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青工安全手册意见
时间:2022-10-17 04:04:00
导语:铁路青工安全手册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局属各单位团组织:
为进一步加强青工安全管理工作,创新青工安全生产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生力军作用,推动我局安全生产稳步发展,局团委决定在全局28岁以下青工中推行《青工安全手册》,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推行《青工安全手册》的意义:
1.推行《青工安全手册》是团组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是铁路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铁路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方针,“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就必须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必须在安全生产主战场发挥作用,体现作为,推行《青工安全手册》就是落实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推行《青工安全手册》是团组织为争创一流铁路局发挥作用的重要措施。建设和谐铁路,争创一流铁路局,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是我局的奋斗目标,确保安全生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各级组织的共同任务,各级团组织要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青工安全手册》就是新形势下局团委全力抓好青工安全生产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
3.推行《青工安全手册》是团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的创新形式。成局以来,全局各级团组织围绕安全生产开展了一系列安全主题活动,局团委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设计了《青工安全手册》。利用这一新载体,深化青工安全管理工作,促使青工安全生产活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实施范围
根据《青工安全路风管理办法》规定,28岁以下青工是团组织的考核对象,35岁以下青工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局团委决定在全局28岁以下青工中推行《青工安全手册》,各基层团组织也可扩大推行范围,鼓励和吸引35岁以下青工参与这一活动。
三、工作目标
通过推行《青工安全手册》,实现青工安全生产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安全,逐步使青工的“两违”问题减少,青工的业务技能素质得到提高,青工的安全管理达到有序可控。
四、内容和运作程序
(一)、内容
1.个人年度安全目标和措施
2.月度个人安全写实
3.个人季度安全生产分析
4.团支部考核建议
(二)、运作程序
1.《青工安全手册》由团支部(团小组)统一管理,由专人负责填写、管理《青工安全手册》。
2.《青工安全手册》实行百分制加减法考核,减分的项目以车间(班组)月度考核内容为依据,加分的项目主要是指青工参加各种、各级安全生产活动(如:参与青年文明号创建、包保设备、安全演讲、宣传、技术比武等安全生产活动)。各单位团委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和细化考核办法,明确加减分各项分值。每年以100分为基础分,当月考核以上一个月得分为基础分进行加减,逐月滚动,12月份得分为本人年度最终得分。
3.每年初,青工本人结合本单位和岗位工作实际,制定和填写具体的“个人年度安全目标和措施”。
4.每月末,各团支部书记(团小组长)要主动掌握车间(班组)月度考核情况,收集青工安全生产情况,按照本单位制定的考核办法进行加减分考核,在《青工安全手册》逐项填记,由团支部书记(团小组长)和本人共同签字确认。并将个人考核情况在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青工监督,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5.每季度末,青工要对本人一个季度以来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加以整改,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青工安全手册》相应栏内。每季度末,团支部书记(团小组长)根据青工季度安全生产表现,和青工进行谈话,并对“青工季度个人安全生产分析”进行评定,签署意见。在此基础上,段团委、团支部要全面分析青工安全生产情况,撰写《季度青工安全生产分析报告》上报上级团组织。
6.年终得分是评价青工安全生产的主要依据,每年末,各单位团组织要根据青工得分情况,对排名前列的青工进行表彰奖励,可命名为“青年安全岗”或“青年岗位能手”,并向上级组织推荐表彰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青工可列为“安全关键岗”,进行“一对一”包保帮教,帮助青工提高保安全的能力。
7.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建立青工安全风险抵押制度。采取青工抵押50元,单位拿出50元捆绑,建立“青工安全银行”,以百分制考核为依据,一分一元,年终根据个人得分情况,进行安全风险兑现。
五、有关要求
1.《青工安全手册》由局团委统一设计制作,各单位团委要对28岁以下青工进行摸底调查,确保一人一册。并对《青工安全手册》的填写、管理指定团支部委员或团小组长,进行分工包保。
2.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有关配套制度,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特别是在《青工安全手册》的填写要做到准确、及时、认真,严禁弄虚作假。《青工安全手册》是局团委今后重点检查内容。
3.各级团组织要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加强信息反馈和典型的选树,局团委将在适当时候召开工作推进会,总结推广各单位好的经验和作法。
- 上一篇:非公企业党建思考
- 下一篇:组织部门整合资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