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时间:2022-10-14 02:38:00
导语: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及《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和省上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预期目标
(1)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一特两化”,坚定不移地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2)指导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3)预期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使农村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农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以上,“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4)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一特两化”。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节水、安全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和制种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瓜果、园艺、花卉等“阳光农业”,探索发展日光温室食用菌种植等“戈壁产业”和沙棘、枸杞种植等“沙产业”,力争五年内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占到总种植面积的70%以上。突出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加快建设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力争五年内使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力争五年内使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75%以上,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进一步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农产品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农业品牌,力争五年内60%以上的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良种培育和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力争五年内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等多层次、多模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力争五年内有65%以上的农户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
(5)坚定不移地培训输转农民。着眼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继续实施“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坚持实行城乡劳动力预备制度,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从乡村干部、存量农民、增量农民三个层面开展培训,力争五年内所有的乡村干部都参加培训和考察,6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9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坚持把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和劳务就业基地结合起来,把向外输转和就地输转结合起来,把劳务输出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开辟更多的劳务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力争五年内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就业。
(6)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依托县城、重点小城镇和工业示范园区,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聚集。切实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民工就业创业,繁荣小城镇经济。认真落实河西堡镇计划单列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河西堡镇建设改造步伐,力争把河西堡镇建成河西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积极支持城关镇、朱王堡镇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和培育新的投资主体结合起来,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启动民间资本,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乡村,以实施农村“六小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抓好渠道维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水利设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等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实施保护性耕地示范工程和沃土工程,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力度,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结合国家生态林业政策,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林业项目,加强荒漠化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抓好乡村公路、农村电网续建配套、饮水安全、农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实现乡村公路和有线电视“村村通”目标,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用电、通讯条件有明显改善。切实搞好村镇规划和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对一些居住分散、人口减少的行政村适当予以合并。以城郊村组为突破口,稳步推进“村改居”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村庄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提高农村各类公共设施管护水平。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创建生态文明环境、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倡扬生态文明文化,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着力抓好“三改三清”工程(改厨、改厕、改圈,清垃圾、清路障、清废弃建筑物),实行“三区分离”(生活区与养殖区、生产区相分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8)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继续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的规定,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进一步健全教育救助机制,确保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确保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办好乡镇中学,在部分农村中小学稳步推行寄宿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农村教师的工资保障机制,加大城市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认真贯彻《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省委发〔**〕11号),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统筹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救助体系,建立大病统筹基金,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到2008年前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卫生院骨干医生的培养力度,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的村医,力争五年内健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重病不出县(区)。市、县(区)公立医疗机构都要设立扶危济困病房,其床位数不少于总床位数的10%,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就医,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组织开展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逐步形成城镇医疗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着力抓好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全市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文化大院”等群众自发性文化娱乐组织,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严厉打击赌博、邪教组织等社会丑恶现象,全面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村民道德水平。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围绕建设和谐农村,加快建立以养老、教育、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等为主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把领导的节日慰问、个案的舆论募捐变成长效的机制关怀。认真落实农村低保高龄老人生活补助政策,对低保家庭8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月补贴制度。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真正使农民老有所养。在对任职10年以上离任村干部实行月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建立现任村干部月生活补贴制度,稳定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探索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认真实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
(9)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一事一议”制度,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大力实施“平安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健全完善以“联户联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社会治安群防群治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逐步实现农村管理社区化,提高农村治安管理水平,防止农村家族势力干扰农村正常工作,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依法维护群众利益,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10)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和机构,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切实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保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常开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以县为主”、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抓好“村帐乡管”试点工作,核实清理乡村债务。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规范征地程序,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一证式”管理,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坚持和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逐步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11)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县(区)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幅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年市级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000万元,占当年财政预算(剔除列收列支的专项收入后)的9%,比2005年高1.5个百分点。其中安排农业资金2000万元,新增400万元。认真执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强化资金配套。加大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发挥最大的效益。积极引导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农业农村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1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重点支持乡村道路、村庄整治、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等建设。**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支持搞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安排300万元用于河西堡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现代远程教育、**兴农网和“家家e”等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或原材料补助等办法,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3)加大农业科技和农民培训投入力度。坚持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位置,确保“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支出高于50%。扩大重点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禽良种引进、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促进各类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和推广。各级要在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市级财政每年列支不少于100万元支持农民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劳务培训。
(14)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年在落实好中央和省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安排市、县(区)配套资金1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万元。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逐年提高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标准,力争2008年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区)财政全额供给。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每村一人),按人均每月100元的标准实行定额劳务补助(其中省上承担50元,市、县(区)配套50元)。**年市级财政安排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120万元,乡镇卫生院建设专项资金60万元。逐步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扶持资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年市级财政安排农村五项救助资金167万元,安排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30万元。
(15)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力度。各级综合部门、基础产业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和经费时,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项目资金,整合现有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疫病防控、农业执法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吸引工商企业和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构筑农村现代生产、生活、流通、消费服务网络。
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
(16)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市委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例会制度。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定期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纲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督查落实。县区及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明确各自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任务,力争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要细化目标,硬化措施,强化责任,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业绩考核体系,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17)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市发改、规划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并积极指导县区及各乡镇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田保护规划、小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及水利、交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在正式规划出台之前,坚决制止农民盲目、零星地自建,确保村镇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18)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我市是全省确定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各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区分缓急轻重,突出工作重点,务求取得实效。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以中心村为主分别确定一个示范试点村,由市、县(区)、乡(镇)三级予以重点扶持,全方位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新村庄,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确保建成一批、巩固一批、辐射一批。
(19)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把新农村建设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五个好”标准,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大力发展“支部+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党建新模式,以农村党建的新成果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以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效促进农村党建再上新水平。结合全省“万名干部挂职行动”,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带资金、带项目、带任务驻村指导工作,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20)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条件。要充分发挥驻金大企业和市属骨干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年**集团公司资助市上的1500万元资金,其中5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农业办公室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关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大企业包乡镇、小企业和机关单位扶村社、机关干部帮农户”的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作用。要加强舆论宣传,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极大热情,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开创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交流
- 下一篇:廉政文化建设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