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工作意见

时间:2022-10-20 06:49:00

导语:加强人才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人才工作意见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发{2004}9号),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

1、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必须有坚强的人才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类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把人才强市战略同科教兴市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起,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二是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工作的目标要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因发展而改进,人才工作的成效要靠发展来检验。三是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实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造就人才。四是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人才培养配置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完善富有**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工作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水平。五是必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努力集聚各类人才,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3、加强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我市人才工作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要围绕一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两个重点(高层次和城乡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抓好三个环节(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四支主体队伍(党政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城乡技能型人才队伍),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推进和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一是人才问题不断增加,年均递增10%以上。到2010年,全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2万人,企业高技能人才达到2万人;二是人才结构和分布进一步合理。优化年龄、文化结构,协调配置产业、县区、城乡间的人才力量,在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人才群体的密集区;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与环境不断优化。在全市上下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和鼓励人人干事创业的优良社会环境。

二、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强市战略基础

5、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培养人才。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5%;重视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到2010年,高等教育各类在校人数达5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申报**市高级技工学校;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

6、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一是根据各类人才特点,制定实施各类人才培训规划。围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五年内使各类在职人员普遍轮训一遍。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抓好党政人才培训,每年重点培训市管干部260人左右,乡科级干部2600人左右;以提高战略思维、开拓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落实好《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加快知识更新;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抓好城乡技能型人才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0万人次,“绿证”学员1万人,优秀农村青年4000人。力争到2010年,全市45岁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有60%以上达到中专学历水平。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国、求真、拼搏、奉献、协作和诚信精神,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党外人才。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采取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在职自学与脱产学习相结合、项目培养与高新技术研修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争取开通涉外培训渠道,选派一定数量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型高级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定期选派乡科级青年干部在本市范围内实行上挂或下派锻炼;分层次选送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和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三是健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实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逐人建立学习培训档案,组织实施年度考核;实行学习情况检查通报制度,定期对每个单位接受教育培训的人数、方式、效果进行督促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完善在职学习制度,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健全带薪学习制度,安排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带薪学习,保证带薪学习人才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探索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或部门推行计算机、英语、法律等技能知识任职资格考试。

7、构建和完善多元开放的能力培训体系,优化和整合培训资源。充分挖掘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校、成人学校、培训中心等多种培训阵地的潜力,鼓励办学场所、图书资料、情报信息、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向社会开放;积极引进市外培训资源,扩张人才培训实力,提高人才培训水平;建立人才培训市场准入制度。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对不符合标准的取消其培训资格;积极推行重点培训项目政府招标制度。各级财政支持的培训项目要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培训单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训投资回报机制。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促进人才培训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

8、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科学的人才观,落实“四不唯”的要求,建立以业绩为核心,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一是以群众认可为重点评价党政人才。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二是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重点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三是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重点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四是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评价技能人才。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级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为农村实用人才评定技术等级。

9、建立以公开、公正、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一是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尤其是专业性较强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改革方法,规范程序,逐步实现由检验评价知识到检验评价综合能力的转变。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破格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在后备干部选拔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研究探索对机关部分特殊岗位试行政府雇员制度及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聘任制的实施办法。二是以推进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采取公开选聘等方法,挑选市内外一流经营管理人才到企业任职。三是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市事业单位全面实行聘用制,除政策性安置人员外,补充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进人员实行人事。制定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的实施办法,规范直接聘任、公开选聘、推选聘任、竞岗聘任、提名聘任等形式,明确聘任者的任期和责、权、利。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中层领导职务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及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加快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以聘代评的改革步伐。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一是要加快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市统一、分门别类的人才基本数据信息库和人才供求信息收发平台;二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确立用人单位和人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是完全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人才择业自主权,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三是积极推进人才中介组织的市场化。要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允许有资质的国内外人才中介机构依照相关规定进入我市;四是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的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

11、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一是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四支人才主体队伍”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在不涉及国家安全、不影响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不侵害原单位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不违反聘约的前提下,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二是积极举办和参加大型人才交流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双向选择”搭设平台,探索举办人才交流活动的新路子。有关部门要继续办好茶文化节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活动,有条件的县区要积极举办县域人才市场活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三是要发展人事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

12、鼓励人才向基层、农村和企业流动。积极争取省以上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到市、县区挂职或担任科技副职,为每个县区配备一名科技副职。继续采用选调或公开选拔等方式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担任科技副职。制定鼓励人才到贫困县区、乡镇创业的倾斜政策,在土地使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惠;制定对口扶贫单位、市内人才相对集中单位向贫困地区进行人才支持和智力扶贫的具体办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定期抽调人员,赴贫困县、乡工作1-2年;县以上教育、卫生系统中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卫生医护人员,要轮流到乡村对口工作一年以上,并作为评聘职称、评选学科带头人、入党、评先和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制定《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见》,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大学生到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工作。

五、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13、建立与业绩紧密结合的分配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一是结合完善公务员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适当拉开不同职务和职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职级的激励功能;二是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扩大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主决定内部分配。鼓励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工资待遇完全放开;三是结合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经营业绩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直接挂钩,不断改善收入结构,逐步建立与市场价格接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四是制定人才资本产权分配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创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经法定机构评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的,所占注册资金的比例不受限制,由投资各方约定。科技人才承担政府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直接实现产业化的,成果完成人可获50%的知识产权。

14、建立以贡献大小为依据的奖励制度。研究制定**市人才奖励办法。设立“**市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实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每四年选拔一批,分别由市委、市政府和市人事局颁发荣誉证书,每人每月享受100元科研经费补贴(同时荣获拔尖人才称号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的只能按一种称号享受),所需费用,由市财政列支。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破除终身制,每4年为一个管理期。鼓励社会组织、单位、企业出台人才奖励措施,奖励有功人士。

15、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相关部门建立骨干人才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其健康情况。鼓励用人单位优先为高层次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人才公寓,统筹解决好专家住房问题。对高层次人才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实行高层次人才优诊制度,特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拔尖人才每年享受一次健康检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所需费用由市财政支付。

六、大力开展引才引智工作,拉动人才队伍总量增长、结构调整和总体水平提升

16、建立柔性引才引智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坚持引才引智并举,重在引智。制定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培训讲学、学术休假、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为我市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才引智。通过政府、民间、中介等多种渠道,努力建立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关系,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到2010年,力争实现我市国家重点引智项目零的突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指导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17、建立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确保引才引智渠道畅通无阻。对柔性流动到我市服务的国内外人才,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户口不迁、关系不转,颁发人才居住证,在职称聘任、相关奖励、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当地人才享有同等待遇;对刚性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实行限时和服务承诺制度及时为他们办理各种手续,提供周到服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可按照本人意愿,选择任何一个辖区落户,公安部门要及时为他们办理入户手续,不得收取除工本费以外的任何费用;其未成年子女可选择任何一所中小学就读,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国民教育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可在全市任何一个地方先落户后择业,根据本人意愿将档案保留在学校或人事机构,2年内免交人事服务费。

18、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引进人才的重点是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知识产权拥有者、博士硕士研究生、海外学成归国人员、紧缺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技能型高级人才。有关引进人才的对象、原则、方法、政策及工资、福利待遇等,严格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信发[2004]8号)和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暂行)》(信办[2004]38号)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19、建立聚集人才的创业平台。一是坚持用事业聚集人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引相关领域的人才到**干事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二是坚持用项目聚集人才。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科教攻关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全部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选拔项目承担者。鼓励各级各单位以多种形式与中央、省直单位和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三是坚持用研发基地聚集人才。加强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到2005年,羚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要引进1-2名博士进站工作,到2010年,力争再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2个。同时要用足用活国家、省有关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的优惠政策,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引进留学回国人员。

七、突出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20、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组织实施“151骨干人才工程”。党政领导人才、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应充分发挥其骨干、带动作用。重点掌握、管理和使用好1000名党政领导人才、500名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组织实施“科技拔尖人才工作”。培养聚集一批在攻克科技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中起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创新团队。到2010年,我市省级以上科技拔尖人才要达到60名,市级科技拔尖人才要达到400名;三是继续组织实施“333人才培养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后备军。到2010年,全市将培养选拔30名左右研究成果具有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300名左右具有市内领先水平,在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的市级优秀人才,3000名左右在各自学科、专业、工程、项目中起骨干核心作用、有发展潜力的县区级优秀人才;四是继续做好国务院特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选拔培养工作;五是组织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理论人才,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优秀出版发行人才,一批优秀文学艺术人才。

21、抓好城乡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实施《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10年,重点培养2万名高技能人才、5万名急需的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职位,实行特岗特薪;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二是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程”。依托农业院校,以讲授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市、县区组织部门每年分层次培训500名村党支部书记、1000名村“两委”成员、10000名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全市60%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5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达到“双强”标准。三是实施“技能乡村建设振兴计划”。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蓝色证书工程”、“星火人才培训计划”;打造“劳务经济”品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和农民转岗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2010年,全市累计培训富余劳动力要达到77.5万人次;重点建设好1-2个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县,形成3-5个有特色的劳务输出专业乡村。

22、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建设。坚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范围,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各类人才一视同仁,在人才选拔、政府奖励、职称评聘、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考试、博士后站建设、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政策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完善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劳动保障、户籍、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创业或工作。

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保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

23、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管人才的要求,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整合人才工作力量,理顺人才管理体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市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办事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为切实加强人才工作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

24、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热心为各类人才办实事、办好事。注意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督促检查,考察领导班子的业绩,既要看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又要看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和成效。建立科学的人才统计指标,将人才资源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每两年对各地、各单位的人才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授予“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人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5、加大人才工作的多方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经费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所需经费列入预算,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并保持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各类企业用于人才开发的经费列入成本开支,可税前、税中、税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人才资源,逐步形成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市财政设立“**市人才开发资金”,主要用于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关于引进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信发[2004]8号),引进高层次人才;引导全市积极申报实施国家、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引导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加出国培训、国内深造和接受继续教育;资助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经费,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市杰出人才”等。

26、优化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切实下放权力,减少人事审批事项。建立由政府人事部门牵头,教育、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的“窗口式”联合办公制度。积极推行“一条龙”服务和电子政务。制定知识产权、智力成果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规章。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广泛宣传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政策措施、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一个人人爱护人才、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竞相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