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时间:2022-10-15 05:33:00

导语:人才队伍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根据中央、省委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1、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才资源、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建设为基础,拓宽人才视野,着重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设高水平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和其他实用技能人才。

2、选拔复合型高知识层次优秀人才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班子。今后几年,每年要选拔一批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且经过实践锻炼、政治素质好的高知识层次人才到各级领导班子任职。每年选派一定数量,考取了国家公务员的统招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到乡(镇)村、林场(所)从事为期1年的左右的党务或行政工作,加强实践锻炼。

3、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坚持“脱钩、分类、放权、搞活”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放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全面推动人才、智力流动。全面实行聘用合同制,实行中层领导岗位全员竞聘上岗,专业技术职务由用人单位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现有核定编制为基数,用自筹经费自聘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限制,经费有困难又确实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政府予以适当资助,社会保障部门要给予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统筹。全面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工效挂钩,加大单位内部分配改革力度,使科技人员的报酬与其实际业绩、贡献紧密挂钩。专业技术职务可实行评聘分开,也可实行不评只聘。对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资格的单位,下放评定权。

4、要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由政府人事部门牵头,公安、教育、劳动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建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制度。每年考录一定数量的本专科毕业生到市直、县(市)、区党政机关工作,进一步改善公务员结构。有空编的事业单位优先聘用本、专科毕业生。编制已满的,特殊需要的短缺人才,可先进后消化超编因素。引进人才配偶、子女的工作优先安排。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及市级以上专门人才的子女可以自由选择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就读。凡是在我市工作的省级以上优秀专家和博士人员子女,中考录取时照顾10分;市级专门人才、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硕士、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子女中考录取时照顾5分。引进的各类人才,本人及配偶、子女的落户(含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不受任何限制。对于自愿来我市谋职的、国家统招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及其他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对辞职、离职或被辞退后来我市工作的高层次急需人才,可予办理重新录用手续,工龄合并连续计算。政府提供周转住房给有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居住。建立引进人才创业园区,为引进人才提供发展、创业舞台。

5、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一名急需的省级或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用人单位解决5万元的安置费;博士、硕士来我市工作的,用人单位分别资助一次性安置费5万元和3万元。博士工资可向上浮动3级,硕士工资可向上浮动2级,工作满5年后浮动工资转为固定工资。对分配到乡镇、企事业单位和林场(所)等一线工作的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取消见习期,向上浮动1级工资,工作满5年的再向上浮动2级工资。

引进一名急需的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同级政府一次性提供10—3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引进一名急需的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同级政府一次性提供5—1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担任高等学校特聘教授,也可担任市行政管理部门领导职务,或担任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领导职务和技术管理职务。选聘任工作由组织部门负责。

6、大力吸纳省内外人才为我市经济振兴服务。尤其针对我市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人才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引进省内外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鼓励、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鼓励、支持我市大中型企业在人才密集地区或大专院校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外地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托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大专院校人才,领办、自办企业或技术入股,加强“产、学、研”联合。

7、搞好各种形式的人才共享。建立人才弹性流动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不影响本单位工作和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多职多薪”;允许各类人才业余进行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允许用人单位建立共享人才多套人事关系,并根据情况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岗位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期权受益、股权收益等多种弹性分配方式,专利、技术、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均可参与分配。

通过合作生产、合作研究、技贸结合、短期聘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引进智力和人才。

建立市内专门人才、**籍及与**有关的专家、学者信息库。通过走访、通信、考察、联谊等方式,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为他们提供可能的服务,创造便捷的条件,使他们为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积极献策献力。

8、创新分配机制。专利、发明、技术、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均可参与分配。要研究制定各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比例和办法。切实搞活企业内部分配,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对特殊人才可采取特殊的分配方式。对通过研制开发、推广等形式转化科技成果并获重大经济利益的,项目主要完成者享受《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教兴省战略实施的若干意见》(黑发[1999]21号)文件中的有关政策;用于再投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实行年薪制,重奖优秀企业家。

9、加快培养高素质、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围绕**经济发展,引进、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培养和使用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和专职监事人才。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配置相结合,通过组织推荐、民主推荐、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打破身份界限,建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科学有效的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实民营企业技术力量。扩大选人视野和渠道,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积极探索、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10、加快实施紧缺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相应机制,做好人才的定向培养工作。充分利用省内外培训资源开展培训。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年轻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深造,努力形成优秀的技术专家群体;每年在全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或优秀年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知名大企业、大学、发达地区和国外组织机构去学习考察、挂职锻炼。

11、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训教育。以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的在职培训工作。每年轮训干部达到全市在职干部的1/5以上;每年使全市大中型企业主要管理人员都接受一次短期适应性培训,1/5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接受一次工商管理培训;每年使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培训教育的人数达到1/5以上。要加大农村、林场(所)乡土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对乡村干部、林场(所)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实施农(林)科教结合,推进农(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完善政府、单位、个人负担的培训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带薪学习和经费保障制度。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除享受相应的待遇外,所在单位报销学习期间一半的学费。

12、加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实用型人才特别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对素质好、技能高的技术工人可不受工龄、学历限制破格评定为技师或高级技师;企业建立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用好留住高技能人才;企业每年提取培训经费的20%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培训;高级技师与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13、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强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社会化、规范化运行机制,逐步推进人才市场企业化、产业化,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人才评荐体系和淘汰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人才市场建设与联系,实行计算机管理,形成网络体系,与全省全国各地人才市场信息联网,切实发挥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各类企业和人才提供人事服务。推进人才管理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保护专业技术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人才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逐步实现人才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14、加大对人才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的经费支持力度。要设立市级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对我市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院所、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设立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明确资金使用方向。资金主要由同级财政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有适度增加。各用人单位也要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的专项经费。

设立市长特别奖(重大科技效益奖),由财政拨专款,用以奖励在我市科技工作中取得突出科技成果并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

15、强化重点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要在普遍开展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的基础上,建立50个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以保持和提高我市学科(专业)优势。

16、稳定现有人才,提高现有人才待遇。对在我市工作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博士后出站人员,用人单位每月补贴600元;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博士,用人单位每月补贴400元;国家统招毕业的硕士,用人单位每月补贴200元。市级专门人才,政府每月补贴150元;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政府每月补贴100元。用人单位要为在岗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博士每月提供50元上网费;为政府特贴获得者、市级专门人才、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硕士以及被聘任的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每月提供30元上网费。

在岗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博士、政府特贴获得者、市级专门人才、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硕士和被聘任的正、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由所在单位组织定期体检。在岗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博士,比照副厅级给予供热补贴;政府特贴获得者、市级专门人才、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硕士达不到副处级供热标准的,比照副处级给予供热补贴。

要重视培养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入党。对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提拔任用时可适当放宽条件。评选各类优、先、模,要优先评选工作在一线的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

17、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为人才创业搭建平台。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各类人才在我市投资、创业。强化保护人才意识,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强化政策落实,营造宽松、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强化服务意识,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18、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介,宣传我市各类人才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先进事迹,宣传我市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要无偿及时地宣传科研成果(获市级三等奖以上)。配合有关部门建立人才供需信息系统,定期相关信息,按市人才(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集中公布有关人才工作的相关文件、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公布人才工作投诉电话、信箱,接待处理、解决落实人才工作的有关问题。

19、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切实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宏观管理,着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党领导人才工作的水平。将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科技进步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