台阶。
要实施好“三校”进村活动,即党校、成人技术学校、老年大学进村,党校和成人技术学校保证每月进村一次,老年大学每年进村不少于4次。各乡(镇)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措施,抓好“三校”进村工作,不断丰富服务群众的方式和渠道,创新服务群众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搭建平台,构建为民服务网络
要着力加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巩固和充实为民服务中心(站)的力量。发挥好县便民服务中心、各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村级为民服务站及共产党员中心示范户在基层为民服务工作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形成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县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和各乡(镇)为民服务中心要推行“一站式”、“阳光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服务模式;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全部实现“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制定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中心围绕社会转,部门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群众转,使之更加充满活力;通过发挥“共产党员中心示范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三农”服务措施更加贴近群众,农民群众更加满意。各乡(镇)党委、村党总支要强化对村级为民服务中心(站)的建设,结合实际,科学定位,明确职责,使之形成以乡(镇)为民服务中心为平台、村级为民服务站为支点、“共产党员中心示范户”为触角的网络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要将“数字党建”作为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的重要载体,不断丰富建设内涵,创新建设载体,打造以宣传、教育、指导、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数字党建”网络。一是要强化“数字党建”网络支点建设。各乡(镇)要积极投入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不断完善党建工作网络的内容和形式。各乡(镇)党委、县级机关各扶贫挂钩单位要群策群力,支持帮助村级党组织推进“数字党建”网络建设。每个村要确定3至5户经济基础好、致富本领强的党员户为“共产党员中心示范户”,通过“中心示范户”的“双带”作用,让“数字党建”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使之形成“上连组织、下连党员群众”的网络体系。二是要整体发挥“数字党建”网络体系的功能,及时将县、乡(镇)、村(居、社区)的党务工作和活动告知广大党员群众,为党员群众解读政策、消除疑问,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并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要积极探索网络办公模式,加强“数字党建”网络办公自动化体系建设,实现县、乡、村、户四级联网办公,同时,通过网络体系为党员群众提供在线咨询业务,网上预约等服务,尽可能通过网络为党员群众办理登记、申请、审批等一些简便的业务工作。四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通过“数字党建”网络,由党员对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发表意见建议,并就自己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探讨交流,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组建队伍,创新为民服务工作方式
县级机关各职能单位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继续充实为民服务先锋队,关注群众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定期、不定期深入群众中开展法制宣传、送医下乡、科普知识宣传、文艺演出等服务活动,卫生、司法、文体等为民服务先锋队要继续坚持好每月一次的服务,并不断扩展服务外延与内涵,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帮助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各乡(镇)、村也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组建完善科技、政策咨询等为民服务先锋队,定期深入基层开展为民服务。
(四)上下联动,推动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要建立县、乡、村、户四级上下联动、互动协作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析研究处理问题的责任制。要明确县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和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在为民服务网络体系中的职责和任务,以创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为切入点,健全和完善县、乡、村、户四级统筹协调、联动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乡、村、户四级网络在为民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整体推进全县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形成“上连机关、下联群众、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齐抓共管、一心为民”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是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益探索。各乡(镇)党委、各单位要切实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整合资源,使基层为民服务工作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为民服务体系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也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党委书记是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的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是具体责任人,要落实责任制,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为民服务工作格局。
(二)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明确职责,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强化县、乡、村、户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各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抓好自身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帮助挂钩扶贫联系点建立服务网络。涉农单位要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建立服务机构,购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及时提供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协助所在乡(镇)、村抓好服务网络的配套建设。同时,县委将组织人员定期对各党委开展为民服务网络体系情况进行督查,了解各党委的工作进度和工作实效,指导、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乡(镇)党委也要对为民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督促检查,确保此项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县委将把各单位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纳入永葆先进性·“云岭先锋”工程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在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工作不力或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县委将对责任人实行诫免谈话,主要领导要向县委作出书面说明。
(三)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各乡(镇)党委在工作中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认真开展好本乡(镇)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和调整党建工作思路,充分体现特色,抓出1—2项特色工作,力求出亮点、出特色,以点带面,使我县基层党建工作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
(四)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各乡(镇)党委、县级机关各党委(总支、支部)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上报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宣传此项工作中呈现的亮点、特色,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 上一篇:非公党建统计报表通知
- 下一篇:基层党建示范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