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工作实施意见

时间:2022-10-16 05:35:00

导语:加强人才工作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人才工作实施意见

为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和《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意见》(粤发〔2004〕15号)的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

1、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兴市之要,唯在人才。今后几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富民强市新侨乡,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市之路,是我市追赶珠江三角洲先进水平,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努力开创我市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富民强市新侨乡的奋斗目标,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构建政策、机制、环境、服务、保障五大体系,营造一个人才智力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人才竞争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到2010年,力争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8.56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0.15万以上,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9%左右。把江门建设成为适宜各类人才创业和生活的聚集地,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二、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不断增加人才资源总量

3、拓宽人才引进范围,突出人才引进重点。大力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和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加快引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国际化人才和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要重点引进在国内外、各学科领域或技术领域中的优秀拔尖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高新技术或先进工艺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自带资金、自带项目来江门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的教育、文化、艺术、体育人才;高层次的公共行政、事业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具有专业优势的经营管理、资本运营人才。鼓励引进创业型人才,扶持带高新技术项目在江门创业的人才。重视引进留学人才和境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在我市创业或为我市服务。

4、建立人才“绿色通道”,放宽人才准入限制。普通高校本科应届毕业生和具有学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年龄男50周岁以下、女40周岁以下的外地人才,愿意来江门工作的,可先入户,后择业。对企业聘用高校应届毕业生,实行“四不限”政策,即不限生源地、不限专业、不限学历层次、不限接收时间。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其配偶和子女及一方父母可随迁落户。对已应聘来我市工作3年以上,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或具有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专业特长以及其它特殊技能的市外农村户籍人才,经政府人事部门确认后可直接入户我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招录博士、硕士,在编制已满情况下,经批准,允许先进后出,用人单位可向编制部门申请增人指标。引进高层次人才具有行政职务的,经有关部门核准,引进单位职数已满的可以超职数配备,以后再恢复到单位原有职数。对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学术技术带头人、高层次回国留学人员、外国专家和其他具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可先到岗任职,后确认人事关系、人事档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可以先聘任中级以上、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再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5、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行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灵活政策,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对拥有科研学术成果、发明专利、掌握高新技术及其他紧缺急需的人才,除正式调入外,可通过聘用、借用、兼职、技术入股、承包经营、合作开发、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项目论证、承接课题、定期服务以及领办、自办、合办、承包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办法,以个别引进、团队引进、项目联动引进等形式,吸纳他们的智力资源。认真落实《江门市人才特聘制度试行办法》,对柔性引进的人才,统一办理《人才特聘工作证》,使他们在创业投资、进出境、社会保障、购房置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一律不受户口限制,来去自由,享受“市民待遇”;对海外留学人才、港澳台人才和国外人才,实行广东省居住证制度,使人才享受广东省居民待遇。同时,充分利用江门五邑侨乡在世界各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发挥市政府科技顾问、五邑籍院士和江门市优秀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努力寻求在科技决策、咨询、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以及人才引进的牵线搭桥作用。

6、加强人才的载体建设,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按照产业分布特点,高起点、高水平做大做强我市各类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成为我市人才的聚集中心。积极帮助和鼓励大型企业申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争取2010年前全市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以上,充分发挥其引进、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企业经国家批准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企业所在地的区或县级市的政府给予一次性资助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市政府另外给予5万元启动经费。引导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形成产业优势,把产业作为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鼓励大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我市企事业单位设立专业工作室、科研开发基地及科技示范区,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

三、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

7、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干,加快我市中高等院校建设的步伐。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民办中高等院校。采取灵活措施,吸引外地高校来我市兴办分校分院。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办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高标准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五邑大学要充分发挥其在我市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快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方面的学科建设,扩大工程技术型、技术与管理复合型、经贸外向型等专业的招生规模,优先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及紧缺急需的人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定位,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立足本市,面向市场,与企业结成“伙伴”,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提高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增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8、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按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队伍的要求,依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开放式学习网络,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加强对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建立协调统一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培训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责的培训教育投入机制,确保培训教育经费落到实处。贯彻落实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完善“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培训教育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市场化和社会化。完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研究和制定鼓励人才终身学习的政策,健全人才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构筑有利于人才学习的制度和环境,促进人才自主开发机制的形成,推动和保证人才的终身学习。

9、重点抓好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重点抓好高级和部分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科技人才以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领导人才的培养。完善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定期进修、出国深造、岗位实践、挂职锻炼等多途径培养办法。依托国家重点高校,有计划组织一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管理人才和党政领导人才在职攻读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硕士、博士;选送一批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科技和管理拔尖人才以及党政领导人才赴国内外著名大学、跨国公司和科研院所进修或培训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需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江门讲学,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132”工程,力争用5至6年时间培养选拔100名45岁左右的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00名40岁以下的市级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2000名30岁以下的专业技术骨干。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

10、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党政人才评价制度,制定重在群众认可的党政人才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完善以工作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在内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干部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届中考核和届末考核,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探索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制定以实现经营者任期经营管理目标为取向,重在出资人和市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以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取向、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评价办法。要大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推行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专业技术水平社会评价机制。提倡通过考试、考核、评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研究建立各类人才评价标准的转换机制,促进人才多途径发展。

11、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和投票表决等制度,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拓宽党政干部选拔范围,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工作部门补充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时,要逐步打破部门、单位限制,允许其他部门、单位符合条件的人才参与竞争、选拔,部分职位可面向符合条件的外地人才和境外留学人才进行公开选拔。改革和完善干部辞职制度,建立领导职务任期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增强党政干部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严格把好公务员队伍的“进口关”。

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国有企业要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领导人选,择优任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拓宽选拔人才的视野,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企业任职。

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以及“科学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双向选择、签订合同”的要求,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通过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逐步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

12、建立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制度。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劳动成果相适应的报酬,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党政机关要结合完善公务员制度,实行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实绩、资历等因素,国家统一规定的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按公务员法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的发放。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公务员收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试行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其责任、风险、业绩及企业效益直接挂钩。鼓励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以岗定薪、绩效挂钩、岗换薪变的分配机制。建立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把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实行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实行利润分享、奖励红股或股份期权。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行业的实际,积极探索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实行以业绩和效益为标准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研究和规范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行业的收入分配。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特殊分配政策,制定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对承担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技术带头人、支柱产业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本行业、本地区专业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要让其享受与其贡献和能力相适应的分配政策,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13、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奖励制度。设立“五邑杰出人才奖”、“五邑人才创业奖”和“五邑技术能手奖”。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由市政府定期给予表彰和奖励。继续完善现有的人才奖励制度,支持和鼓励国内外、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在我市设立专门人才奖项。加大对科研人员和回乡优秀的高校毕业生的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和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上及与之相当奖项的专业技术人员,除国家和省颁发的原有奖金外,由同级政府按同等标准给予奖励。对品学兼优、毕业后自愿回我市工作的全国重点院校我市紧缺专业的江门五邑籍本科及以上学生,由所在地政府在学生就业后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一次性进行定向奖励。

14、健全规范有效人才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资金投入、社会保障、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法律支持和援助,切实保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单位不得自行制定与上级文件精神相违背的政策,妨碍人才的流动、使用及待遇的落实。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必须及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鼓励用人单位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参加商业保险,逐步缩小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障的差别。

六、大力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市场化配置水平

15、构建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按照法则统一、分工协作、信息沟通、各具特色的要求,推动各类人才市场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以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为主体,社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覆盖全社会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按照高起点、高要求、高效率的要求,重新规划修建江门市人才市场。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建立专业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

16、强化人才市场管理,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水平。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有力”的要求,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规范人才市场运作,维护人才市场秩序,营造人才市场诚信环境,促进人才市场有序竞争。加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健全市场机制,开展品牌服务。加强就业、招聘、创业指导和人事档案管理、人才诚信等人才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才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各类人才信息库,推动人才市场向信息网络型发展,提高网络的利用水平和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程度。加快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贯通,实现网上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强与周边地区人才市场的信息交流、沟通与合作,增强我市人才市场信息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17、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进一步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对人才的限制。建立政府机关雇员制度,实行特岗特薪,自由聘任专业技术人才。依法规范非公单位人员的聘用,保护非公单位和受聘人才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新的用人制度,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展人事业务,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人才业绩、能力、诚信的考核评价记载。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流动形式,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引导和促进人才在我市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有序和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力,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促进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人才的有序和合理流动。

七、加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促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

18、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摸清非公有经济组织的人才资源现状,尽快建立非公有经济组织的人事统计制度。研究制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下岗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向非公有经济组织流动的政策措施。完善非公有经济组织的人事管理体制,对非公有经济组织的人才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同等对待,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提供服务。

19、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学校的主渠道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加速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培训,开展“技术练兵”,组织技术革新和攻关,改进技能传授方式,促进岗位成才。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鼓励广大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刻苦钻研技术,鼓励技能人才自学成才和在职参加培训。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核、经济上有困难的人员,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在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由同级财政给予600元至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20、加快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战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妇女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村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并依托有关高等院校采取委托培养、选送培养、联系培养、专题培养、考察培养等多种方式,加速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乡土人才。

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由各县级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每两年组织一次农村乡土人才的评选,实行动态管理;对优秀乡土人才,可选聘到乡镇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实行村委人才工程,从2006年起,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从今年起,全市党政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原则上先到镇、村工作一年,然后回录用单位工作。“选调生”原则上也安排到基层乡镇工作,推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运用工资、津贴、职称等政策措施,稳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农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或领办、创办乡镇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对到乡镇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往工作地,或将户口留在入学前户口所在地。设立乡镇人才工作站,建立和完善农村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智力扶贫,组织专家、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农业推广、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和智力支农服务。

八、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21、营造良好的用才氛围。积极营造大胆创新、敢于竞争和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文环境,形成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良好氛围。坚持留住人才与用好人才并重,研究制定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政策措施,盘活、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通过政策性开发,把集中在公有制单位部分积压、闲置的人才资源,包括下岗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引导到人才相对短缺的行业和优势产业,使现有人才的智力和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22、改善和提高现有人才的待遇。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继续完善江门市优秀中青年专家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中青年专家的福利待遇,关心优秀中青年专家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建立和完善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津贴补助制度。对在我市工作具有博士学位和获得省级及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经评鉴确认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由同级财政在一定年限内每月给予1000元的津贴补助。对我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除国家和省原有的特殊津贴外,其在职工作期间,由同级财政每月给予500元的津贴补助。对受聘于我市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在我市工作期间,由同级财政每月给予4500元津贴补助。企业要首先在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中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逐步提高企业人才的退休待遇。

23、推行人才共享制度。开放业余兼职,除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特殊行业和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外,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犯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及经济技术权益的前提下,兼职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等各类工作。农业科技人员从市区到县(市)、镇工作的,由原单位保留人事关系。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取向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围绕市场选课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4、充分发挥老年人才的作用。放宽高级专家退休年龄,对具有较深专业造诣的自然科学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医疗专家,如工作需要,身体健康,本人自愿,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可延长办理退休手续。对已办理退休的上述人才,用人单位可按组织需要和本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返聘,充分发挥退休专家的作用。各县级市、区要建立老年人人才信息库,开展老年人才交流活动,做好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工作。

九、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确保人才工作健康发展

25、强化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期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县级市、区要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市、区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各县级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指导,在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等方面,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全市上下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6、加大考核和检查力度。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职责,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和年度考核,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正职和分管科技、人才工作副职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强考核和检查力度,对人才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27、加大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设立人才资源开发资金,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工作的需要,逐步增大此项资金的投入。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专项经费。鼓励境外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我市人才资源开发事业。市财政每年视财力状况安排专款,作为人才开发的专项资金,用于重大引才活动、重要培养工程、重点基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学术交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补助,发放高层次人才的津贴,资助回国留学人员从事科研开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8、实施“人才关爱行动计划”。建立市和县级市、区党政领导和市直各部门领导与高层次拔尖人才联系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专访、慰问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发挥博士联谊会的作用,建立党委和政府与高层次人才有效沟通的渠道。通过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爱,积极营造用感情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人才工作座谈会,听取意见,分析人才工作的形势,提出改进人才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29、优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坚持“双百”方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业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有条件的县级市、区可建造高层次人才住宅小区和周转公寓,提供给高层次人才租住。大力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工作,不断形成环境舒适、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建立现代化的人才创业全程服务平台,在图书资料、网络信息、风险信贷、医疗保健、子女就读等方面为人才创业提供透明、规范、便捷、高效的服务。

各级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宣传的长效机制,在报刊、电台、电视、网站等媒体上开辟人才宣传专栏,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县级市、区、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