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文件意见
时间:2022-10-09 10:37:00
导语:长效机制文件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等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理论学习,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
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作。要紧紧围绕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个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落实教育责任,确保教育效果。
(一)要把握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内容。深入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当前要重点进行《文选》和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教育培训,尤其要突出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和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和学习。同时,要广泛对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和业务技能培训,使党员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和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创业的能力。
(二)要增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针对性。适应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岗位党员的情况和特点,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农村,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充分发挥乡镇党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阵地的作用,结合实施“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致富技能和民主法制教育,着力提高党员为群众服务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社区,要适应服务居民群众、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要整合社区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强化社区党员教育培训功能,从居民、下岗失业、离退休等不同群体党员的自身实际和个性需要出发,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工作手段,实施分类教育培训。
在“两新”组织,要结合“两新”组织运行发展实际,按照小型、业余、分散、务实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对党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岗位技能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两新”组织党员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发扬回报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机关,要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五型”(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创建活动和“三比三争三带”活动(比学习、比思想、比工作,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建文明务实高效廉洁机关,带出优质服务,带实工作作风、带来一流业绩)为载体,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努力建设“优质、高效、务实、廉洁”的和谐机关。认真总结推广先进性教育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教育、谈心谈话等制度,促进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常化、制度化。
在事业单位,要以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为重点,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道德品质、形势政策、岗位业务技能等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激励他们争当业务带头人,争做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楷模。
在企业,要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把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在抓好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党员学技术、学业务、学管理等活动,引导党员在开展技术创新、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在教育时间上,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做到工作生产与学习教育两不误。每年参加集体教育的时间,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累计不少于12个工作日,其他党员累计不少于6个工作日。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笔记每年至少3万字以上,其他党员学习笔记不少于1.5万字。
(三)要认真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及时研究党员教育、支部建设等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增强党内生活的有效性。
要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定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民主评议要坚持党内评和党外评相结合,注重听取党外群众意见,把党员参加经常性教育、联系服务群众以及流动党员主动参加组织活动、接受教育等情况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民主评议要对照党章规定、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所在党组织提出的具体要求,注重查找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要建立帮带制度,对民主评议相对较差的党员,安排支部委员、其他优秀党员进行结对教育帮助。
二、强化措施,认真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根本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努力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帮扶群众机制。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近年来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创新载体,不断拓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认真组织开展“双联双带”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要积极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社区、企业、项目等活动,开展党员联系服务下岗职工、困难群众等帮扶活动,形成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要不断深化和完善在农村无职党员中推行定岗位、定职责、定目标的“三定”制度,坚持“自愿报岗、支部定岗、目标促岗、考核评岗”的原则,在拓展设岗内容、规范上岗程序、强化考核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使党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体现先进性。积极开展党员承诺、扶贫捐赠、结对帮扶、党员先锋岗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容和领域。
(三)深化社区党员服务活动。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参加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活动。重点要整合社区内党组织资源,按照组织引导、党员自愿的原则,积极倡导辖区内党员参与扶贫济困、治安联防、环境整治等社会公益性活动,逐步形成辖区党建共抓、事务共管、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
(四)建立完善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工作制度。机关部门单位要建立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每月固定时间和地点,由班子成员公开接待群众来访。要建立首问责任制,对来访人员必须文明热情接待,问明事由,详细记录。若属自己职责范围内且是应该办理的,必须认真解答或及时办理,若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负责介绍到有关人员、有关领导或有关职能部门。要建立群众来访答复和协调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暂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要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
(五)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2个月时间,科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1个月时间深入联系点和基层单位调研,特别要注意深入到艰苦地方、困难地方和问题多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充分体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
三、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工作责任,积极构建城乡一体,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切实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一)明确流出地党组织工作职责。流出地党组织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做好外出流动党员的服务工作,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1、抓好行前教育,建立管理台帐。流出地党组织要采取适当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党性观念和党的纪律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增强党员意识,自觉参加组织活动,执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实行党员外出申报制度,党员外出前提交书面或口头申请,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详细记载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从业单位、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等情况。党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基层党委要建立信息库,完善党员基本情况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夯实流动党员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相互联系、便于管理的有效机制。
2、提供便捷服务,发放活动凭证。乡镇、村(社区)、企业党组织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向党员公布服务地点、时间、联系方式和具体工作人员,为流动党员登记、发放活动证等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要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和流动证发放工作,各党(工)委要对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统一编号,加盖印章,由流动党员所在党支部按照规定登记发放。要做到随时有流动党员随时发证,保证每个外出流动党员都有活动凭证。
3、建立联系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党支部要指定党支部委员或其他党员结对联系流动党员,保持与外出党员的经常性联系,了解他们外出后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他们按规定参加民主评议、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一般每月至少联系一次,并做好联系记录。
4、主动加强协调,搞好配合管理。流出地党组织要加强同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及时把外出党员的有关情况向流入地党组织通报,了解流动党员在流入地落实组织关系、发挥党员作用等情况。要积极主动地与流入地党组织配合,在流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可采取与流入地党组织协商签订共管协议、派人走访、电话寻访等形式,进行协作共管。对党员外出地点集中、时间相对较长、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可以建立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要主动将流动党员名单抄送流入地党组织备案,条件成熟后,移交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和领导。
5、抓好返乡教育,认真考核评议。外出党员返回后,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相关活动凭证记载的内容,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情况,做到每年审核一次。要注意利用外出党员过节或农忙时节集中返乡等有利时机,通过座谈、联谊及走访活动,加强与外出流动党员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他们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外出党员创业和服务家乡的热情。要根据流入地党组织的反馈意见,做好外出党员的民主评议及预备党员的考察和转正工作。
(二)强化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服务。流入地党组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服务措施,把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党组织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中。
1、调查排摸,动态管理。基层党组织定期要对辖区内流入的党员进行调查摸底,采取进门店、进工地、进楼宇等多种形式进行拉网式排摸,全面掌握流入党员的数量及有关情况。要建立流入党员管理台帐,对流入党员的职业、学历、工作、居住地、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建档造册,建立流入党员档案。
2、认真查验,确认身份。党组织要对流入的党员,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组织关系介绍信等凭证,做好流入党员身份确认工作,及时办理流入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对尚未领取活动证的流动党员,要帮助他们及时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办理领证事宜。
3、编入组织,教育管理。要切实落实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管理流动党员的要求,将流动党员及时编入党的组织,纳入本地、本单位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之中,统筹规划,同步进行。流动党员从业单位有党组织的,应当编入其从业单位党组织进行管理;从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纳入所在社区、村党组织进行管理,或就近挂靠党组织进行管理。同时,结合实际对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集中学习、交纳党费、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做好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要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服务。进行党内表彰时,流动党员应有适当名额。要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将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成联谊“对子”,努力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4、加强沟通,落实责任。党组织要将流动党员的主要表现情况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通报,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认真、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组织关系变更、奖惩等情况,并将相关材料转接流出地党组织。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中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考察和管理工作,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提供有关材料。要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的总体考核之中,进行定性、量化考核,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的党组织和负责人,不能评先评优,并通报批评。
(三)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主动报告,及时领证。外出前,向所在党组织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等组织关系凭证。
2、凭证报到,参加活动。凭《流动党员活动证》等组织关系凭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外出期间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他党内活动,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3、保持联系,汇报思想。通过适当方式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一次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组织活动的情况。从业地点、居住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党组织报告。
4、返乡验证,接受监督。外出返回后,及时向党组织报到,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和参加组织活动等情况。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形成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市委提出的建立健全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方面的总体要求、主要原则、主要责任、工作目标,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党要管党”的责任,各党(工)委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要切实履行职责,深入研究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重点课题,提出具体制度和措施。要把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考核乡镇、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大力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把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养锻炼,努力改善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党组织在制定涉及基层工作的相关政策时,要注意听取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养选拔,努力解决好基层党务工作者后继乏人现象。
(三)建立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经费,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党费补助、单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县、乡财政预算要合理确定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比例,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逐步提高。要把村(社区)干部的工资和生活补贴纳入县财政预算,积极探索村(社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和办法,逐步提高报酬待遇,解决后顾之忧,激发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阵地建设。各级党组织要按照突出重点、全面覆盖、形成网络的思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阵地建设,建好农村、企业、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和乡镇党校党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运用电化教育等手段和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媒介平台,拓展党员教育培训和党员自主学习的途径。
(五)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县委常委会每年要向全委会报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各党组织每年要向上级党(工)委书面报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班子成员要把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采取督查、巡回检查和抽查等方式,每年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至少一次,特别是检查党员经常性教育、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流动党员管理等任务的落实情况。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继续加大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新形势下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及时推广、介绍基层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