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加强人才决定意见

时间:2022-10-20 06:33:00

导语:国务院关加强人才决定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务院关加强人才决定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适应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明确人才工作基本目标

(一)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意义。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势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人才。近几年来,我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可喜成绩,但也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规模较小,整体素质不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高层次人才较少,流失情况突出;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入才在地区、行业和产业之间分布不合理;人才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创业环境尚需改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我省人才工作正处于整体开发、有机整合、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原则,确立科学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的理念,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不断强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基础。

(二)人才工作的基本目标。把人才工作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努力,到2010年,使人才总量大幅增加、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党政人才能力明显增强,结构更加合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素质有较大提升;人才在地区、产业、城乡间的分布更加协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加健全;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人才流动新体制、新机制初步形成,人才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人才成长、创业环境更加优化,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力实施《**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步伐,加强农村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龙头”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知名专业。

实施“能力提升计划",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多元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强化用人单位在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个人在继续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在职人员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做好选派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继续实施省院、省校合作人才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培训,构建时时处处都能学习、.人人享有学习机会的学习型社会。

(四)着力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县处级以上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围绕增强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构建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框架。注重选拔年轻干部、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党政机关,使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着眼于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建设,要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培养职业精神,提高职业化水平。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经营管理者培训计划”,提高经营管理者驾驭市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和推动相关技术领域快速发展的企业科技带头人。在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的同时,重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的提升。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研发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构建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在国内、省内有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创新人才。到2010年,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的人才比2003年增加1.5倍,达到50名以上;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翻一番,达到500名以上;技术创新人才增加2倍,达到300名以上;高级专业技术翻一番,达到6万人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积极有效地整合、培育技能培训资源,构筑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在各类职业学校中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建成1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达到25万人,技师达到4万人。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实行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政策,高技能人才应与本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享受相应待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确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六)重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职业学校(学院)、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抓紧实施“百万农村人才”培训,每年培训10万人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熟练运用实用技术的种养业行家里手,一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一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一批农产品营销能手,一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注意保护和培养乡土人才。

(七)推动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要不断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实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要注意培养与**支柱产业及特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人才、妇女人才、党外人才与全省各类人才同步发展。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引导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青年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人才工作,政府的各种人才公共资源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平等开放,在人才政策上一视同仁。完善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劳动保障、户籍、档案管理等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就业或自主创业。注重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

三、创新机制,用好人才

(八)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

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要把群众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进一步完善以群众意见为主导的党政人才工作绩效考核、日常考核、定期考核等方法,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责任制。尽快制定和完善党政人才实绩考核指标体系。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进一步完善能够反映经营业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企业的行业特点、资产质量和业务类型实行分类考核,做到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破除以党政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考核评价的办法,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评价工作,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

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全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

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方向,进一步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准入条件,发展评价组织,逐步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形成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测评技术评价的人才评价系统。

(九)健全机制,用好人才。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规范公开选拔办法,完善竞争上岗规定,逐步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引咎辞职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重视妇女干部、非党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办法,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实行企业领导人员聘用制。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逐步推行经理人资格制度,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实行契约化和目标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配置水平。拓宽选人视野,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到企业任职。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改进选拔方式,逐步推行聘任制,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实行竞聘上岗、以岗定酬,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对新进入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人事。

(十)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改进人才配置方式。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机制,遵循市场规律,确立用人单位和人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人、各类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推行市场中介执业资格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人才市场建设,允许有资质的省外、国外人才中介机构进入**,积极推进人才中介组织的市场化。充分发挥现有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宏观管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省统一、分类的人才基本数据信息库,定期公开人才信息,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以体现人才价值,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改善人才分布。发展人事业务,积极探索建立人事关系和公共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对流动人才的档案进行管理。

(十一)深化职称改革。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实行职称和职务评聘分开。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强化专业技术聘任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化评价体系建设,实现职称科学分类、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制度。

(十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和人才资源共享。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办法,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人才流动中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推进人才契约化管理,逐步实现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向最能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流动,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边疆民族地区和基层流动,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向企业流动,科研院所人才向本行业内人才相对匮乏的单位流动,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创业。

四、拓宽渠道,吸引人才

(十三)敞开大门接收入才。具有国民教育硕士以上学位的毕业生,可在省内任何城市先落户后择业;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可在省会城市先择业后落户,也可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其它城市先落户后择业。积极推行城乡户籍统一、按实际居住地登记管理。在**投资办企业、学校、医院等的业主及配偶子女,可在单位所在地或居住地落户;单位聘用的人才,可在单位所在地或居住地落户;单位聘用的其他员工,可根据企业年纳税数额确定落户名额,在单位所在地或居住地落户。

积极推行“**省引进人才工作证”制度。省外来滇工作或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可以按照本人意愿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申领“**省引进人才工作证”。

(十四)突出重点引进人才。紧紧围绕我省重要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重点引进工业科技、农业科技、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法律、外经外贸、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博士、硕士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特殊技能的紧缺人才。进一步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到**创业的力度,多渠道引进海外智力。积极做好聘请海外专家来滇服务工作。

(十五)依托项目聚集人才。以科技研发和建设项目为平台,面向国内外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省重大建设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应当实行公开招标,吸引海外、省外优秀人才参与联合攻关。加强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吸引海外、省外人才来滇创业。

(**)设立特岗留住人才。鼓励和支持省内高等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和企业设立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特聘工程师和特聘技师等职位,对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和重大项目,实行首席教授、首席研究员、首席工程师或设计师制度,公开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并由他们自主组织教学、科研和项目管理团队,自主决定经费的使用和分配。加大引智力度,实行“柔性流动”。要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以及短期聘用、讲学、兼职、咨询、技术合作等方式,灵活多样地引进人才和智力。

(十七)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建立引进人才准入制和备案制。对来滇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要根据人才情况,提供相应的科研、项目启动经费和工作津贴。对引进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在各自学科或技术领域内起骨干核心作用的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经审核认定,由用人单位按财政供给渠道,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5万元购房补贴;并可向省科技管理部门申报科研启动经费资助。教育部门应帮助解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问题。用人单位应及时为引进的人才办理各项社会保险,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如需补交的,由单位承担。引进人才在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申报科研项目资助和奖励、参与科技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标、申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申请专利、投资创业等方面,均可享受与本地人才同等的待遇。

(十八)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大力吸引省外国外高层次人才、鼓励省内优秀人才进站工作,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基地。鼓励多形式建站,支持我省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设站,鼓励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及个人成为投入主体,投入资本可以计入成本,并按相应权利分享产生的利益和成果。到2010年建成6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

五、完善激励机制,改善人才待遇

(十九)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人才的整体收入水平。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人才的整体收入水平。根据地方财政收入情况,建立符合本地特点的地方津贴制度和知识分子补贴的正常增长机制。

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体现岗位绩效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事业单位岗位薪酬管理制度。对实行聘任制的领导职位、关键岗位逐步推行年薪制。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体现人才、技术含量、资本投入的价值。

结合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继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度,大力推行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按贡献大小和实际效益获得相应的报酬。积极探索产权激励机制,对作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可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二十)鼓励人才从事各种有偿劳动,保护合法收入。坚持人才资本有偿化原则,实行人才和智力流动的合同化管理,规范权、责、利关系,促进有偿智力劳动和服务的规范化。制定人才资本参与产权分配的相关政策,合理划分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权益份额,鼓励企事业单位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损害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兼职、借调、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引进、人才租赁、学术交流、专利转让等形式,开展有偿服务。通过以上各种形式获得的合法收入应当得到保护。

(二十一)提高高层次专家待遇。按原经费供给渠道,提高高层次专家待遇。在滇工作的两院院士每人每年生活补贴提高到10万元;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以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在岗期间每人每月生活补贴提高到2000元;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在岗期间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补贴;凡在“博导”岗位上工作的博士生导师每人每月生活补贴提高到1000元。建立高层次专家学者休假和疗养制度。

(二十二)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完善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体的奖励制度。设立“兴滇人才奖”,表彰奖励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具体奖励办法由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二、三等奖人员的一次性奖励分别提高到10000元、8000元、6000元;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一次性奖励提高到8000元。鼓励各地区、各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鼓励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人才奖项,面向海内外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人才进行奖励。

(二十三)建立健全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消除人才创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改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待遇。实行政府投保制度,抓紧研究出台我省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之间社会保障的衔接措施,为人才流动提供宽松的环境。进一步加快福利制度改革,按照福利货币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为稳定人才提供条件。

六、加强领导,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十四)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把人才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建立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分级、分类、分层次与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定期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人才工作机构要认真做好战略规划、统计预测、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工作协调等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建立统分结合、齐抓共管、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促进人才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十五)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根据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要求,加强人才工作的法制建设,清理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现行人才政策,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加强人才工作执法力度和监督落实。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和行政复议工作,维护人才和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人才工作的投入,设立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以及省院省校合作、滇沪合作,国外中长期培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的培养,留学回国人员项目资助。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外资投入人才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保障、社会各界和个人捐助及引进外资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订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把人才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务必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推进人才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努力创造事业造就人才、环境凝聚人才、机制激励人才、法制保障人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