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能力建设决定意见

时间:2022-10-19 11:00:00

导语:执政能力建设决定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执政能力建设决定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中共福建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学习贯

彻《决定》精神,准确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

1、明确重大意义。党的**届**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从我市来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与所肩负的任务和责任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决定》指出的影响党的执政成效的问题,在我市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决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之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相互促进的长远之计,是致力破解**发展难题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的根本之策,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的精神上来,切实增强执政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明确基本要求。《决定》坚持**大总结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反映了党的执政规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并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必须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各项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完善领导方式,始终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坚持抓好党的建设,切实为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根本保证。

3、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全面贯彻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精神,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4、明确总体目标。通过不懈努力,使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在平常时期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候能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能豁得出来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促进全市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归根到底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

5、明确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实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坚持把发展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以上五大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执政意识更强化、执政方式更科学、执政机制更完善、执政基础更巩固、执政形象更良好。

二、着眼加快**崛起,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6、完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中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营造环境的作用,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凡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职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国内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格局中找准发展定位,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范围、更宽的视野来谋划发展战略,立足比较优势,积聚后发优势,增创新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深入研究**市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大战略,科学制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战略,逐步把**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全面分析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和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7、注重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尤其是要破除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习惯思维定势,破除受山区环境束缚的狭窄思维定势,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惰性思维定势。围绕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把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重组,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大力改造提升纺织、建材、化工三个传统产业,积极扶持发展生物工程、绿色食品加工、新型电子元器件三个新兴产业,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改革与发展。认真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改进服务和监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创新项目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观念、资金、技术、人才等难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依法管理、高效服务。

8、促进统筹发展。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推动“五个统筹”的有效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切实重视“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县城和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进经济繁荣带、产业连接带、特色经济圈的建设,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扎实推进“绿色**”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对内对外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对内联接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

9、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认真落实“五个对接、五个突破”的战略举措,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发展空间,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大格局,继续加强与泉州、厦门等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山海协作,积极参与两岸三地和“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工作重点,采取多种方式,重点加强对国际大财团和国内外大公司、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产业集群、特色经济等领域利用区外境外资金的总体水平。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出口规模,大力改善通关环境,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继续扩大对外劳务合作,加强与海外社团和友好城市的联络交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0、努力营造环境。坚持把营造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大力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让创业者在**安心做事、放心创业、开心生活。加快推进硬环境建设,大力加强以交通、能源、市政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实施的步伐,努力构建闽西北交通枢纽。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努力营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三、着眼建设政治文明,不断提高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

11、坚持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要听取广大党员的意见;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凡涉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决策的投票表决制,完善决策跟踪反馈制,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

12、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支持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优化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一步拓宽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渠道,鼓励和支持他们坦诚建言;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侨务工作、对台工作,重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和落实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校务公开和医院院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13、推进依法治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制定实施普法规划,深入开展以宪法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制教育。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履行职责、推动各项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积极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办案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和赔偿制,保证司法公正。

14、强化监督制约。坚持把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的职能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重视国家机关的职能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证政协、派、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开展监督。重视群众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15、善于总揽全局。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四、着眼提升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16、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多层面推进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等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普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精神、行业精神、企业精神,使全市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全面推进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活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向“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努力形成推进**更快更好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和发展“双拥”成果,形成全市上下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

17、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新闻媒体的引导,督促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准确地宣传党的主张,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特别是要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切实提高新闻宣传的说服力、公信力。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积极抢占宣传舆论新阵地。

18、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区域共建等活动,全面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积极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推动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公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和“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城乡文化品位。

19、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作用。以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加强对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古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引导文化工作者抓好各类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努力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精品力作。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抓紧制定**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

20、优先发展科教事业。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积极推广“县校合作”、“企校合作”等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群众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支持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努力提高**学院办学水平,抓紧筹建**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的思想库作用。全面开展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

五、着眼调动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21、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员的创造活力,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尊重创造、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鼓励和支持发展较快的地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先富群体率先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老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乡村等发展较慢的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大力倡导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先富起来的人们帮助困难群众,从而形成团结友爱、互助互利、和睦共处的社会风尚。

22、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重点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2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组织的协同功能和人民群众的参与作用。按照权责一致、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统一、提高效能的原则,规范各级的社会管理职责权限,给基层以更大的社会管理自主权,确保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各自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大对社区建设投入的力度,提高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24、加快“平安**”建设。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认真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信访、接访、下访等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努力避免或减少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把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努力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完善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完善“严打”长效机制,构建多层面、全方位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坚决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

25、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善于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注重说服教育,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用真挚的感情、平等的态度、和谐的氛围做好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注重示范引导,通过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提高党员干部的感召力和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坚定广大群众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引领群众共同前进。注重提供服务,把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竭尽全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六、着眼践行执政为民,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

26、转变服务群众方式。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积极改进服务方式,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促民富。善于知民情,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特别是要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研究制定服务群众的政策措施提供真实依据。善于解民忧,下大力气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能解决的抓紧解决,暂不具备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去解决,不可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善于促民富,满腔热情地为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职工、城镇低收入者、移民群众、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众脱贫解困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7、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再就业环境。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矛盾。扩大劳务输出,按照“城乡统筹、山海协作、面向全国、拓宽海外”的思路,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实现劳务输出的多元化组织、市场化运作、规模化转移和一体化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强化技能培训,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突出抓好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和就业能力。

2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逐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与其他救济措施有机结合的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稳步推进以大病统筹为重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努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积极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努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快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努力做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

29、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口帮扶的力度,完善市级领导联县挂乡、县级领导联乡挂村、部门单位驻村扶贫、乡镇领导挂村包户的帮扶责任机制,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合力。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鼓励我市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深入贫困乡村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使每个贫困户掌握一两门生产技能,提高科技对脱贫致富的贡献率。加大项目扶贫的力度,改变救济式扶贫做法,把筹措扶持资金与实施生产开发、社会事业项目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贫困乡村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在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的同时,合理调整乡镇财政体制,积极探索削减乡村债务的有效办法,为乡村工作正常运转奠定经济基础。

30、切实解决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贫困乡村群众饮水难、行路难和城市农民工讨薪难等问题。高度重视卫生防疫问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培育发展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加强市场管理和卫生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狠抓责任制落实和各类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

七、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1、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引导党员干部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干部、学习型党员创建活动。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要求,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制度,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切实加强各级党校建设,倡导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并使之形成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述学、评学、督学和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增强领导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我市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注重抓好市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用好的思想、好的能力、好的作风、好的形象带动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开展以学习好、团结好、开拓好、作风好、实绩好为主要内容的“创建五好领导班子、争做五好领导干部”活动,努力发挥各级领导班子在勤奋学习、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廉政为民、推进发展上的表率作用。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尤其是要把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有较强驾驭能力的干部选配到一把手位置。优化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保持县、乡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注意从大中专学校、科研单位、企业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地方、复杂环境、基层一线、重点项目、综合部门、关键岗位、上级机关或沿海发达地区任职、挂职或跟班学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进一步改进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推进考核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试用期、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进行任期制、破格提拔、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等改革试点。进一步改进干部考察工作,完善干部考察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把干部的年度考核、任前考察、届中届末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干部培养性交流、回避性交流、任职期满交流力度,特别是要逐步加大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之间和上下级机关之间、县市、区之间的干部交流。探索建立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创新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尤其是要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载体,以灵活多样的柔性方式引智借脑用才,做到人才资源的规划、开发、调配、利用与市里重大发展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攻关项目、重大工作布局一起抓。

3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方针,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坚持机制驱动,健全和落实党委集体抓、书记带头抓、班子成员分工抓、责任部门共同抓、党务干部专心抓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坚持载体推动,在农村深入开展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在国有企业开展“党组织成为顶梁柱、领导人员当好主心骨、党员争做带头人”活动;在机关开展“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以学习型、竞争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洁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在学校开展创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活动;在城市社区开展以创建“五个好”社区党组织、“五个好”街道党工委、城市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区(市)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继续开展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和“双增双比双联”活动,以此来大力推进农村、国有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典型带动,积极发现、培育、推广一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创建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以此带动整个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新水平。坚持整顿促动,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措施,努力做好现有后进基层党组织的转化工作,并完善和落实从市、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选派干部到相对后进、薄弱村任职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必要经费。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认真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注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理解、支持、关心、帮助基层干部,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村干部、社区干部的基本待遇问题。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党员帮扶机制,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35、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召开党的各级全委会时,可根据议题事先征求同级党代会代表意见或邀请部分党代表列席会议。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坚持“四个服从”的组织原则,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决执行省、市委的各项决策,保证政令畅通。

3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贪图享受。从市委做起,改革会议制度,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倡导开短会、写短文、讲短话,切实改进会风、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六个机制”,切实做到严格教育促使干部不想贪、严格管理促使干部不能贪、严格监督促使干部不会贪、严格惩处促使干部不敢贪。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完善责任考核,落实责任追究。继续开展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建立健全严肃惩处腐败行为的工作机制,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影响改革发展稳定、侵犯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不正之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决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省、市委的明确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切实用《决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